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丹 黃敏楠 陳曼利
摘 要:隨著城市化程度加深以及城市人口規模擴大,許多新市民子女隨父母遷入佛山,面臨社會、學習、心理等方面眾多適應問題,其中尤為突出的是在英語課堂上的語言文化適應問題。本文旨在通過對新市民子弟小學的實地走訪以及問卷調查,分析新市民子弟小學英語課堂文化適應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新市民子弟小學;英語課堂;適應,文化因素
引言:
文化適應是“對一種新文化的適應過程”。新市民子女在新環境中,需要在生活、學習、語言、文化等方面面臨系列差異,在第二語言課堂中,適應壓力顯著。調查顯示,新市民子女普遍存在自我認識和評價低、自卑、焦慮、反叛等心理問題,英語學習方面有待改進。
一、英語課堂文化適應問題分析
1.學生層面
第二語言學習是文化適應的一個方面。文化適應程度關鍵在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距離,即是學生與英語接觸的程度、被目標語言環境包圍程度還有被周圍學習團體接納的程度;二是心理距離,指學生在接觸目標語言、目標語言環境過程中的心理總體感受[。新市民子女普遍英語學習起步晚,生活中缺乏英語環境,發音受地方方言影響,因此,羞于開口說英語,久而久之,排斥英語學習。
2.家庭層面
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教育陪伴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投入程度。從訪談結果看,大部分新市民家長忙于生計,缺乏時間監督和指導學生學習英語。有些家長自身受教育水平較低,對英語缺乏了解,無法關注到子女英語學習狀況。
3.教學層面
目前,新市民子弟學校師資力量不足,難以實現分層教學,但學生流動性大,學生英語學習進度不一致,教師教學銜接壓力大。在教學方法上,仍是側重于傳統的結構主義語言觀,以直接講授為主,重視語言知識傳授,孤立教學,課堂氣氛沉悶。
4.政府層面
目前,佛山市新市民子女入讀面臨兩難,“難有學上”、“難上好學”。在2017年11月份,佛山市政府頒發新政策,取消購房類政策性借讀生待遇,將其納入積分制統籌安排[。但,目前佛山市公辦小學學位緊張,普通工薪階層的新市民難以負擔私立學校昂貴的費用和開銷,因此,大部分新市民子女只能就讀普通民辦學校。民辦學校辦學條件嚴苛,且政府財政扶持力度小,辦學資金緊張,設備簡陋,難以吸引優秀師資。
三、英語課堂文化適應對策
1.加大財政投入,扶持民辦教育
佛山政府應加大對基礎教育的投入,提高經費保障,扶持民辦教育,并為其多方面籌措經費提高支持。政府舉辦的教師培訓活動也針對民辦教師開放,并且積極為新市民子女解決戶籍轉移、醫療、受教育等問題,降低新市民子女入學門檻,讓其“有學上”,“上好學”。其他相關部門應積極利用各種宣傳媒體,正面塑造新市民階層形象,肯定新市民在城市經濟建設過程中的奉獻和汗水,增強新市民及其子女的自尊自信。
2.采用多元文化教學模式
英語教師需要轉變教學觀念,重視培養學生語言能力和語言素養。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如果對英語語言文化缺乏了解,語言交際中難免犯語用錯誤和交際錯誤。教師應在英語課堂上巧妙融入英語語言國家的文化以及佛山本土文化,例如,引進英文兒歌“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介紹英國著名建筑、歷史、天氣等還可讓學生列舉佛山著名建筑和英雄人物,為學生創造文化語境,縮短學生的“心理距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還可在課堂上舉辦講故事比賽、英語小劇場等活動,鍛煉學生語言使用能力。
3.開設“先進帶后進”的第二課堂
新市民子弟小學的下午放學時間較早,作為上班族的家長們大多數都無法按時接送,有些學校為了便于看顧學生,開設了第二課堂。在大班教學中教師分身乏術,難以實現分層教學,但在第二課堂中,教師可按學生學習水平劃分學習小組,組織分享交流活動,讓學生分享家鄉趣事,正面引導學生尊重、理解多元的文化,關注同學間的相處,疏導調節矛盾,營造和諧師生、生生關系,促進同學間良好幫扶。
4.保持良好的家校溝通
新市民家長工作時間長,能提供給孩子的陪伴指導時間極少,自身知識儲存不足,經濟實力有限,難以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應在家校工作方面做好相應的了解,給予理解,同時,結合這一現實狀況制定家校合作策略。比如,建立家校專欄,了解家長對子女教育的看法,切實給出指導意見;布置簡單的親子任務,開學前家長幾句話的寄語,家長與小孩共同完成一幅簡單的話,或者一起誦讀一段文字,營造積極溫馨的親子陪伴。
結語:
在我國,英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主要在課堂環境完成,英語課堂中的文化適應,與新市民子女的英語學習效果有直接聯系。因此,要采取策略,幫助學生克服新環境帶來的不適,消除文化沖擊,建立學習動機,縮短學生“心理距離”,融入語言環境,促進學生英語學習。
參考文獻:
[1]Ellis,R.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2]《佛山市新市民積分制服務管理方法》,2017.
(指導老師:王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