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衛東
摘 ? 要:我國農業機械化發展涉及的范圍較廣,由于我國屬于農業大國,農業種植品種數量繁多且涉及不同的機械設備類型,因此在評價時必須界定其標準范圍,就農業機械化水平的評價方法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農業機械化;評價范圍;評價指標
農業機械化水平評價需以農業生產環節作為評價指標的確定基礎,分為環境調控環節與作業環節兩種[1]。前者包含光照補給、二氧化碳施肥、除濕、保溫、遮陽、降溫、通風;后者包含室內運輸、采摘、植株調整、植保、灌溉、施肥、播種定植、整地耕地。評價方法的制定需綜合考慮多項因素,真正為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提供引導。
1 ? 界定評價范圍
從廣義上來說,農業設施設備包含設施水產設施、畜牧設施、種植設施,以種植為例,還包含育苗、果樹、食用菌、花卉、蔬菜等;從狹義上來說,機械化設備指的是農業種植層面。在評價范圍的界定方面,應與設施水產與設施畜牧加以區別,避免評價指標或范圍存在重疊情況。在種植范圍中,農業機械化設施包含連棟溫室、日光溫室、防雨棚網室、蔭棚、塑料棚等。其中連棟溫室、日光溫室、塑料大棚占比達到95%以上,其他占比相對較小。且由于其尺寸以及投入因素,在機械化開展方面并不便捷。因此,將機械化水平評價范圍界定在連棟溫室、日光溫室、塑料大棚方面。
2 ? 明確評價指標
2.1 ? 基礎性與共性
在評價指標方面,作業生產中室內運輸、采摘、植保、灌溉施肥、播種定植、整地耕地屬于共性環節,對種植辣椒、西紅柿、黃瓜等少數蔬菜品種才需要進行植株調整,而食用菌、花卉、葉菜等無需調整植株,因此在指標設置時可適當調整并刪除[2]。在環境調控方面,共性環節并不包含光照補給、二氧化碳施肥、除濕,二氧化碳施肥只是部分農作物生長過程中的輔助方式,除濕與光照補給則僅在極端天氣下作為應急手段運用,并沒有廣泛運用于農作物設施生產之中。因其成本過高、市場承受力不強、經濟條件限制,這些指標可刪除,剩余其他環境調控環節可保留。
2.2 ? 發展空間
針對農業機械設施的數量、規格、裝備成熟度,判斷是否具備良好的發展空間。相對而言,室內運輸環節中播種定植、整地耕地成熟度較高,發展空間廣闊,可予以保留[3]。共性環節中植保和灌溉施肥作業頻次較高且使用量大,在引導未來設施發展以及發展空間上存在制約性,在評價指標中可刪減。采摘環節的機械化只可依靠機器人技術來完成,相對于其他機械化而言難度更高,現如今可廣泛應用且處于成熟階段的機械很少;但考慮到采摘環節需耗費較大勞動力資源且勞動強度偏高,機械化采摘是發展的必然趨勢與研究的重點方向,因此對該環節予以保留。為了保障評價指標數據的獲取便捷性以及設置的簡明性,各個環節的指標在篩選之后需有機融合。例如將加溫、保溫、遮陽、降溫、通風合并為環境調控環節,將室內運輸與采摘合并為采運環節,在獲取數據時按照設施類型加以劃分即可。我國連棟溫室大多機械化程度較高且設備齊全,屬于示范園區,其環境控制為綜合控制,考慮到保溫、遮陽、加溫、降溫、通風等各種因素,可以自動化控制系統角度為切入點,對其機械化程度予以衡量。
2.3 ? 需求程度
評價農業機械化水平需考慮到農戶是否對該機械具有迫切需求,在應用后對農業作業頻次和勞動強度是否能夠真正起到改善作用[4]。例如采摘、植保、灌溉、施肥、播種、定植作業頻次較高,而室內運輸及整地耕地勞動強度較大,對于此方面屬于需求程度較高的作業裝備。
3 ? 構建評價體系
構建評價體系必須要對機械化程度予以反映,并保障機械化作業的支撐條件。將一級指標設定為設施農業作業機械化程度以及設施農業機械化綜合保障能力。在二級指標劃分上,不同指標所占權重存在差異性,具體按照以下方式來劃分:設施農業作業機械化程度的二級指標涵蓋環境調控機械化程度(30%)、采運機械化程度(20%)、整地耕地機械化程度(20%)、灌溉施肥機械化程度(10%)、種植機械化程度(20%)。設施農業機械化綜合保障能力包含受專業培訓的農業人員比重(50%)以及單位面積機械動力(50%)。
總之,要想對我國農業機械化的發展方向以及社會效果展開科學性分析與評價,必須讓評價指標涵蓋設備的適用性以及需求性。結合農業生產特征,對機械化發展的趨勢予以引導。綜合考慮農產品質量安全設施、使用安全、勞動生產效率等多項因素。
參考文獻:
[ 1 ] 王培鈺.淺談農業機械化管理信息系統建設的必要性[J].農業與技術,2016,36(4):77.
[ 2 ] 陳巧敏,李斯華,王利民,等.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評價研究[J].農機化研究,2017,39(1):1-5,31.
[ 3 ] 聶姝嫻,王磊.淺談農業機械化生產現狀和影響因素及發展趨勢——以宿州市為例[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7(4):97.
[ 4 ] 王新利,趙琨.黑龍江省農業機械化水平對農業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J].農業技術經濟,2014(6):31-37.
(收稿日期:2019-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