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昱雄
摘 要:根據語文課程標準對古詩詞的要求,古詩詞的教學旨在弘揚祖國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人文精神,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不斷提高學生對詩詞的閱讀欣賞及寫作能力,拓展素質教育的新天地。這幾年在市教育局的大力倡議和推動下,詩教在校園得到蓬勃發(fā)展。在學校,老師和學生一度掀起了學詩、寫詩的浪潮,但綜觀詩教的成效,卻令人不滿意。本文主要從《香菱學詩》看中學生詩詞創(chuàng)作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香菱學詩;氛圍;隊伍;教材;誦讀
近年來,老師和學生在詩詞方面創(chuàng)作的周期長,創(chuàng)造的作品少而粗糙,究其主要原因是:其一,中考幾乎不考詩詞創(chuàng)作;其二,學校對詩教重視不夠,老師和學生對其熱情不高。為此,我們要加大宣傳力度,健全詩教組織機構,提高詩教隊伍素質,安排一定的課時,讓詩教制度化、常規(guī)化,并加大詩教隊伍的培訓,提高詩詞創(chuàng)作的針對性、技巧性、可行性、有效性。下面結合我在《香菱學詩》(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級語文上冊)一課的教學中,從黛玉指導香菱學詩的過程,來談談中學生詩詞創(chuàng)作的有效途徑。
第一、營造濃厚的詩教氛圍,讓學生在校園里處處感受到古詩文的存在,從而激發(fā)他們對古詩詞創(chuàng)作的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的興趣,才可能使詩教的教學順利開展。香菱學詩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良好的學詩氛圍。在大觀園中先后由探春和黛玉組建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再加上黛玉、寶釵等才女云集,寫詩的氛圍較濃。為了進一步激發(fā)學生對古詩詞這一傳統(tǒng)文化的興趣,營造良好的詩教氛圍,我們也可以利用學校的文化長廊撰寫一些經典古詩詞,安排班級每月出一期詩詞墻報,鼓勵年級組每月出一期手抄詩文畫報,甚至語文教師把學生中寫得好的精品讀給全體學生聽,并打印出來粘貼在班級的墻壁上,當學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變成鉛字印刷出來時,一種強烈的自豪感更加推動他對詩歌創(chuàng)作的興趣。
第二、打造高素質的詩教隊伍,提高詩教教師的執(zhí)教水平。
香菱學詩成功的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有一個好老師,黛玉對香菱的教學以點撥為主,將抽象的理念直觀化、通俗化,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在詩教中,我們有的詩教老師沒有系統(tǒng)的古詩詞教學理念,也沒有外出進行專門的培訓,對于古詩詞教學都還在常規(guī)教學上,因此我們要采取“走出去,請進來”“自修內功”“網絡交流”等方式提高詩教教師的教學理念和古詩詞創(chuàng)作技巧。如:請一些詩詞專家到學校進行這方面的知識講座,多派語文老師參加這方面的培訓。在教師繼續(xù)教育這塊,對語文教師增加詩詞這方面的內容,鼓勵老師們到網絡上的“詩詞在線”等網站和詩詞愛好者們交流,提高自身的詩詞文化修養(yǎng)。
第三、精心編寫詩教校本教材,避免學生的盲目選擇,提高作品的含金量,提高學生閱讀的有效性。
在黛玉指導香菱學詩時,所選擇的教材就是一流中的一流,不但是盛唐詩歌成就最高的三人的作品,還必須是由她精心圈點的。唐朝是古代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其中成就最高的是李白、杜甫和王維。李白號稱“詩仙”,杜甫被譽為“詩圣”,王維人稱“詩佛”。他們的作品文質兼美,具有很高的欣賞價值和學習意義。讀王維的五言律詩最能體會情景交融,進入詩情畫意,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因而容易入境,故由此起步;杜甫的七言律詩最能體會真景物,真感情,顯示他沉郁頓挫的風格,故以此為繼;李白的七言絕句,最能培養(yǎng)詩的個性和想象力,顯示他飄逸奔放的風格,比較難學。這個教材的安排遵循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規(guī)律,我們在編寫校本教材時也要結合現實遵循這一規(guī)律。
第四、加強對古詩詞的誦讀,加強學生對詩文知識的積累和感悟。
語文教學的根本是以讀為本,讀詩也秉承這樣的規(guī)律,讀得越多,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就會越強,閱讀的水平也就會越來越高,“讀詩百遍,其義自見”。在《紅樓夢》中,黛玉對香菱說:“……我這里有《王摩詰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讀一百首,細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讀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蓮的七言絕句讀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這三個人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淵明、應玚、謝、阮、庾、鮑等人的一看……”誦讀是學好語文的根基,這是提高鑒賞能力的根本途徑。可利用晨讀開展詩文誦讀,也可開展全校性詩文誦讀比賽等活動。成立詩歌創(chuàng)作小組,定期召開討論會,分享學習所得,只有為學生的詩文學習提供一個學習和表演的平臺,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古詩詞的創(chuàng)作技巧。
第五,大膽創(chuàng)新,敢于想象,用精練的語言表達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現象。
黛玉說是:“立意要緊,若意趣真了,連詞句都不用修飾,自是好的。”所謂“立意”就是要創(chuàng)造詩的意境。要使詩的美妙意境展現出來,還需提升語言的錘煉能力,學會用凝練的語言把它表達出來,使這些平常的事煥發(fā)出新的美感,讓人耳目一新。在《紅樓夢》中,黛玉曾對香菱說:“若是果有了奇句,連平仄、虛實不對都使得的。”清朝的沈德潛也說,真正的好詩要做到“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這都說明語言錘煉的重要性。
第六、重視詩詞格律、平仄等方面的專業(yè)知識。
黛玉對香菱道:“什么難事,也值得去學!不過是起承轉合,當中承轉是兩副對子,平聲對仄聲,虛的對實的,實的對虛的……”可見古人寫詩是很看重格律和平仄的。雖然漢語經歷了幾千年的發(fā)展,讀音和意義已經發(fā)生很大變化,但格律的形式是要講究的,古體詩的形式美、詞句美和意境美也是要追求的。所以必須讓學生諳熟古體詩詞的格律,嚴格按照格律來寫,套用六盤水市詩詞楹聯(lián)學會名譽會長王如柏老先生的話來說就是:“用古韻律,寫身邊事,抒真感情,發(fā)時代音。”也就是說現代人寫古詩,就應按照古體詩的格律,既要有真事,有真情,還要有時代的特色。
總之,要創(chuàng)建中學生詩詞創(chuàng)作的有效途徑,讓中學生學好古詩,學會創(chuàng)作古詩,就要健全詩教組織機構,組建一支素質過硬的教師隊伍,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提供理論和技巧上的指導,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搭建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把詩教真正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魏樹輝.《香菱學詩》一文中的詩歌鑒賞方法[J].新課程學習(中),2011(2):172-172.
[2]張瑞云.運用《香菱學詩》進行古詩詞鑒賞及寫作教學[J].內蒙古教育,2011(23):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