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劉德先
摘要:目的:通過對在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護理進行總結分析,探討護理在此類患者中的作用。方法:將10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為實驗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總結方法,評估護理效果及患者對護理的滿意度。結果: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護理滿意度為98%;護理后的SF-36評分與護理前分數相比,P<0.05。結論:注重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護理,能提高患者的預后,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關鍵詞:冠心病;心律失常;護理
隨著高血壓、高血脂患病率的持續增長,作為冠心病的最重要誘發因素,冠心病發病率隨之增高。冠心病中,心肌發生緩慢的損害,可出現竇房結異常激動或激動發生于竇房結以外,異常的激動經過傳導后引起心臟不正常的活動,導致心臟搏動頻率和(或)節律出現異常[1],使得護理難度增大。本文以我院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為研究對象,對其臨床資料進行整合、分析,總結冠心病并心律失常患者的護理方法,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在來我院就診的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中選取100例納為觀察對象,對象選取時間區間:2018年2月起始、2019年2月終止,其中男性61例,女性44例;年齡資料中,上限值為76歲,下限值為59歲,年齡均值為(68.31±4.33)歲。
入選標準:(1)均符合心律不齊的診斷;(2)均有冠心病病史;(3)年齡在60歲以上;(4)本研究中的患者及其家屬對研究目的均有知情權,并簽署了與之相關的文件說明。
排除標準:(1)Ⅲ度房室傳導阻滯;(2)心房顫動;(3)合并下肢靜脈血栓;(4)凝血系統疾病。
1.2 方法
入選的30例患者在常規治療基礎上,均進行了針對性的、綜合性的護理介入:
第一方面: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監測生命體征(血壓、心率、呼吸、血氧飽和度等)及心電圖的變化,注意傾聽患者不適主訴。了解并評估患者心理狀態,進行針對性的干預。護理人員選擇合適的時間傾聽患者的疑慮及不良情緒,以積極樂觀的話語引導患者,避免引起情緒過大變化。鼓勵患者發掘自身興趣愛好,轉移患者負性狀態[2]。定期組織患者進行音樂欣賞,輕緩、優美的輕音樂有助于精神放松,改善患者心理狀態。
第二方面:飲食及行為習慣干預,評估患者日常行為習慣及飲食偏好,指導患者禁生冷、辛辣、動物內臟、腌制品等高膽固醇、高脂肪食物,多吃新鮮蔬菜、水果[3],以低鹽、低脂、易消化清淡飲食為主;督促患者戒煙戒酒,避免熬夜,養成良好的、科學合理的作息習慣和飲食習慣。
第三方面:在心律不齊逐漸控制后,根據患者機體情況確定運動方式,一般為自主輕松訓練和有氧運動。自主輕松訓練是指導患者在保持身心輕松、舒適、自然的狀態下進行反復的吸氣、呼氣吐納訓練,適合于病情較重的患者[4];有氧運動適合于大部分患者,包含打太極、散步等,選擇合適的運動頻率、運動時間及強度,在運動過程中調整好呼吸、控制好心律。
1.3 觀察指標
以護理效果、護理滿意度作為觀察項目。護理效果指標包括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其中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絞痛、各類型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SF-36量表中,進行條目編碼的選擇,按條目計分,再根據健康各方面狀況得分換算,分數越高生活質量越好。以我院自制的滿意度調查表進行所有患者的問卷調查,該表評分結果分為非常滿意、滿意、基本滿意及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例數+滿意例數+基本滿意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2.0軟件為本文的計算工具,以“均數±標準差”表達計量資料,用t檢驗;用百分比表示計數資料,進行X2檢驗。檢驗結果:P<0.05,表示正在比較的項目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100例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經過護理后,在出院時統計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為9%(9/100);患者對護理的評價中,非常滿意60例,滿意38例,不滿意2例,滿意度為98%(98/100)。
在護理前,患者的SF-36評分為(69.001±3.12)分,經過護理干預后,患者的SF-36評分為(84.21±3.04)分。護理前后的生活質量評分比較,P<0.05。
3 討論
冠心病因冠狀動脈出現不同程度的堵塞,導致心肌供血相對不足,當疾病持續發展、因其他誘發因素致使心臟負荷增大或在情緒波動過大、劇烈運動時,可引起心律不齊。冠心病患者并發心律不齊后,心悸、胸悶等癥狀更加明顯,嚴重的心律不齊可造成心肌的繼發損傷,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護理是冠心病心律不齊患者治療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恰當的護理介入能緩解患者相關癥狀,使得治療效果最大化,控制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發生風險,改善預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5]。
本研究“結果”中,100例患者的SF-36評分由(69.001±3.12)分升至(84.21±3.04)分,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率較低,表明全面的、優質的護理措施能促進患者形成正確的疾病觀念,明確自我管理及心臟康復在心律失常控制中的作用,協助患者排解不良情緒,督促患者構建科學、合理的飲食結構、運動模式、用藥管理等,進一步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風險因子,最后提高了生活質量。護患溝通的強化及目的化,使得溝通質量明顯增強,進而改善了護患間的信任度,患者對護理服務的滿意度較高。
綜上,合適的護理介入能提高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治療效果,改善患者預后,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生概率,提提高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張帆.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監護與護理[J].中國醫藥指南,2017,15(2):219.
[2]楊春梅.優質護理對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焦慮情緒的影響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6,4(22):111,114.
[3]陳宇.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護理研究[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7,8(13):150-151.
[4]馬添雯.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臨床護理干預及對預后影響分析[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8,31(9):1415-1416.
[5]李紅霞.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護理效果的探討[J].中國繼續醫學教育,2016,8(30):212-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