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廷通
摘 要:語文是縱橫和貫穿學生整個學習生涯的學科,也是其他學科教學的基礎,對于拓展學生語文知識積累、提升學生語言能力和綜合素養至關重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面臨著全新的任務和更高的要求,亟需革新傳統的教學方法與策略,開拓語文課堂教學的新途徑。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將從合理設置懸念、結合生活實際與優化教學評價三個方面出發,全面地分析和論述新課標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方法和科學策略,以促進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效性的穩步提升。
關鍵詞:新課標;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教學策略
在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時代下,新課程標準成為高中語文教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發展方向,要求語文教師轉變過去落后的教學方式和行為,改善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態,調整課堂教學的結構與體系,關注學生情感態度體驗的優化和學習興趣的激發,促進學生知識與能力的全面發展。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當順應時代和教育的發展,把握新課程標準的精神實質,樹立起科學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想,把握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積極改進、創新課堂教學的策略,以推動高中語文課堂的轉型與升級,落實培養人才的基本目標。
一、合理設置懸念,吊起學生學習胃口
懸念的設置能夠引發學生內心的期待,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進而促使學生主動地思考和探究。因此,高中語文教師不能再向過去一樣,將知識“一股腦”地倒給學生,而是要根據語文知識的重難點以及新舊知識之間的連接點來恰當地設置課堂問題,合理設置懸念,創設引人入勝的問題情境,充分引發學生認知結構的矛盾與沖突,觸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吊起學生的學習胃口,促使學生在問題的驅動和引導下主動展開思考、分析、推理、論證與探究,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例如,在教授《荷塘月色》這篇課文時,本篇課文的語言精美樸素,充滿詩意,為了讓學生們更加深刻的體會文章的韻味,筆者結合課文內容,為學生們設置了一些問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們的進行探究。問題如下:走著是如何表達失眠的郁悶心情的?作者是如何表現觀月的開朗心情的?面對問題的引導,學生們開始從課文中尋找答案。通過這一方式,學生們增強了對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的領悟能力。這樣一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合理設置懸念,吊起了學生的學習胃口,培養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二、結合生活實際,拓展學生學習范圍
過去,高中生的語文學習被局限在了教材和課本中,卻與現實生活嚴重脫節,這就導致學生無法實現知識的靈活運用,嚴重影響了學生應用能力的發展和提升。對此,高中語文教師應積極拓展課堂教學的思路和范圍,將生活作為教學出發點,不斷挖掘并搜集各種與學生生活經驗相關的元素、案例或者資源,巧妙地融入到語文課堂教學實踐過程中,實現課堂與生活實際的有機結合,讓課堂充滿了生活氣息,拓展延伸學生的學習范圍,促使學生認識到語文知識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 感受語文的應用價值,切實增強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能力。
例如,在教授《我有一個夢想》這篇課文時,本篇課文是一篇演講稿類的文章,本節課程的教學目標就是讓學生們了解演講稿的寫作方法,為了讓學生們體會文本極富感召力的語言,筆者結合本節課程的內容,與生活實際進行了緊密的聯系。首先,筆者以現代生活為例,讓學生們與課文背景形成對比,然后,筆者再讓學生們根據課文背景感受作者此時的情感,進而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這樣一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結合生活實際,拓展了學生的學習范圍,強化了學生的知識與理解。
三、優化教學評價,提高課堂教學實效
評價是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和行為的直接反饋,是改進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基礎依據,科學有效的教學評價可以促進課堂教學的優化提升。所以,高中語文教師應當重視并優化教學評價,轉變過去單一的成績評價模式,積極構建科學的課堂評價機制。具體來說,教師需要利用定性、定量相結合多元方法來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肯定學生的努力與進步并給予充分的鼓勵和表揚,同時也要指出學生的問題和不足并明確其改正的方向,從而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推動課堂教學效果的優化,提高教學實效。
例如,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筆者還針對學生們的學習狀態設置了評價機制。每次在課程結束后,筆者都會根據學生們在課堂中的實際表現對學生們進行點評,讓學生們認識到自己的優勢與不足,與此同時,對于表現優異的學生們,筆者會給予他們高度的贊揚,幫助學生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這樣一來,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筆者通過優化教學評價,提高了課堂教學的實效。
總之,在新課程標準下,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需要進行改革與創新,這就要求每一位高中語文教師將新課程標準作為基礎和依據,從現實學情出發,通過合理設置懸念、結合生活實際與優化教學評價等策略的運用,推動高中語文課堂的轉型與升級,突出語文課堂的重點與難點,最終實現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成效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祁紹艷.新課標下如何提高高中語文課堂教學效果[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9(05):131-132.
[2]盧茂才.新課標下高中語文有效課堂教學研究[J].學周刊,2017(34):5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