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燕紅
生長戲劇范式將戲劇看做是兒童身體與戲劇情境的相互作用“生長”而出的結果。兒童在情境中將角色生長、情節生長和話語生長依次螺旋式延展,最終在環境劇場中豐富和完善他們自己的戲劇作品。根據庫恩的界定,“是一個科學共同體成員所共有的信念、價值、技術等構成的整體。”從2012年開始,我們嘗試將兒童戲劇融入幼兒一日活動之中,開設“故事表演特色課程”。以“故事劇表演”為突破口,以“幼兒為主體”理念為指導,挖掘幼兒的潛能、發展多元智能;通過師幼互動、有效共構,將喜歡的故事情節進行創編,并搬上舞臺進行表演,將故事表演變成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游戲行為和體驗,凸顯了兒童在戲劇中的主導地位,把學習的權利交給幼兒,讓他們更自由、更主動地學習。在這個過程中,我們轉變觀念,厘清思路——把故事劇表演作為載體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充分引導每一個幼兒發展個性、舒展自我,達到自我“生長”。
一、提供可選擇的環境
培養幼兒自主學習能力,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進行選擇的環境。當孩子們有了自由的時間和機會,他們的創造力與成長力是驚人的。
(一)以幼兒為主體推進表演進程
以幼兒為主體即在故事劇表演課程中,無論是故事劇本的創編、表演練習或是表演道具的制作等都以幼兒為主體來推進。幼兒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需要、水平選擇故事,對故事情節發展做出想像與創造,創編故事劇本進而表演等。
1.根據情節的發展自制表演道具。例如,在故事劇《老君游泉州》中,以春游為契機,大班的孩子們開始了解泉州老君巖的故事,其中有一個《老君與火精》的傳說引起了大部分孩子的興趣。故事大概講述的是老君游歷泉州,剛好遇見火精來擾亂民間,于是老君制服了火精,還百姓的平安。這個故事加深孩子對老君的喜愛,他們生成請老君來泉州的話題,并編制出如何游泉州,如何給老君展示自己的特長,接著帶老君參觀泉州景點、古跡,開始制作表演的道具:老君的白胡子、搭橋建塔,搬出了游戲里的傳統美食等。在中二班《十一只貓游泉州》的改編故事劇里,以故事原來的情節模式,以親子活動洛陽橋游玩為背景,將游玩故事帶入《十一只貓》的故事改編中,并取名為《十一只貓游泉州》。圍繞故事劇情節的推進,在區域活動中孩子們在建構區搭建洛陽橋、美工區涂畫表演背景、制作表演道具,以“我是故事主人”的姿態參與到故事劇準備的方方面面。在春游之后,孩子們又萌發將開元寺作為十一只貓的第二幕景點的想法,開始著手準備開元寺主體元素的表演材料。
2.自主選擇表演方式。在中班故事劇《潯埔女》的對白演繹中,教師采用小組學習的方式,由孩子自主選擇領頭人,在領頭人的帶領下嘗試用多種方式演繹“介紹海蠣厝”的橋段。孩子們或用杖偶、或動作輔助、或我說你接的方式自主學習,凸顯了學習的主體性,成為故事劇推進的主體。又如在大班故事劇《龍須珍珠粥》的排陣隊列討論中,孩子們通過分組設計隊列,安排乾隆皇帝出行陣并通過小組分工合作,演繹該橋段,將紙上談兵落到實操演練,再通過團體討論的方式總結經驗,分析利弊,從而優化陣列。
(二)分層次在課程中共構
幼兒一入園便開始接觸故事劇表演課程模式,不僅體驗到真正的戲劇藝術,而且在建構過程中提升自主學習的能力,領域統整獲得全面的發展。小班幼兒在游戲中學表演、模仿表演,把故事劇表演當做好玩的游戲;中班幼兒在主題中改編故事、創作劇本,把故事劇表演當做快樂的學習;大班幼兒在生活中原創故事、創造想象,把故事劇表演當做成功的體驗。
二、以“兒童立場”順應天性
(一)寓游戲于故事劇表演課程
“幼兒的生活本身就是游戲”、“以幼兒生活為藍本”換個思維即“以游戲為藍本”。游戲作為一種存在方式,也是故事劇表演的本質。以幼兒視角出發,從游戲視角入手,在故事劇表演課程中幼兒就有更多機會自由選擇和決定游戲內容、方式,并能自由地進行假裝、模仿和創造。例如小一班繪本故事《佩奇的故事》里的“捉迷藏”引起了孩子們的興趣,躍躍欲試。但捉迷藏的游戲規則對剛入園不久的小班孩子來說稍顯難度,但游戲的精神讓孩子和老師并不否定這個游戲。于是便開始了第一次的捉迷藏。他們一窩蜂的涌到鋼琴邊,喊著說:我躲起來了,躲起來了;有的孩子捂住自己的眼睛,默默表示已經躲好了……游戲的體驗加深幼兒對繪本情節的理解,通過參與故事里的游戲,幼兒和故事角色之間有了內在情感聯系,為故事劇的表演打下了基礎。又如大二班《蟳蜅女》的表演中,孩子們搬來了自主游戲的材料,開始搭建表演舞臺。這個舞臺不同于真正意義上的臺,而是一個游戲場景。在紙箱、椅子、藍色綢帶等打造下,一個海邊勞作的場景惟妙呈現,孩子們在這里亦游戲、亦表演。與自主游戲不同的是,這里的游戲有情節、有對白、有出場順序,有一定的結構性和規則性。
(二)尊重幼兒獨特的個性
《指南》說明中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每個幼兒在沿著相似進程發展的過程中,各自的發展速度和到達某一水平的時間不完全相同。”我們相信幼兒是積極主動的學習者,他們“準備好、很愿意、有能力”。在課程中我們尊重、接納每個孩子的表現、想法、創作,凸顯課程“幼兒是主人、一個都不少、整合多領域”的三大亮點,讓每個孩子在各自的能力水平上自主學習,享有優質而又公平的表演過程。例如小班故事劇《最好吃的蛋糕》角色挑選中,能力強的孩子選擇扮演小兔,有的孩子選擇扮演蛋糕比賽的主持人,有的選擇扮演臺詞簡單的烏鴉,有的只是選擇扮演場景中的一棵樹、一塊蛋糕等等。每個孩子都能找到自己喜歡的角色和表現方式,或復雜或簡單。在自主的前提下,他們收獲的不但是選擇的快樂,更是活動過程中自然滲透的被尊重與理解。
以杜威“教育即生長”理念為教育理論基礎,生長戲劇范式認為:生長的首要條件是未成熟的狀態,兒童所扮演的角色、創作的情節等,都無法達到成人演員的水平。正是這種不成熟,才為其今后的成長提供無限可能性。正是由于我們為幼兒創造的開放、自主的表演及創作環境,幼兒的自主學習意識和創造潛能得以提高,也達到了師幼間互惠互贏的長足進步。
注: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7年度立項課題《生長戲劇范式指導下的故事劇特色課程建構的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FJJKXB17—51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