

摘? 要:縱觀張曉剛各個時期的作品,最引人矚目的無疑是“大家庭”系列。這一系列的油畫作品承載了那個特殊時代人們的精神面貌,反映出大背景下群體的盲目性。而荒木經惟幾乎是用充斥著色情暴力美學意味的攝影作品來挑釁我們的視覺系統。他們二人用不同的藝術語言和方式,表達著對群體時代人們的盲從、麻木與冷漠現象的批判。
關鍵詞:群體時代;張曉剛;荒木經惟;暴力美學
一、《大家庭》與群體時代的精神暴力
張曉剛出生于1958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的特殊時期。他從小對周遭環境比較敏感,身邊發生的一切都在影響著他。也正是因為這個時期,讓他對所處的時代、對人生有了更深的體悟,從而使他的作品帶有鮮明的記憶烙印。因其創作手法和創作符號的個性化,隨著藝術市場的火爆以及在藝術品拍賣中屢創新高的記錄,張曉剛在學術和商業上取得了雙重成功,成為一名備受矚目的當代藝術家。他的《大家庭》系列作品無疑是一個時代的縮影,其畫面的背后凝聚著強烈的批判色彩。
張曉剛在給卡特琳娜的信中寫道:“大家庭”于他而言,似乎更多的是一種來自國家和民族的“集體記憶”,但它所起到的卻又恰恰是某種虛幻的作用。而他目前所畫的內容,表面上看與個人的生活關系密切,但它的指向仍是公共與個人的復雜關系——過去與現實的相互矛盾、相互曖昧、相互依存。這種時空的混亂引出人性深層結構中,永遠無法擺脫的孤獨與惶恐。正如易英所說:“中國當代油畫語言的形態乃是追求觀念表達的副產品,遠不是目的本身?!盵1]這里的公共與個人的關系,指張曉剛通過作品隱喻國民經歷的時代變化和個人與社會集體之間的關系。在《戰友》這件作品中,我們可以看到畫中雷同的人物形象,千篇一律的漠然表情,神態憂傷,似乎沒有感情成分,在安靜的畫面中頗具暴力美學的意味(如圖1)。結合其時代背景,不難領悟到,這一系列作品看似是客觀再現,實際上是一種主觀表達,凝聚著藝術家對特殊時代歷史的深刻反思。張曉剛的用意在于,通過繪畫形式表達在他所屬的群體時代里,個體特征消失于群體之中的狀態,用千人一面的作品來顯示在那個特殊時期,人們所遭受的精神暴力。在群體時代的壓迫下,個人的力量太過渺小,群體的力量過于強大,一種思想無論好壞,一旦植入人群中,便會迅速傳染發酵,激起人們的盲從,從而形成精神上的暴力。這個時候,似乎只有合群才能避免殃及自身,人們往往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追隨主流群體的聲音,甚至一度喪失自我。
所謂的精神暴力,是區別于肉體的另一種暴力,通常指對被害人的精神施加暴力,造成被害人的身心受到傷害的行為。但它所帶來的傷害絲毫不亞于肉體暴力。在精神暴力的壓迫下,人們很難堅守自我。張曉剛從他所處的時代環境中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點,并通過作品象征性地表達出來——只有合群、只有跟隨人群的導向才能使自己免受牽連。《大家庭》系列作品可以說是用幾乎程式化的語言來傳達那個特殊時代人們的精神狀態?!爱斏鐣旧硎潜┚龝r,就是說,當社會作為集體而凌駕于構成它的各別個人時,它的肆虐手段并不限于通過其政治機構而做出的措施……它雖不常以極端性的懲罰為后盾,卻使人們有更少的逃避辦法,這是由于它透入生活細節更深得多,由于它奴役到靈魂本身。”[2]張曉剛想要表達的是在那個奉行“集體主義”的時代里,出現的一種類型化、符號化的人。這個群體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既充滿無力感,又充滿諷刺意味。就像張曉剛在書信中的獨白:“個人的局限性是與時代的局限性聯結在一起的,同時也是與區域性的局限性聯結在一起的。這是我們對外部現實的宿命,因為我們只擁有一次短暫生命。”
二、荒木經惟的挑釁
攝影與繪畫都是人類尋求情感輸出的方式?!洞蠹彝ァ废盗凶髌分欣险掌降臉媹D,不能不使我們聯想到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的作品。年少的經歷在他們腦海深處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故在他們的作品中總是帶著記憶的色彩。1940年,荒木經惟在東京出生。兒時的他常常在寺廟、墳墓和紅燈區穿梭。在墳地周圍,他時常看到被丟棄的死去的妓女的尸體。在這樣一個復雜又陰暗的地方,性、死亡、恐懼與殘酷早早地在他的心里扎下了根,這些畫面從此印在他的心中揮之不去,所以東京成了他攝影創作靈感的直接來源。直到1971年,荒木經維與陽子結婚,陽子像陽光一樣照亮了他的生活。荒木經惟為記錄兩人的蜜月旅行,自費拍攝了一部攝影集《感傷的旅程》。不幸的是,妻子陽子在1990年去世。陽子的去世讓20年來幸福甜蜜的婚后生活戛然而止,荒木經惟一度陷入低沉。
兒時的所見所聞加上愛妻的去世,讓荒木感到無比悲涼。世界對他并不友好,他只能將自己偏執的思想情感注入攝影作品中。陽子離世后,他更加崇拜臨近凋零的殘敗之美,換句話說,也就是死亡之美。他幾乎是用色情的暴力美學攝影作品來挑釁我們的視覺系統,以致人們對他的作品褒貶不一。他的照片畫面整體偏冷調子,沒有生氣、沒有感情,黑白畫面甚至滲透著死亡的氣息。在圖2中,畫面中的模特呈現出對一切漠不關心的狀態,她的面部表情表現出其向死而生的人生態度。模特的身體被繩子緊緊捆綁著,側臥在冰冷的地面上,黑白畫面所折射出的感情色彩很好地傳達出荒木內心的活動。在荒木眼中,照片是他情感輸出的載體,他通過捕捉模特的狀態將內心想要表達的情緒定格下來?;哪镜淖髌凡粌H表達群體之間的麻木狀態,也在批判這種虛假的社會關系,即人與人之間的偽裝、淡薄與冷漠。在他的作品中,唯獨眼睛是鮮活的、有神態的,這些情色影像說明外在的社會環境會抑制人的各種需求、各種感情,只有眼睛流露出最真實的渴望。他將這種鮮活與麻木對照起來,通過鮮明的對比來諷刺社會環境、諷刺時代,影射東京縱情聲色的人們,從而表達了內心的落寞與悲哀。
在荒木經惟眼中,人最自然的狀態就是拋開一切外在附加物后最真實的自己,所以在他的作品中也常常會有裸體形象。他認為,人在這種赤裸的真實中,可以完全拋開社會對群體的束縛,是自如的、本真的。在東京這個地方,充斥著車水馬龍、酒池肉林,多少人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荒淫無度、揮霍人生?;哪居锚毺氐囊暯怯涗浿@一切,這是他的物哀審美,是年少時期穿梭于紅燈區和墳墓的經歷在他腦海中凝結而成的產物。他用攝影作品記錄人性最原始和最本真的狀態,記錄他所在時代群體的冷漠及社會的殘酷,并且向社會發起挑釁。
三、張曉剛、荒木經惟在美學思想上的異同
與很多藝術家一樣,張曉剛、荒木經惟二人的作品與各自的生活經歷密切相關,在不同的生活環境中形成了各自的美學思想。對荒木而言,他認為不加掩飾的裸體即是真實的美,模特的內心狀態即是美?;哪镜拿缹W觀念是不同尋常的、耐人尋味的。他用常人眼中幾近色情意味的作品、用放縱的方式表達他的物哀審美,用有著色情暴力美學意味的作品來傳達自己的思想。相對于荒木,張曉剛的作品則充滿了精神暴力的美學意味,他在畫面中用千人一面的形象、陳舊的色彩隱喻在特殊年代里人們所遭受的精神暴力。二者不同的美學思想在視覺上給人們以截然不同的感受。然而,他們二人在對人性的剖析、倫理關系的體現方面,具有相似的地方。他們作品中的意象都在表達“真”的一面,即真實地揭露各自所處的時代,同時畫面內容也都具有神秘性以及暗示性。相對于用直白的方式傳達藝術家的美學思想,這種帶有神秘意味的畫面更能激起人們的好奇心。同時二人都在用自己的藝術語言宣告自己特立獨行的一面,揭示群體時代的精神面貌,以及對社會麻木冷漠現象的批判。
四、結語
當個人的思想受到群體思想的沖擊時,個人很容易被壓抑。在這樣的情況下,個人很容易接受群體的思想,從眾心理會使其感到避免責任和輕松。張曉剛的《大家庭》系列作品中描繪了受精神暴力壓迫下的人們,揭露群體時代的盲從及荒謬,可謂戲謔又嘲諷?;哪窘浳﹦t是具有極端色情暴力意味的作品,昭示社會的種種病態,追求生命本體的真實。他們都用作品表達其所處時代下自我的精神狀態,群眾的精神狀態,甚至是當時的社會狀態。
事實上,每個時代都有占據主流的思想,在主流思想的影響下,相應地會有一批主流群體。群體不善推理,卻又急于行動。群體的權利令人生畏,他們沒有真正渴求過真理,他們寧愿做合群的大多數,即使是錯的。但是不管是張曉剛,還是荒木經惟,他們都能從群體的從眾心理中跳出來,用批判的目光審視自身所處的時代。這也引起我們對當下生活的反思,即如何避免盲目從眾、正確認識自我以及我們所處的時代,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魯虹.為什么要重新洗牌[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3:45.
[2]穆勒.論自由[M].嚴復,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4.
作者簡介:陳景楠 ,華中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