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領
◆摘 要:詞、短語、句子甚至是語篇都是語言的構式研究范圍,并且目前構式語法已經(jīng)成為影響語篇連貫和銜接的重要因素。無論是英語語篇還是在漢語語篇中,連貫和銜接都是十分重要的地方,所以構式語法理論為英語語篇和漢語語篇的連貫和銜接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使得以前無法用語法來解釋的內(nèi)容如今變得有章可循。因此,本文將重點探討構式語法理論對英漢語篇的啟示,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對比探究,即銜接和連貫。
◆關鍵詞:構式語法;語篇連貫;語篇銜接
一、構式語法理論簡介
構式語法理論的出現(xiàn)比較晚,在目前的研究中也沒有取得明顯的成果。Goldberg曾在1995年把構式語法定義為:“當且僅當C是一個形式—意義的配對
Ostman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出來四點將語篇作為構式研究的依據(jù):①大多數(shù)都是由具有規(guī)約化的語篇構成,構式的基本性質(zhì)也包含在其中;②英語的語篇和句法并不是相互對立的關系,因為是二者彼此互補的關系;③構式語法具有全覆蓋性,即它把所研究的范圍不僅包括核心語法現(xiàn)象,而且也包含邊緣的俗語和慣用語;④構式語法與Fillmore提出的語義框架應該息息相關。
二、語篇中連貫、銜接與構式的關系
語篇構式屬于構式語法理論的一個版塊,在語篇中,銜接和連貫成為影響讀者能夠完全理解文章大意和深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在這一個部分,本文將著重根據(jù)目前已有的研究,通過學習各位在語言學上頗有建樹的大家的理論,探討語篇中連貫與銜接分別與構式的關系。
1.語篇中連貫與構式的關系
在當代社會,人們之間的語言交流需要雙方都能夠理解清楚并且理解正確才算是成功的交際,但是在達到這個目的之前,說話人或者是表達人必須要為此找一個鋪墊的關系,用此鋪墊來幫助聽話人或者讀者來理解自己所想要表達的意思。眾所周知,優(yōu)秀的漢語語篇中都包含著非常好的連貫性。在目前的語言學研究當中,學者們對于“什么是連貫”有著自己的看法。杜世洪曾經(jīng)提出,“當我們把連貫視為語篇里固有的概念時,修辭手法和語篇特征也把它視為一個語義概念,并且與銜接構成姊妹概念”。這個概念有助于人們初步對語篇中的連貫性有一個基本的認識。首尾呼應,邏輯縝密,加上優(yōu)美的語言,就產(chǎn)生了一篇優(yōu)秀的文章。這樣的文章能夠利用自己的上下文之間的連貫,前后連貫,句子與句子之間的連貫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慢慢形成一定的畫面,這就是語篇中的連貫的作用。對于英語語篇來說也是如此,縝密的內(nèi)在邏輯和優(yōu)秀的語言表達功底可以讓讀者閱讀越起勁,跟著作者的思路在走而不是看到一半看不懂又需要重頭再看。
2.語篇中銜接與構式的關系
現(xiàn)如今語篇中的銜接和連貫都成為了話語分析和篇章語言學研究的重點方向,因此,在翻譯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更加仔細認真地研究原文中包含的銜接,從而通過漢語語篇和英語語篇的不同運用恰當?shù)暮线m的銜接來獲得想要的論文。正是因為語篇中的銜接直接會影響到讀者對于篇章的理解,所以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不能夠再僅僅局限于詞匯和句子層面的翻譯,需要進一步涉及到語篇的層面。在翻譯的時候,要仔細研究原文中包含的銜接手段以及中英之間的對比差異,進而尋找最適合的翻譯途徑。韓禮德和哈桑認為,語言中包含了五種銜接手段:指稱、替代、省略、連接以及詞匯。指稱、替代和省略又被稱為是語法手段,此外,黃國文和章振邦認為時和體也有銜接功能,因為這兩者本身都屬于封閉系統(tǒng),在使用的過程中又牽涉人稱、數(shù)和時間等封閉系統(tǒng),理應包括其中。所以根據(jù)這些在語言學方面頗有建樹的學者的觀點,我們可以得知指稱、替代、省略、時和體都是語法手段,他們所表達的銜接關系有的是表達形式上的意義,有的是表達語義上的意義,無論他們代表著什么樣的意義,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地方,也就是他們所表示的銜接關系都是與語法相關的。這也是為什么會把這五類分為一類的原因。在《英語中的銜接》一書中,韓禮德和哈桑明確把銜接定義為“存在于篇章內(nèi)部、使之成為語篇的意義關系;那些非結(jié)構性的、語篇構成的意義關系”。由此可知,語篇銜接包含兩個方面,語義和形式。在語義方面,銜接表達意義,在形式方面,銜接是通過語言形式來表現(xiàn)的。
三、小結(jié)
目前的研究中還無法定義構式語法理論研究究竟隸屬于哪一個版塊,目前很多人都對語用學和話語分析進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不足之處就是仍然沒有明確界定與構式語法理論之間的關系。從事語言功能和語篇分析的學者視句子層次之上的語篇模式等同于語法研究,其研究價值與重要性等同于語法研究的價值與重要性,都值得被認可和關注。語篇分析學者需要了解語言的構式,無論是短語、句子都需要遵循語法的規(guī)定,構式語法理論有助于解釋一些語篇內(nèi)無法用短語和句子來解釋的現(xiàn)象,從而為語篇作者的寫作功底增添說服力。
參考文獻
[1]胡曙中.英漢修辭比較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3.
[2]胡壯麟.語篇的銜接與連貫[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4.
[3]黃國文.功能語言學與語篇分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