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功利主義是西方倫理思想史中最重要也最具影響力的學派之一,而“幸福”則是古典功利主義倫理學的核心概念。功利主義幸福觀是18世紀下半葉以“追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宗旨,不僅關注行為結果和個人幸福的關系,更關注社會共同體的幸福。功利主義幸福觀是功利主義學派以人類“趨樂避苦”的人性論為基礎,對幸福展開的一種討論。其中,“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是其終極價值追求。
關鍵詞:功利主義;幸福觀;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一、“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的形成背景
及理論基礎
功利主義,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是西方倫理學和哲學中重要的思想之一,又被稱作“最大幸福主義”。該學說把個人的享受與快樂看作是值得追求的,快樂是人生的唯一目的。德謨克利特的快樂主義已經具備了比較完備的功利論內容。他認為,人一切行為都是在盡力追求快樂或者避免痛苦,所以提出了“趨樂避苦”的原則[1]。伊壁鳩魯是快樂主義的重要提倡者,他認為,幸福生活是最高的善,同時也強調精神或理性快樂的決定作用。英國功利主義者邊沁等人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了這一學說。18世紀下半葉,功利主義才最終成為系統的思想體系。
功利主義幸福觀產生于特定的歷史條件下,代表著新興資產階級利益訴求。功利主義的論證基礎是經驗主義認識論,也是唯一能夠奠定各門社會科學的倫理基礎,較之唯理論認識論來說更加合理、更具有代表性。功利主義者認為,人類一切行為背后的推動因素都是追求快樂或者避免痛苦。在對人性的考察中,人本能地帶有盲目性和沖動性的欲望,并有意識地帶有目的性和理性的意志[2]。因此,人會自由地追求自身的幸福和利益。但同時人又是社會性的理性存在者,所以在追求利己行為的同時還應該考慮到社會共同利益。功利主義其倫理學觀點極其簡單且符合人性,他們認為最終功利主義者合乎道德的行為或者制度應該能夠促進“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原則有效平衡了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關系,它更有助于引導人們追求幸福,在滿足自身幸福的同時實現全社會的利益、幸福最大化。功利主義者把一切關系都歸結為功利關系,把道德的善惡與快樂幸福相聯系,希望將個人利益同社會利益結合起來。這種理論為社會發展乃至制度的建立提供了一種基本的道德思考模式,判定幸福行為對錯的唯一最終道德標準取決于其行為是否能夠增進人的幸福或快樂。
二、“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的深刻內涵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功利主義幸福觀的基本原則包含著主體的最大化和幸福的最大化這兩部分。功利主義者把幸福作為評價道德的根本標準,以謀求“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為最高準則,用以指導人們追求個人利益、幸福,協調個人與社會幸福的關系,最終實現利益、福利的最大化。
(一)功利主義幸福的奠基者邊沁:提倡個人幸福最大化
邊沁提出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理其初衷是為了使功利主義能夠被更多人理解和接受“功利”和“幸福”之間的關系。因為像快樂、幸福這類的詞匯能帶給人清晰的快樂感覺,但是功利一詞卻更多讓人們聯想到利益。同時,這樣的解釋更有利于讓人們認識到由于社會資源有限而存在的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所存在的矛盾和沖突,而解決辦法即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理[3]。
1.邊沁認為感覺經驗是人類生存最本質的基礎,即使是倫理道德也必須建立在人類“趨樂避苦”的人性基礎之上,受到痛苦和幸福這兩種情感的支配。判斷行為對錯的最終道德標準只取決于該行為是否能夠增進幸福或快樂。因此,所有行為凡是能夠給當事人增加幸福和快樂、減少痛苦和不幸,都可以被認為是好的、善的和符合功利主義的道德行為,否則就是壞的、惡的非功利主義行為。邊沁認為,快樂和痛苦可以進行分類和大小的估算,但彼此之間只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差異。他認為快樂就是幸福,也正因為幸福與快樂同質,因此可以在人際間進行比較和加總。
2.邊沁在追求利益的立場上,倡導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相結合。當每個人的利益都得以滿足時,全體的利益自然可以得到保障。他指出,在沒有充分了解到個人利益的重要地位的前提下只是一味提倡實現最大社會利益是不現實的。他強調從個人利益出發去追求實現利益最大化,而他的最終目標是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也就是社會利益的最大化。
邊沁的理論雖然是從個人利益的滿足出發,從而實現社會利益的最大化,但這個推論看似美好卻難以實現。實際情況是:社會利益不僅是由個人利益簡單相加這樣簡單。在社會利益和個人利益的交織中在是存在矛盾的,單純把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等同于社會利益,也許會使一部分人不能被公平地對待。而且,過分強調個人利益還會使人們過度追求自己的權利,忽略應盡的義務。因此,邊沁的“最大幸福”原則在一定意義上也可以說是在社會利益掩蓋下的個人利益的最大化,是“精致的利己主義”。
(二)功利主義幸福觀的集大成者密爾:提倡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統一
密爾面對反駁者的斥責對邊沁的功利主義幸福觀作了修正,首先他也肯定了人類唯一的目的是追求幸福,但是,他卻認為快樂不僅有量的分別,更有質的區別。人在選擇時應該追求高質量的快樂。其次,作為功利主義的修正者和捍衛者,密爾也看到了邊沁在對于處理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中的矛盾部分,有時社會利益并不僅僅是個人利益的簡單相加[4]。密爾肯定社會利益的重要性,更加重視社會共同體的幸福。他認為,個人利益是社會利益的基礎,是值得追求的。但社會利益卻是個人利益的前提,個人利益依賴于社會利益的實現才得以存在。他認為,功利主義者所主張的幸福,不僅是個人的幸福,更是全社會的幸福。按照功利主義“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終極價值標準,判斷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不僅是看該行為給行為者本人帶來的幸福多少,而是看該行為帶來的社會幸福有多少。此外,密爾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原則之外還建立了一條標準:在追求個人幸福時應無損于他人。這樣的行為就被看作是道德的。當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出現矛盾時,犧牲個人利益來保證社會利益不僅是偉大而值得稱贊的,而且還是有價值的。
三、 實現“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
原則的實踐途徑及局限
(一)實踐途徑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道德原則一直遭到反對者批判之處在于:追求個人幸福功利主義踐行者怎樣能夠在個人行為前考慮到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呢?任何道德規則如果沒有相應的人性基礎作為支撐,從而是大多數人無法做到的,那么這種理論便會成為沒有意義的虛偽說教。穆勒認為,功利主義道德既有外在的又有內在的約束力。他從內在的個人修養與外在的社會環境兩方面為依托,初步解答了這一難題。
1.內在的個人修養
密爾將聯想心理學作為溝通個人幸福與社會幸福的橋梁,來分析道德心理。聯想心理學從心理學的意義上來說,是一種介于再造想象與創造想象之間的反應過程,是從某種表象重新結合為另一種表象。人性在具有自私動機的同時,還具有同情、仁慈這樣一些利他的社會性動機。當人的某一行為是利他性的,出發點只是因為從這一行為中得到回報,包括感激、回報社會等,這便是崇高的美德。社會性是人的根本屬性,當個人目標與他人目標達成一致時,他人的利益也就是自身的利益。當一個人有了這樣的情感,對他們來說,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約束力。約束力只要是公正無私的,總是存在于內心之中,就在于那種被我們稱之為“良心”的道德情感。凡是受到過良好教育的具有道德的人,在違反義務和規則時就會產生強烈的痛苦。這種感情如果是大公無私的,并且與純粹的義務相關聯,便是良心的本質。因此也可以說,內心的這種主觀情感是一切道德的最終約束力。
2.外在的社會環境——正義原則
“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道德原則,不僅需要依賴于個人良心以及社會情感的制約,還需要外界社會能為此提供一個正義的社會環境。正義作為一種社會美德,與權利相關,其內涵包括:尊重人的法定權利,以使在法律公正的保證下,這種權利不能遭到侵犯。任何人必須明確法律與權力之間的關系,以保證道德的公正。在正義原則和功利原則的保護下,就能達到個人與社會在某種程度上的和諧相處。但是,由于現實生活中人們對于公正這一概念無法達到一致意見,因此,要形成對公正普遍的認知還需要一個合乎大眾情感、又合乎理性的制度來保障。由此通過建立理性的社會正義原則,使“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基本道德的原則的實施成為可能。當社會正義原則得以建立,那么正義原則將會與個人權利達成一致,從而實現平等的權利。
(二)局限性
1.對于社會公正的侵犯
功利主義者將“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作為最終的價值目標,把行為的后果作為評價道德行為本身的依據,無論最初的動機如何,只要最終的結果是有利于絕大多數人的利益,那么這一行為就可以被認為是正確的。但這種后果論卻在一定程度上會導致其過程中手段的非道德性。功利主義最明顯的缺陷在于它沒有尊重個體權利。由于僅僅考慮社會的滿意度總和,他可能肆意踐踏個體公民[5]。這意味著如果一味地追求功利主義的邏輯,就有可能縱容許多無視人類基本權利和尊嚴的行為。厄休拉·勒吉恩在他的短篇小說《離開歐麥拉的人》中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個叫歐麥拉的城市里,沒有戰爭、饑餓和壓迫,人們過得富足而幸福。然而,在這座城市的一棟漂亮建筑的地下室里,在一個陰暗的角落,一個有些弱智、營養不良的孩子在極度痛苦中勉強度日。但是,人們如果把這個孩子釋放并把他清理干凈、感到舒適,那么歐麥拉人所有的美麗、幸福和繁榮在那一刻將會毀滅,這就是條件。歐麥拉整個城市人的幸福固然重要,但這個條件在道德上是可以接受的嗎?雖然這顯然符合“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道德原則,但功利主義的反駁者指出,侵犯那個孩子的基本人權即使能夠帶來整個城市的幸福,但在道德上也是不可接受的。穆勒認為,正義是一種有別于仁慈和慷慨的底線道德,他的重要性在于通過禁止侵害他人的權利而滿足人的安全需要[6]。
2.道德標準的喪失
菲利普·莫里斯煙草公司在捷克生意做得很大。在捷克,吸煙非常普遍且得到社會認可。由于擔心吸煙使醫療費用不斷攀升,捷克政府考慮提高煙草的稅額。為了避免稅額的增加,該公司成立調查團,針對吸煙對于捷克國民預算的影響做了一個得失分析。該研究指出:盡管煙民在預算中會花費更多的醫療費用,但由于他們死得早,因此在醫療、養老金、養老院等方面節省的費用將大大增加國庫收入。這一分析立刻遭到大眾的憤怒和奚落,被認為是一種徹底的、不可接受的、對人類基本價值的漠視。這種得失計算其背后的功利主義思維方式在道德上非常愚蠢。將肺癌所造成的死亡看作是有利可圖的東西,這確實顯示出一種冷酷無情。任何一項在道德上能站住腳的關于吸煙的政策,都不僅要考慮對財政的影響,也要考慮共同健康和人類幸福的后果。這個例子引發了一種思考:是否所有的價值都能被轉化成貨幣術語?功利主義的反駁者們認為,它錯誤地將一切具有道德重要的事物都用單一的快樂與痛苦、受益或虧損來衡量。“最大多人的最大幸福”這一道德原則在實施過程中,在涉及道德層面時,是否能夠克服清醒思考去選擇一種理性社會?功利主義這種從目的證明手段的正當性也許會讓一些人以道德的名義做不道德的事情,最后還冠冕堂皇地為自己辯解是為了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樣的后果沖破了道德的底線,從而使道德徹底淪為功利的工具。
四、結語
對于幸福的向往是人類千百年來共同的追求。幸福對于西方的文化和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7]。研究功利主義幸福觀,不僅可以使我們進一步了解和感悟古典倫理學和哲學的思想魅力,而且也符合我們現代人的價值取向。因為人的任何一種追求從根本上來說都是對于幸福的追求。人類在社會中生存,在不斷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中,欲望和需求也隨之不斷增長,因此如何定義幸福就變得至關重要。在這一點上,功利主義幸福觀的“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這一價值目標也在提醒我們,個人的幸福需要與社會幸福相協調,才能煥發出新的生機。
參考文獻:
[1]孔園園.功利主義幸福觀研究[D].秦皇島:燕山大學,2009.
[2]趙鳳飛.試論古典功利主義幸福觀[D].上海:上海交通大學,2011.
[3]張翔博.邊沁幸福觀研究[D].洛陽:河南科技大學,2015.
[4]呂素霞,呂莎.功利主義:從邊沁到密爾[J].北京: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3):13-15.
[5]芙柔.古典功利主義視域下的中國市場經濟道德探究[D].東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 2015.
[6]穆勒.功利主義[M].徐大建,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51.
[7]邵欣.論古典功利主義最大幸福原則[D].鄭州:鄭州大學,2007.
作者簡介:謝婉瑩,鄭州大學文學院美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