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綱要》指出:“指導幼兒利用身邊的物品或廢舊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藝品等來美化自己的生活或開展其他活動。”因此,教師開始嘗試在美術區中投放一些幼兒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和工具,如:生活用品、廢舊物品等讓幼兒進行創作活動,讓幼兒通過觀察、討論、操作去感知,去想象、去創造。在美工區中,充分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并促進幼兒獲得相應的發展。本文闡述了幼兒園美工區域與游戲的有效開展。
◆關鍵詞:幼兒園美工區域活動;工具材料;有效開展
一、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
以往美工區材料投放的目的性不明確,美工區的材料投放之后,不能吸引幼兒主動參與活動,甚至一個學期也沒有變化,有變化材料的原因是因為主題的更換。主題材料單一,也不能滿足幼兒的需要,更不能引起孩子去創作、操作的欲望,使得美工區活動的無法有效的開展。再有的就是對于有些材料的投放,忽略了幼兒的能力特點,以及難易程度、層次遞進。在本學期美工區創設過程中,老師和孩子們之間產生互動的效應,讓孩子們感受到自己是活動的主人,被認可的滿足感。比如說,孩子們覺得可以用一次性紙杯,制作一些有趣的小動物,于是我們搜集起來進行了創意制作比賽,用紙杯制作的小牛、老虎、小豬、老鼠等等成為美術區的亮點。
二、孩子們選取的生活工具和材料成為美工區中的“寵物”
材料是創造美術活動不可缺少的,選用有趣而特殊的材料會使幼兒產生更濃烈的創作興趣。我們生活的大自然中物質是豐富多彩的,為幼兒的藝術創作提供了天然的素材。從而培養幼兒觀察能力和美的發現的能力。同時加強幼兒的環保意識和節約意識。
秋天的時候,各種各樣的落葉像彩蝶飄落下來,有黃黃的銀杏葉;梧桐葉;紅紅的楓葉;黃黃的梧桐等等。戶外活動的時間,我帶領孩子們去撿落葉。并將落葉帶回美術區,讓孩子進行創作活動。在區域活動開始前,準備好各色顏料,雙面膠等材料,同時我給美術區孩子提了要求,必須用到落葉,活動中我驚喜的發現孩子們運用落葉粘貼,還會運用落葉拓印。在活動交流時,引導孩子們討論生活中還有什么材料也可以用來拓印,孩子們七嘴八舌,發表看法。如:花瓣,硬幣,蔬果等等可以,材料十分豐富。
我們鼓勵孩子們從日常生活、學習、勞動中去尋找、發現、收集可以利用的廢舊材料和工具。在活動中,經常給孩子們留下問題,讓孩子們去進一步思考、探索。不斷地對已經發現的一些生活化的材料與工具,加以運用,同時不斷挖掘那些還未被開發的,符合幼兒年齡特點的、幼兒感興趣的生活化材料、工具。
三、讓美術區成為美術集體教育活動的有效補充
1.美術區域活動形式的多樣性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我學習、自我探索、自我完善的活動,有相對寬松的活動氛圍,靈活多樣的活動形式,能滿足幼兒的發展需要。它相對集體美術活動而言,是更為寬松自由的美術活動形式,能更好地激發幼兒創作的欲望。在開展區域活動時,我注重讓幼兒嘗試,探索運用生活工具與材料(如水果、蔬菜、生活用品、廢舊物品等),接觸學習不同的美術表達形式(如撕貼畫,拓印畫,手印畫,毛線畫等),在掌握材料運用技術的同時,進一步激發幼兒的創作興趣。孩子們在區域活動中自由選擇主題和題材,自由選擇生活化的工具和材料,在時間上沒有嚴格的限制,可以一次或幾次完成,讓他們在想想、試試玩完中完善自己的作品,進一步激發幼兒的繪畫熱情,提高他們的想象、創造的能力。
2.美術區域活動與集體活動的有效互補
美術集體教育活動中,教師往往采用講解、操作示范等方法。它具有省時、高效的特點,但是卻不利于幼兒自我學習能力的提高。為此,我們將區域活動中幼兒自主探索、觀察發現等方法遷移到集體教育活動之中。如:中班集體美術活動中粘貼“小烏龜”,以往我們采用這樣的指導模式:激發興趣——講解示范——幼兒操作——展示、分享、講評。孩子們活動時雖然井然有序,但卻很被動。現今我們采用了區域活動中常用的指導模式:激發興趣——引導探索——組織交流——引用經驗再實踐——分享成果。在這樣的指導模式下,第一次操作活動時雖然大部分孩子沒有成功,出現了雙面膠的位置和果凍殼不對稱、雙面膠少了碰到黃沙又掉下來等現象,但通過組織孩子們交流,分享成功失敗的經驗教訓,經過反復的操作練習,他們很快掌握了成功粘貼的方法。
由此看來,區域活動成功的指導方法可以借鑒到集體教育活動中去,反之,集體教育活動成功的指導方法也可以借鑒到區域活動中去。從某種意義上說,集體教育活動從橫行促進幼兒的發展,區域活動則從縱向促進了孩子的發展。兩者分別從兩個不同的緯度提高孩子的美術技能。
3.美術活動中教師的影響與作用
教師在區域中的角色不是旁觀者,指揮者,而引導者。老師的引導體現在不斷注意孩子的活動過程,隨時關心他們的情緒,適當給予一些啟發與提示,使他們進一步的投入到創作中去。活動時,對孩子們的努力要及時給予肯定,對他們點滴創造表示贊賞。另外幼兒之間的互動在區域活動中也起了重要的作用。要充分發揮幼幼互動的作用,必須引導幼兒圍繞作品進行討論。這種討論不是評議好與壞,錯與對,而是給幼兒進一步思考、創造的機會。例如:一位小朋友用碎布粘貼完小花后就好了,畫面看上去有些單一。于是大家進行了討論,引導孩子們討論怎樣豐富畫面,再添點兒什么。經過討論,在同伴的幫助下,通過自己修改得到了成功。小朋友也在討論中增添了美感,也能相互學習,使作品更加飽滿。
總之,美術區域中投放生活化材料和工具,能激發孩子們進一步的創作熱情,開發和運用多種生活化的材料和工具能喚起蘊藏在幼兒身上“沉睡的力量”,使幼兒在無窮的樂趣中學習、體驗、實踐,發現色彩世界奇特的變化。
參考文獻
[1]宋娜.幼兒園結構游戲中的教師指導研究[D].浙江師范大學,2015.
作者簡介
王英,本科,一級教師,中共黨員,現任大英縣實驗幼兒園副園長,研究方向:學前教育。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