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生對于過敏反應的發生時間容易形成前科學誤區,誤認為過敏反應發生于機體第一次接觸過敏原,進而對過敏反應的概念形成錯誤認知。采用啟發式教學、歸納法幫助學生理解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構建過敏反應的概念,同時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歸納分析能力。
◆關鍵詞:《過敏反應的概念》;前科學誤區;歸納法
1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生物必修三第2章第4節《免疫調節》,主要了解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學習構建過敏反應的概念。本節內容向上承接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結合對自身免疫病的學習,完善免疫系統防衛功能的架構,為之后學習免疫系統監控、清除功能、免疫學的應用打下重要基礎。
2學情分析
授課對象是高二學生,此時學生具備體液免疫、細胞免疫、自身免疫病等知識基礎,又有過敏反應的經歷或見聞,同時具有一定的歸納總結能力,但他們因為不了解IgE抗體的特點,容易形成前科學誤區,認為過敏反應發生在未免疫的機體初次接觸抗原時,所以無法正確構建過敏反應的概念。
3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設置為過敏反應的概念,教學難點設置為過敏反應的發生時間。
3.1知識目標
概述過敏反應的過程;說出過敏反應的概念;解釋“過敏反應看似發生在首次接觸過敏原時”的原因。
3.2能力目標
閱讀課本及多媒體資料,提煉實驗結論;從“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中歸納“發生時間”、“作用對象”、“作用結果”,從而歸納出“過敏反應的概念”。
3.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對過敏反應發生機制的了解,認識生命現象的復雜性、物質性和生命運動的多樣性,樹立辯證唯物主義的自然觀和世界觀。
4教學過程
4.1聯系生活,新課導入
教師提問學生:自己或身邊朋友有過敏的經歷嗎?是什么導致過敏的?將學生回答的各類引起過敏的物質進行歸納、解釋:某些人之所以會對這些外來物質過敏,是因為這些外來物質對于特定的人而言是抗原。進而引出過敏原的概念:引起過敏反應的抗原叫做過敏原。本環節的設計意圖為:通過結合生活實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入到本節課的內容。
4.2介紹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
提出核心問題:初次接觸過敏原就會發生過敏反應嗎?學生提出自己觀點后,給出具體的科學依據:1902年,Charles Richet將引起自身蕁麻疹的海葵提取液注入狗的體內,此時小狗并未出現不良反應,但再被注入相同提取液后,很快就出現腹瀉、昏迷的癥狀。通過這則資料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才會發生過敏反應。
接著通過介紹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去解釋“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才會發生過敏反應”的原因。具體過程為:機體第一次接觸過敏原時,它作為一種抗原會刺激機體產生體液免疫,體內B細胞會分化成漿細胞,其分泌的抗體不會直接與抗原結合,相反,由于它們與某些細胞具有高度親和性,會選擇大量吸附在這些細胞上,使之變成致敏細胞。當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時,抗原會與剛剛吸附在致敏細胞表面的抗體結合,這種免疫復合體會誘導致敏細胞釋放組織胺等化學物質,進而引起過敏反應發生,此時機體表現出異常。在介紹整個發生機制的過程中,利用了學生已學的體液免疫知識,幫助學生鞏固舊知,活學活用,并且突破本節課教學難點——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
4.3歸納過敏反應的概念
介紹了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之后,利用填空的形式提問學生過敏反應發生時間是機體初次還是再次接觸過敏原,學生回答“再次”,由于過敏原本質上是抗原,所以可以歸納為過敏反應發生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機體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與抗原結合的是已存在的抗體還是新產生的抗體,學生回答“已存在”,這說明過敏反應的作用對象是已免疫的機體,提問學生過敏時會出現什么癥狀,將學生的回答歸納總結為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引導學生進一步歸納出過敏反應的完整概念:過敏反應是指已產生免疫的機體,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時所發生的組織損傷或功能紊亂。本環節是為了幫助學生加深對過敏反應發生機制的理解,從淺入深提煉過敏反應概念的組成成分,培養學生歸納總結概念的能力,突破本節課教學重點——過敏反應的概念。
4.4解釋形成前科學誤區的原因
新課導入時提問學生過敏反應的發生時間是初次還是再次接觸過敏原,部分學生可能誤認為是初次接觸,教師解釋形成該誤區的原因可能為:初次接觸過敏原時沒有察覺。例如對蝦過敏的人,實際上是對蝦的蛋白質過敏,如原肌球蛋白,這種蛋白質也存在于魷魚、章魚等其他海鮮體內,當我們吃魷魚時已經接觸了過敏原,過后吃蝦時就會因再次接觸相同過敏原而爆發過敏癥狀。該環節的設計意圖為:與課前導入問題相呼應,徹底解決對過敏反應發生時間形成誤區的原因,幫助學生理清思路,解除疑惑。
5教學反思
過敏反應的概念向來是學生理解的難點,許多學生對該概念的理解模糊。本節課主要通過啟發式教學、歸納法,在學生了解了過敏反應發生機制之后,幫助學生構建正確的過敏反應概念,其重點在于轉變學生的前科學誤區“過敏反應發生于初次接觸過敏原”,這一轉變是通過分析科學史實現的,課堂結尾是通過具體解釋形成該誤區的原因,從而加深學生對概念的理解。從已學知識人手,突破教學難點,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但是在介紹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時,平鋪直敘的授課方式較為枯燥,可考慮輔以多媒體資料增添趣味性,同時注意規避超綱的專業詞匯,以免增加學生學習記憶負擔。
參考文獻
[1]王曉玲.“免疫失調與人類健康”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教學,2018(04):64-65.
[2]張羅.認識過敏看看這些歷史腳印[J].大眾健康,2017(4).
[3]付曉星.過敏反應的發生機制[J].中學生物教學,2017(Z1):100-101.
[4]梁亞云.中國對蝦(Fenneropenaeus chinensis)主要過敏原的鑒定與分析[D].浙江工商大學,2015.
作者簡介
陳嘉卉(1997.10—),女,廣東臺山人,華南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