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祖松
摘 要:提問是每堂課上必不可少的環節,利用好這一手段,師生能夠在相互的交流、反饋中,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但是,在傳統的課堂中,教師顯然沒有給予提問應有的重視,提問的隨意性較強。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應該對提問的方式、內容進行調整和改進,以精準有效的提問促進教學質量提升。本文分析了傳統初中語文課堂上提問的不足,提出了幾點改進建議。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提問;改進
引言:
課堂上,教師與學生互動的主要方式就是提問。提出問題能夠引發頭腦風暴,讓學生處于不斷思索的狀態,問題中給出的線索也能夠給學生提供思考問題的入口,將使學生的主動性完全調動起來。但是,一些無價值、無意義的問題,不但不能起到以上作用,還會浪費時間,帶來反效果,教師必須對自我提問的不足進行反思和調整。
一、初中語文課堂中提問存在的不足之處
1.問題的隨意性強
一些教師在課堂上提問學生完全是即興發揮,沒有提前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想到什么就問什么,竟然會給出一些突兀的問題,對教學完全起不到任何作用。這樣的提問只能是白白浪費課堂上的時間,是毫無質量的。
2.問題缺乏連貫性
在一些難度較高的問題上,教師如果直接以一次性的提問讓學生接觸問題的核心,那么解決這個問題的難度將會是極大的。對于難題,應該以層層深入的連貫性問題一步步引導學生,直接提出難題,導致每堂課上都會遺留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陷入了困境。
3.提問不能抓住核心
一堂課上,不需要教師不住的提問,在一些學生能夠輕松解答的問題上,是沒有任何提問必要的。找不準提問的關鍵點,抓不住教學內容的核心,以至于學生在解答問題后發現仍然一無所獲,這是課堂提問的又一個問題。
二、初中語文教學提問有效性策略
1.精心設計有價值的問題? 教師提出問題的目的是啟發學生的思維,引發學生的思考,使學生能夠將問題作為學習思路,對課文進行分析,從而達到強化學生對課文理解的目的。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對問題進行精心設計,而不能在課堂上隨意地提出問題。例如,在《變色龍》的教學中,整篇課文的重點是奧楚蔑洛夫斷案,教師可讓學生先認真閱讀這部分內容,再對奧楚蔑洛夫的斷案過程進行詳細的分析,尤其要注意細節方面的講解。在講解完以后,教師就可以順勢提出問題:“奧楚蔑洛夫在斷案的過程中,哪些細節讓人滑稽可笑?”這個問題的提出,既能引導學生去回顧奧楚蔑洛夫斷案的過程,又能促使學生從這些細節中去分析奧楚蔑洛夫是怎樣的一個人,讓學生自己去探索課文所要表達的主題。
2.圍繞教學難點設計連貫性問題
一堂課上,教師設計的問題應該始終圍繞教學的核心目標,前后相互聯系,層層遞進,將一個難題拆分成多個簡單的小問題,這樣學生解決問題的效率更高,也更能突顯出提問的藝術。
《皇帝的新裝》這一課,教師開始讓學生進行十組反義詞的練習,如虛假、虛偽、假意與真實、真誠、真情等,接著問“今天我們就到《皇帝的新裝》中去打一回假。大家說說看,你最早是什么時候聽說這個故事的?當時覺得這個故事怎么樣?”由這些問題,通過前述語言形式練習層次升華到它的意義層次,即從這幾個詞的單獨練習進而延展、切入本節課學習最核心的東西,讓學生清楚皇帝及一幫大臣們為什么會“騙”。從第一步“聚焦:撩開虛假的存在”到第二步“轉述:體味人物的內心”是緊密聯系的,兩個環節之間存在內在邏輯必然性,不撩開虛假的一面,則不能夠體會出人物的極端丑惡內心;只有撕開假面具,才能發現人物靈魂的丑惡。這兩個步驟之間不可顛倒,更不可缺少。再從教學課堂中窺察,第三個環節“冥思:虔敬童年的真實”,當學生們說到因為“愛美”過度的時候,教師則因話利導:“哪里過度了?”學生們說,“所有的錢都拿來買衣服”“連軍隊都不關心了”“不理朝政”“因為錢財、官職、榮譽說假話”等,學生已經認識到這些,的確不錯了,接著要學生推測,皇帝“驕傲地游行”會有怎么樣的結果?這樣,逐層引導學生認識到了皇帝及一幫大臣的虛偽,并想象到如此將誤國誤民的后果。
教師在設置問題時,必須除考慮學生已有知識體系前提外,最好還顧及執教者本人一系列設問之間的關聯,如果它們間都呈“峭峰”“崖壁”,彼此割斷,內部毫無絲縷牽掛,那么,教學各環節易顯出生硬、死板、脫節問題,至少是不連貫、不和諧。
3.圍繞重點內容設計關鍵性問題
課堂提問應該服務于課堂教學,而不是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該圍繞教學目標和關鍵內容,確保問題既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忠于教學目標,不斷激發學生的思維,啟迪學生的心靈。一方面問題設計應該圍繞教學內容,體現重點、難點,讓學生在探索問題答案的過程中鍛煉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在易混淆等關鍵處設計提問,讓學生加深理解,提升課堂效果。
例如,在學習《秋天的懷念》一課時,學習課文對人物內心的刻畫和描寫,體會課文蘊涵的情感力量是一個重要的教學目標。我向同學們提出一個問題:你們知道哪些描寫人情感的詞語?同學們紛紛說出自己的答案。接著,我又問同學們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了什么樣的不幸?文中有哪些體現?母親是怎樣幫助他走出絕望的?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中,學生的思維被打開了,他們帶著疑問去品讀課文,帶著情感去理解那些詞句,學習效率自然也大大提高了。因此,在設計課堂提問時,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既要考慮課文內容的安排,又要結合學生的思維特點,從而不斷啟發學生的思維,幫助他們根據已學知識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達到激活課堂、擴展思維的效果。
結語:
總之,課堂提問要在充分把握問題難易度的基礎上,抓住提問契機,隨機應變,在課堂教學中根據教學內容,針對學生所處的位置提出恰當的問題,加強課堂提問的意義,給學生留下較鮮明的印象,以加深他們的理解和認識,優化教學效果。目前,初中語文課堂提問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教師去思索、去完善,在未來的教學之路上,還有更多門檻等待我們去跨越。
參考文獻:
[1]戚培培.新時期下初中語文教學的有效提問策略分析[J].現代語文旬刊,2016(9):108-109.
[2]彭向菊.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有效提問策略分析[J].西部素質教育,2017,3(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