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登勇
◆摘 要:古人有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說的就是多讀能加深理解。朗讀是學生理解語言的途徑,也是語文教學的根本。在《語文課程標準》的各學段的閱讀目標中都對朗讀作出了明確的規定,那么,怎樣才能行之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朗讀水平呢?本文結合具體的教學實際談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以讀促悟;讀書時間;以技助讀激發興趣
在《語文課程標準》的階段目標中,總目標之中要求閱讀教學要注意“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各學段的閱讀目標中都對朗讀作出了明確的規定:“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誦讀優秀詩文,注意在誦讀過程中體驗情感,領悟內容。”因為朗讀是一種復雜的心智活動,要求目、口、耳、心緊密配合,通過朗讀訓練,學生可以從文本中領會文章的思想、意蘊,既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又鍛煉了用表情達意的能力;同時,教師通過朗讀可以檢驗學生對文章的情感的理解傾和認識水平,所以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朗讀訓練作為閱讀訓練的基本內容之一,是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朗讀水平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給學生充足的讀書時間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在語文課上,教師應留給學生一定的讀書時間,讓學生多讀,充分地讀。語文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提高學生理解、積累、運用語言的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提高無不要求教師以教材為根本,以課文為依托。只有讓學生有較多的時間與文本打交道,從中獲取信息,才能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積累運用能力。然而,很多教師的語文課變成了一問一答的問答課,生怕學生對文本不理解,文章講不透,不厭其煩地講解,把學生朗讀的時間變成了教師的演講。其實有效的朗讀勝過教師透徹的講解,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要留出時間讓學生去讀,在讀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課堂上花俏形式的,沒有實效的小組討論讓位給朗讀。不要忘了我們的語文課姓“語”,朗讀是突出“語文味”的一個重要體現。
二、以技助讀,教給學生朗讀的技巧和方法
在語文課上,教師進行朗讀訓練時要教給學生一定的朗讀方法技巧。小學生朗讀主要抓語調、重音、停頓、語氣幾方面。
1.語調。要讓學生知道朗讀時句子里語音高低輕重的配置也就是朗讀、說話的腔調,舉例說明語調中高低、升降、輕重、曲直的變化,如何去把握它們,朗讀時應怎么處理。如《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開頭描寫環境的部分,應該用輕緩、低沉、傷感的語氣;朗讀出現幻象的部分,則應該用充滿希望、欣喜的語氣;而當幻想破滅,又回到殘酷現實時,又應該轉回失望、低沉、傷感的語氣。
2.重音。教師要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重音,怎樣讀好重音,并能夠在具體語言環境中找出重音。還要通過舉例示范,讓學生懂得對句子中重音的表現處理。有的學生一遇到感情比較強烈的句子,就認為該讀重音,重音就是讀得大聲、快而激昂。其實這是不一定的。重音的處理既要注重聲音形式,又要注重內心體驗;既要注重表層的技巧,又要注重語言環境中的內蘊。有時重音輕讀,表達的效果更強烈。
3.停頓。朗讀中的停頓,指的是句子當中、句子之間、層次之間和段落之間的間歇。朗讀雖有停頓,但需要緊連的時候,應縮短標點的停頓時間。這種緊連并不是完全沒有停頓,只是停頓后迅速銜接,甚至不偷氣、不換氣。同時,緊連并不意味著把每一個音節都縮短音長,一味地加快語流速度,應當成此處雖連,彼處有停,連中有停,停中有連的語流,使連接與停頓參差交錯。如《飛奪瀘定橋》中有一段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傳來了團長和政委的喊聲:“同志們!為了黨的事業,為了最后的勝利,沖呀!”英雄們聽到黨的號召,更加奮不顧身,都箭一般地穿過熊熊大火,沖進城去,和城里的敵人展開了激烈的搏斗。”這段話中,“千鈞一發”四個字要停一停,反映出緊張的場面。“時刻”后面稍加停頓,以產生懸念的效果。“同志們”三個字要緊而相連,堅決有力,以顯示必勝的信心。“英雄們”和“聽”、“激烈的”和“搏斗”之間要適當停頓,使有聲語言緊張而不倉促,動作感強而有層次。
4.語氣。要讓學生懂得陳述、祈使、感嘆、疑問等句式朗讀時所表達的各種語氣和感情,并教會他們怎樣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通過朗讀表現這些語氣。如《筍芽兒》一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繪聲繪色地敘述了筍芽兒在春天里的成長過程。文中筍芽兒被叫醒后撒嬌地說:“是誰在叫我啊?”此處讓學生想象自己在家里跟媽媽撒嬌的語氣,再讓學生進行朗讀,學生立刻將筍芽兒撒嬌的語氣讀出來了。
但不管怎樣,我們在授以學生朗讀技巧時,一定要聯系課文內容,不得單純地追求技巧,在朗讀過程中也要保持“因聲示義”的心理活動,讓思維活動積極參與.這樣才能真正達到提高朗讀能力的目的.
三、激發興趣,積極創設朗讀情境
要使學生越讀越好,越讀越美,教師就必須以情激情,以境生情。創設朗讀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有效地范讀,多媒體的使用,背景音樂的播放,以及教師根據文章內容創設生動有趣的提示語等。如在教學二年級《我是一只小蟲子》一文第四自然段時,老師將本段改為詩歌,先聲情并茂地范讀,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學生立刻被老師的激情感染,想象自己也變成了一只小蟲子,入情入境后,老師再引導學生帶著自己的想象配樂朗讀課文,學生立刻就沉浸在美好的大自然當中,深刻地感受到小蟲子的快樂和自由。
總之,學生朗讀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古詩云:“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籽。”只要我們有耐心、有恒心,采取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的學生朗讀能力并不是一件難事。老師們,讓我們一起努力吧,還語文課堂一片朗朗讀書聲!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S].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