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在語文課中屬于一種最精致、最純粹、最優美的文體,代表著高品位的文學趣味,古典詩歌對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養青少年的審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奮發有為有著重要意義。如何在新課改下進行古詩教學,我覺得應該在高年級利用“明背景、繪詩境、品詩情、悟詩理”的流程進行古詩詞教學。
◆關鍵詞:古詩詞;高年級;教學流程;四步教學法
古詩詞是中國古典文學中的一朵奇葩,它不僅語言精練優美,而且意蘊深刻。但小學生認知層次較低,抽象思維能力不足,對古詩詞寫作的背景、作者的人生經歷認識缺乏,因而對古詩詞情與理的體味,境與趣的感悟就成了教學的重、難點。為了突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我覺得應該在高年級利用“明背景、繪詩境、品詩情、悟詩理”的流程進行古詩詞教學。
一、明背景
“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發”,詩、詞常常是作者的經歷、思想、感情的外現,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及其寫作的時代背景,對理解作品及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都會有非常大的幫助。
背景資料包括:作者人生經歷、詩風特點、作品產生的時代及其背景、寫作意圖等。陸游一生抱負“驅除韃虜,保家衛國”的雄才壯志,卻始終郁郁不得伸展。他在彌留之際,寫下了《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念念不忘被異族霸占的中原領土,熱切地盼望著祖國的重新統一,因此他特地寫這首詩作為遺囑,諄諄告誡自己的兒子“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從這里我們可以領會到詩人的愛國之心是何等的執著!無怪乎自南宋以來,凡是讀過這首詩的人無不為之感動,特別是當外敵入侵或祖國分裂的情況下,更引起了無數人的共鳴。不了解背景資料是難以體會到的。
注意力對課堂教學來說是至關重要的,當學生感到倦怠或注意力分散時,用背景故事補充詩歌內容,講述與教學目標相關的故事,能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感染學生的學習情緒,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如學習《聞官軍收河南河北》時,在學生理解全詩的基礎上介紹背景:“一首好詩往往蘊含著一個故事,甚至是一段歷史。這首詩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時所作。這一年杜甫52歲,由于安史之亂而漂泊到劍門之外已是第五個年頭,杜甫無時不期望著能夠平息叛亂,葉落歸根。突然他聽說官軍收復了薊北,喜極而泣,不能自抑。孩子充分了解詩人寫作時的經歷,才能體會到詩人聽聞消息后,欣喜若狂,恨不得馬上回到家鄉的感覺。此時“即從巴峽穿巫峽,便下襄陽向洛陽。”所描繪的意境才深深地震撼了學生。
二、繪詩境
朱光潛在《詩論》中說:“詩的境界是情趣與意象的融合。”如楊萬里的《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麥花雪白菜花稀。日長籬落無人過,惟有蜻蜓蛺蝶飛。”詩人抓住梅子、杏子、麥花、菜花、籬笆、蜻蜓蛺蝶等景物的特點,用清新活潑的語言,描繪了一幅靜謐、溫馨而富于生機的“田園仲夏”圖。有聲有色,使人讀其詩如臨其境。杜甫的《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全詩一句一景,合起來則宛如一幅渾然一體的畫卷。
由此可見,意境是詩歌的意象和情感的有機組合,意象是詩歌描寫的形象,不管是景物還是事物,或者是事情,這就是詩歌的意象;而一定的意象之中表達了一定的情感和思想之后,就形成了詩歌的意境。教學時應將古詩中的“形象”轉化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激趣引情,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直觀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
如《泊船瓜洲》中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給讀者描繪了一幅江南春色圖,其中的“綠”字不僅寫出了江南無處不春的欣欣向榮,更突出了春風吹綠大地勢不可擋的盎然生機。為了讓學生很好地領悟“綠”字的精妙,我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草長鶯飛,桃紅柳綠”的江南春色,把學生帶入了特定的語言環境中,真正讓學生通過眼—耳—腦—口多種感官的協同思維鑒賞古詩中的精妙詞語,學生很快就領悟到了王安石所用“綠”字的神韻。
又如李白《贈汪倫》之“李白乘舟將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融情于景,借景抒情,展現了深邃的藝術意境。為了開拓學生的想象能力,可以先讓學生以“假如我就是李白,那是怎樣的情景”進入該詩的意境。學生可根據教師的點撥,展開想象的翅膀,體會這首詩的詩情畫意:李白將要遠行,汪倫踏歌相送,李白被汪倫的歌聲打動,將行未行,詩人一次次的抱拳施禮告別,岸邊的送行人更是依依不舍,舉起的手臂不知揮動了多長時間,分別保重的話語卻哽咽在喉嚨中……最后詩人發出這樣的感慨:縱然桃花潭水深千尺,也比不上汪倫的情誼。這美妙的想象融入了學生對美的理解和創造之中,即使是不同程度的學生也能產生一種身臨其境之感。通過點讀、評讀、范讀、誦讀,演讀使學生能讀出詩的重音和節奏,知道應該如何把握詩的輕重緩急,加深對詩人情感地體驗,體味出詩人賦于詩的思想感情。
三、品詩情
詩人依靠詩歌蘊蓄豐富的內容寄托強烈的感情。讀者在學習時需展開聯想,去領會言外之意,并從中受到感染與熏陶。在學古詩時要通過詩句去分析其中豐富的內容,領會詩人強烈的感情,并從中發掘出詩中的深刻含義。
如《春夜喜雨》開篇一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直白袒露了詩人的喜雨之情。“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是對早春細雨的準確描繪,萬物在春雨無聲的滋潤下成長,“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通過想象描繪出一幅雨潤春花的美好景象,詩人心中的喜悅之情更顯露無遺。
又如鄭燮《竹石》這首詠物詩,作品內容簡簡單單,字里行間卻蘊含著詩人在贊美竹石的這種堅定頑強精神中,隱寓了自己風骨的強勁。為了讓小學生體會到詩人這一情感,我范讀后,首先讓學生閉上眼睛,想象當時的情景。接著運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展示了兩個場景,讓學生觀察。第一幅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竹子抓住青山一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扎在巖石縫中,用鄭燮的話說是“畫竹子以慰天下勞人”。第二幅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竹子經歷成千上萬次的折磨和打擊,不管是酷暑的東南風,還是嚴冬的西北風,它都經受得住,仍然堅韌挺拔,頑強地生存著。接著學生邊讀邊品,最后讓學生交流看到這兩個畫面有什么感想。學生很快就感受到這首詩表面上寫竹,其實是寫人,寫作者自己那種正直倔強的性格,決不向任何邪惡勢力低頭的高傲風骨。《竹石》能給我們以生命的感動,曲折惡劣的環境中,戰勝困難,面對現實,像巖竹一樣剛強勇敢。
四、悟詩理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白居易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以簡單的文字闡明了“具有旺盛生命力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扼殺的”的深刻哲理。王安石的《登飛來峰》與一般的登高詩不同。這首詩沒有過多的寫眼前之景,只寫了塔高,重點是寫自己登臨高處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遠”的哲理。這與王之渙詩“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相似。前者表現一個政治變革家撥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后者表現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績,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勵之意。
正如別林斯基所說:“哲學家用三段論法說話,詩人用圖畫和形象說話……一個用邏輯上的論證,而另一個則用圖畫罷了。”詩人在創作時,往往把自己的情操、理想等融入景物描繪之中,或給人以鼓舞,或給人以啟迪,因而詩中暗含深刻的哲理。優秀的詩詞都具有“理趣”,既富于哲理性,又富于藝術趣味性。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欣賞詩的藝術趣味,使學生在教師生動形象、理趣盎然的教學中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我想教師如只講生硬的“理”而忽視“趣”,學生是不會“買帳”的。
如學習蘇軾的《題西林壁》:“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表面上寫廬山,然而,只要我們深入思索,就能悟到這樣一個哲理:對任何事物,只有全面觀察、了解,不局限于一隅之見,才能獲得正確的認識。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比如對一個同學,我們應該怎樣看?只看到他的缺點呢,還是只看到他的優點呢?讓學生明白只有客觀全面地評價別人和自己,才能取長補短,使自己變得越來越優秀。
“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古詩的教學結構可以多樣,教學方法千變萬化。四步古詩教學法是我們在開展有效課堂研究中關于如何有效進行古詩教學的一種探索。祖國文化源遠流長,古詩在我國文化史上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帶領學生走進古代藝術殿堂,去體會古詩的語言美,感受古詩的畫面美,領悟古詩的意境美,理解古詩的哲理美,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參考文獻
[1]張鳳玉.多媒體在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03(S1).
[2]任定保.漫談古詩的意境及教學[J].中國教師報,2003.
[3]韓利卿.小學語文古詩文教學的幾點嘗試[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8.
[4]陳文哲.新課標下古文教學方向的轉變[J].語文建設,2004.
[5]孟德領.轉變教學觀念提高學生能力——關于古文教學的幾點體會[J].中國科技信息,2006.
作者簡介
黎清允(1982—),女,漢族,廣東順德人,本科,中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閱讀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