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建華 文虹瓊 趙玉文
摘 ? 要:針對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中存在的問題進行了綜合研究與分析,并簡要介紹了做好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工作的重要價值,分析了山區馬鈴薯產量較低的原因,如種薯品種多而雜、質量較差,栽培管理不當,受外界氣候條件影響較大等,提出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要點,能夠保證山區馬鈴薯產量逐年豐收穩產。
關鍵詞: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
馬鈴薯又常被人們稱作土豆與洋芋,種植面積比較廣,在2016年,我國農業部門發布有關文件,認為馬鈴薯可以作為主要的糧食產品實施產業化種植。此項文件的發布,為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的推廣提供了大力支持。結合貴州省威寧自治縣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現狀能夠得知,馬鈴薯主要生產區域配套技術示范核心地塊產量大幅增加,增幅達20%,增產效果顯著。通過農技推廣部門5年時間的辛勤工作,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普及率達到55.8%,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面積達13.3萬hm2。
1 ? 山區馬鈴薯產量較低的原因
1.1 ? 種薯品種雜亂且質量較差
在各項條件完全相同的基礎上,種薯質量對馬鈴薯產量影響特別大,馬鈴薯種薯市場比較復雜,品種多而雜,種薯脫毒不干凈,甚至有普通種冒充優質脫毒種薯的現象。雖然馬鈴薯種植技術比較簡單,但是,在部分偏遠山區,馬鈴薯商品率低,大部分僅作為飼料用,薯農生產意識較差,規模化種植難度比較大,很多村民沒有認真按照繁種程序進行種植,使得馬鈴薯種薯質量不斷下降,混雜薯與病薯比較多,影響山區馬鈴薯的產量。
1.2 ? 栽培管理不當
山區馬鈴薯栽培管理,既可以采用粗放管理方式,也可以采用精細管理方式,與粗放管理方式相比較,精細管理方式能夠保證山區馬鈴薯產量和質量得到更好提升。在一些山區,因為馬鈴薯種植栽培管理不當,農戶采取粗放管理方式,沒有灌溉條件,沒有合理安排輪作,重茬時間長,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意識差、不及時,馬鈴薯病害發病嚴重,如威寧縣7月10日左右7 d除抗病品種外,幾乎毀滅性暴發晚疫病。還有近年來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生產性能下降,對山區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產生了較大影響。
1.3 ? 外界氣候條件影響較大
因為山區的地理條件特殊、環境氣候變化比較大,受外界氣候條件的影響,如氣溫、降雨影響馬鈴薯出苗生長。近年來,山區馬鈴薯產量也逐年下降,品質較差。為了保證山區馬鈴薯品質與產量得到雙重提升,當地的農業部門要大力推廣先進的種植技術,提升馬鈴薯機械化種植水平,并加大馬鈴薯病蟲害防治力度,減小外界氣候條件對山區馬鈴薯產量與品質產生的影響[1],降低生產成本,提升市場競爭能力。
1.4 ? 政府部門對馬鈴薯產業的影響
地方政府和業務技術部門對馬鈴薯產業發展起到主導作用,應當充分論證當地生產條件,無論是自然條件、人力資源、政策扶持、市場營銷等必須完善具備,這樣馬鈴薯產業才能發展壯大,生產技術推廣才能得以順利開展,農民利益才能最大化。而有些政府領導,地方產業發展意識迫切,政績觀念強烈,缺乏科學依據支撐,大搞“一刀切”,盲目引進所謂高大上技術或企業,浪費地方資源,打擊產業發展激情,更有一些利益關系摻雜其中,一些領導及專家對某些區域產業作誘導性指示,誤導和引誘地方政府制定不切實際的政策,套取政策紅利,讓產業發展走彎路,導致地方發展進度緩慢。
2 ? 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要點
馬鈴薯屬于茄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主要食用其塊莖部分,馬鈴薯內部含有大量的淀粉,經過一系列加工之后,可以做成饅頭、面包等食物,為人體提供能量和蛋白質,而且人體能夠快速吸收。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比較大,在一些偏遠山區,馬鈴薯的種植技術較為落后,馬鈴薯產量較低。在山區,通過大力推廣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不僅能夠提高馬鈴薯產量,而且能夠有效推動山區經濟的快速發展。
另外,通過做好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工作,能夠保證山區的馬鈴薯種植業實現規模化發展目標,提高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的大力推廣,能夠保證馬鈴薯品質得到更好提升,進一步實現農業增產目標[2]。
2.1 ? 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實例
在威寧縣,通過大力推廣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面積達到了13.3萬hm2,因貴州實施玉米調減政策,推廣面積快速提升,在馬鈴薯高效技術推廣示范區域產量顯著提高。威寧縣被定為南方馬鈴薯種薯擴繁基地,省、市、縣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扶持馬鈴薯產業,催生和培育了多家馬鈴薯合作社和企業。因技術、資金及經營理念差異,各企業對威寧縣馬鈴薯產業貢獻不一,甚至有一些企業盲目引進帶有病害的品種,給威寧縣馬鈴薯產業發展造成巨大損害。大量外調種植進入威寧,嚴重擾亂威寧縣馬鈴薯市場,打擊薯農生產積極性。
2.2 ? 山區馬鈴薯品種選擇要點
結合威寧縣多年馬鈴薯生產經驗,種薯質量優劣是決定產量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山區發展馬鈴薯產業,必須依據氣候、土壤、種植模式選擇適宜的馬鈴薯品種,盡可能選擇適應性較強、品質上乘的馬鈴薯品種進行栽種。通常情況下,品質較好的種薯具有高產量、抗病害能力較強等特點。確定好馬鈴薯種薯品種之后,做好相應的播前種薯處理工作:一是種薯的處理。采取曬種的方式,喚醒種薯。盡量在晴天作業,將篩選的種子放在溫度為12~15 ℃條件下預醒,解除休眠期。在曬種期間要每天翻動1次,保證早熟馬鈴薯能夠均勻見光,篩除混雜種薯,經過2~3 d曬種操作后,切塊催芽。二是種薯切塊消毒。種薯切塊盡量保證1~2個健壯芽,不宜留多個芽眼,避免出苗時苗弱而多。切塊時刀具用0.5%高錳酸鉀溶液消毒,種薯切塊后用消毒殺菌粉劑2 kg快速拌勻50 kg薯塊,盡量讓切面覆蓋接觸藥粉。消毒殺菌粉劑制作:70%甲基托布津2 kg和72%農用鏈霉素1 kg,加入50 kg滑石粉均勻混合。三是種薯催芽。催芽能促使幼芽快速發根,增加萌芽的速度,使其提前出苗并整齊,提早上市。一般催芽操作選擇在播種前7~10 d開展,采取切塊消毒的薯塊50 kg均勻攤鋪于地面,噴灑5~10 mg/kg赤霉素,薯塊充分濕潤后收集成堆,用麻布片覆蓋堆存3~5 d,再次攤開,噴灑一次5~10 mg/kg赤霉素后播種。
2.3 ? 做好馬鈴薯田間管理工作
田間管理是馬鈴薯產業發展人為控制手段的主要措施之一,其管理水平高低直接影響馬鈴薯的產量與品質。為了保證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得到更好推廣,技術推廣人員要大力做好宣傳工作,讓農戶更好地認識到做好馬鈴薯田間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通過做好馬鈴薯田間管理工作,能夠減小外界不利因素對馬鈴薯生長產生的影響,進而更好地提升馬鈴薯種植產量和品質。與其他農作物相比較而言,馬鈴薯的生長周期比較短暫,通過加大田間種植管理力度,能夠幫助農戶更好地發現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等問題,及時進行人為管控,減少外力影響,增強馬鈴薯抗性,提高馬鈴薯產量與品質[3]。馬鈴薯生產首先是進行土地整理,冬前深耕30~40 cm,充分旋耕耙細,剔除雜草、秸稈、殘膜和石塊。播期及時播種,播種深度以10~15 cm為宜。馬鈴薯栽種完畢后,定期進行除草,減小雜草對馬鈴薯產生的不利影響。及時做好施肥工作,結合馬鈴薯植株的生長情況、種植模式,在適合的生長時間內進行施肥。施肥可以采用噴施或者點施方式,嚴格控制肥料的施加量與次數,防止出現因施肥量過多而燒苗的現象。
2.4 ? 加強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力度
病蟲害對馬鈴薯產量影響比較大,特別是山區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如果出現嚴重的病蟲害,會降低馬鈴薯的品質與產量。因此,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人員要加大病蟲害技術推廣力度,讓農戶更好地了解病蟲害對馬鈴薯產量所產生的影響,并采取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技術,真正達到提升山區馬鈴薯產量的目的。在馬鈴薯選種階段,農戶需要結合山區氣候環境特點,選擇抗病性比較高的馬鈴薯種薯。如果山區馬鈴薯生長過程中出現病蟲害,農戶可以采用深埋方法來處理,避免病蟲害出現較大擴散。農戶也可以采用防蟲網,有效防治病蟲害[4]。如果馬鈴薯發生比較嚴重的病蟲害,農戶可以噴灑適量農藥,并做好相應的施肥與除草工作,為馬鈴薯植株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
2.5 ? 構建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
在山區馬鈴薯種植環節,當地的農業部門需要構建一套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并加大馬鈴薯高產技術研究力度,保證山區馬鈴薯種植技術水平得到進一步提升。對于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人員來說,要深入到基層,加大馬鈴薯高產種植技術推廣力度,針對農戶提出的問題,要給予耐心解答。為了保證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得到更好推廣,農業部門還要大力建設馬鈴薯優質高產種植技術研究基地,打造規范化種植基地,保證山區馬鈴薯種植產量得到有效提高。當然,技術推廣人員還要主動學習先進的馬鈴薯種植技術,并結合當地的馬鈴薯種植現狀,包括外界環境、氣候特點等,做好宣傳推廣工作,保證山區馬鈴薯種植水平得到良好提高[5]。
3 ? 結束語
通過對山區馬鈴薯優質高產技術推廣要點進行合理分析,例如,做好選種和催芽工作、加大馬鈴薯田間管理力度、加強馬鈴薯病蟲害防治技術推廣力度、構建完善的技術推廣體系等,能夠保證山區馬鈴薯種植面積不斷擴大,為當地農戶提供良好的技術支持,提高山區馬鈴薯的產量。
參考文獻:
[ 1 ] 趙海紅,劉自勇,王士強,等.黑龍江省東部地區馬鈴薯種薯產業發展限制因素及解決對策[J].中國種業,2019(4):49-50.
[ 2 ] 馬曉軍.旱區馬鈴薯覆膜種植技術與增產原因的問題探究[J].農業與技術,2019,39(7):123-124.
[ 3 ] 馮社芳,莫英花.津引8號馬鈴薯在豫西山區的引進推廣與關鍵栽培技術[J].基層農技推廣,2019,7(2):92-94.
[ 4 ] 楊國梅,羅璐萍,孫剛.云南臨滄市馬鈴薯種植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及產業發展對策[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2):22-23.
[ 5 ] 李春燕,王蘇韻,田建新.山西沁源縣馬鈴薯營養特性與配方施肥技術[J].農業工程技術,2019,39(2):39.
(收稿日期:2019-0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