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萍




摘 要:高中階段是人生發展的一段重要里程,在這個階段學生處于身心發展成熟的重要階段,也是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逐步形成的關鍵時期。自我管理是個體對自己本身的目標、思想、心理和行為等進行的管理,是自己約束自己,自己激勵自己,管理好自己的事務,最終實現自我奮斗目標的一個過程。所以本文就以“做高效的自我管理者”一課為例,淺談如何讓高一新生學會成為一個高效的自我管理者。
關鍵詞:任務管理;時間管理;時間“四象限”法
1 案例實施背景
高一年的學生剛剛從初中升上來,一方面學習難度加大,另一方面高中老師不再像初中老師那樣對其“嚴加看管”,而更多是要靠其發揮自覺性和主動性,因此很多學生出現了“學習適應不良”的問題。其實很重要的原因是這些學生自主管理時間的觀念薄弱或是沒有找到科學的時間利用和管理策略。因此,高效的自我管理對高中生特別是高一的學生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都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它是培養與完善高中生獨立個性的途徑,讓高中生形成良好的習慣和思想品質。
2 案例描述
環節1:情境引入
教學開始由學生表演一段生涯故事《陳剛的一天》。表演結束后教師問:“看完這個小故事后你是否看到了一些自己的影子?你覺得陳剛對于時間管理有什么誤區?”學生回答:“不懂得對時間進行合理安排;執行不到位。”教師回答:“是的,陳剛對于時間的管理中所呈現出來的一些誤區也是很多同學在自我管理中經常陷入的誤區。特別對于計劃的執行,很多同學往往計劃做的天衣無縫,但是執行起來卻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或者是拖延。高效自我管理是卓越人生發展的基石,更是成功高中生涯的保證。今天我們的生涯規劃課主題就是——做高效的自我管理者。”
環節2:活動1:盤點我的一天
教師:“進入高中以來,你的自我管理狀況如何?請以上周日為例,回憶一下這一天每個時段你都做了些什么?與原計劃有何差異?并分析是什么因素使你順利完成這些任務的?哪些任務是沒有順利完成的,沒有順利完成它們的阻礙在哪里?”(表1)
個別學生自我分析:“原本計劃早上要完成數學周練,結果看到喜歡的電視劇就把它擱置一邊,后來下午同學來訪就又把它擱置了,結果就是今天一天的計劃都沒有按時完成。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就是我沒有分清事情的輕重緩急,更重要的是不能正確回應外界干擾,最終導致計劃沒有完成。”
教師最后進行點評:“我們發現剛進入高一的同學們經常容易因為經驗不足而陷入自我管理的誤區,例如:“沒有對任務的輕重緩急進行安排,不設定任務期限,最終因時間安排不過來而緊張焦慮”;“計劃執行不到位,往往計劃做得非常完美,執行起來卻非常困難;”等等。你們想要實現高效的自我管理需要充分整合一些因素,例如“目標和任務管理、時間管理”等。讓我們發揮每個同學的聰明才智來挑戰一下高效的自我管理。”
活動3:挑戰任務管理
學生根據上周日的原定計劃事項為例,按照這些事情的重要性和緊急程度進行區分,將它們分別列入四個象限。
活動3:挑戰時間管理
根據活動2學生完成的任務劃分情況,每4個人為一組在給定的時間內進行討論:在該時間段內我們可以完成哪些任務?(表2)
活動4:如果我有時光機
教師:“請同學們根據以上三個活動的思考和分析,假設如果時間可以倒流,你有機會重新制訂上周日的計劃,那么你會將那天的任務事項進行怎樣的安排?請從時間、任務匹配的角度重新思考計劃并寫下來。”(表3)
通過以上幾個活動,教師引導學生理解并總結:我們每個人要做的事永遠比擁有的時間要多,如何充分履行好自己的多元生涯角色——既做個好學生,有做個好孩子,還做個好朋友,這取決于自我管理的高效程度。
3 案例分析
以上是本人在401班上的一節生涯規劃課的案例設計。生涯規劃課不是一個重在知識傳授的課程,它應該是體驗性課程的形式,在老師的帶領下,學生之間、學生與老師之間交流互動,通過小組合作讓學生體驗、領悟,以此達到從目標與任務管理和時間管理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會高效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本節生涯規劃課重點設計了四個學生活動,其中“挑戰任務管理”的活動是運用美國管理學家科維提出的時間管理理論——時間“四象限”法,把事情按照重要和緊急兩個不同的程度進行劃分,分為四個“象限”:既緊急又重要、重要但不緊急、緊急但不重要、既不緊急又不重要。在這個活動中我們發現學生從一開始的毫無頭緒到后面能夠慢慢分析事情的重要性,學會取舍。通過這個活動,學生學會了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既緊急又重要的事情當中去,合理巧妙的安排時間,才能創造出更大的成功。在生涯規劃課的教學建設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知識和理念,這樣可以更好的提升學生對自我的認識。高效的自我管理方法不單單只有“四象限”法則,還有PDCA循環等其他方法。而“挑戰時間管理”的活動主要就是讓學生嘗試估算自己需要完成的任務所要花費的時間。錯誤的估算時間是每個人都會遇到的事情,往往會導致一個任務實際花費的時間超過計劃花費的時間而最終使任務無法按時完成。通過這個活動會發現小組成員之間通過互相討論,互相配合,對每一個當下任務做到可衡量、可達成、有明確的截止期限。最后一個活動“如果我有時光機”設置的目的就是為了評估學生對之前幾個活動的理解和掌握情況,通過這個環節讓學生重新認識自己,用一個全新的角度和理解方向去規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時間。
一節生涯規劃課的時間只有短短的45分鐘,設計的活動環節或許不能全部讓學生在一堂課中全部體驗,因此有些活動可以延伸到課后,關鍵是教師能夠把把活動深入下去,不是流于表面,積極啟發、激勵和引導每一位學生,在活動中及時分享總結,力求讓學生能夠真正在活動中自我學習、自我提升,最終成為一個高效的自我管理者。
參考文獻:
[1] 《自我管理》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年11月第一版 宋振杰著.
[2] 《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美)史蒂芬·柯維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