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臣
摘 要:吸收合并是企業最常見的經濟操作手段之一,同樣也是財務處理中三大難題之一,因為其不僅僅涉及會計系統內容,還關系稅務管理內容,容易受到眾多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進而造成企業吸收合并失敗,損失企業本就有限的經濟效益。本文將以企業吸收合并為內容中心展開點,結合實際中企業進行吸收合并中情況,對企業吸收合并中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內容進行分析,展現吸收合并對企業會計與稅務管理的意義,優化企業吸收合并的流程內容,提升企業的綜合能力提升。
關鍵詞:吸收合并 會計 稅務處理
隨著經濟市場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相應的城市運行和居民生活對企業發展也提出了更高、更多的要求,企業為了更好的采集利用資源、招聘優質人才,開始采用吸收合并的經濟操作手段,增強自身綜合能力同時,也開拓創新企業涉及業務范圍,但同時,企業在考驗中企業自身會計和稅務的處理能力水平。因此,在實際的工作中,應將以企業吸收合并為主要內容,結合實際處理情況,分析吸收合并過程中涉及的會計與稅務內容,明確吸收合并對企業發展的意義,促進企業吸收合并操作的順利完成。
1吸收合并的會計與稅務
1.1吸收合并
吸收合并是常見的經濟手段,企業通過按照規則利用不同收購方式對其他企業資產、資源和制度等內容進行購買,使得被購買企業成為購買企業子公司,進行創新資產重組和發展,而另一種則是被購買公司所拆解,留下重要資產和資源,重新應用企業運行中,但不論是哪一種,最終購買企業都能夠在不影響自身發展的情況下,增加自身所擁有資源數量、種類,并同時進一步優化自身企業結構,有效提升企業整體綜合能力水平。
1.2吸收合并的意義
企業吸收合并意義根據實際流程和處理情況,分為會計意義和稅務意義。
1.2.1會計意義
從會計制度方面上,認為所謂的企業吸收合并是指原本各自具有財務、資源處理權的兩家企業護著多家企業,在管理高層資源允許下,通過各種會計手段,將資金、稅務、人才等內容重組與交換,并在保持所有企業基礎構架存在情況下,將主事處理權全部轉移到一家或者幾家企業中,但整體企業主體內容的處理和決定位于一處的過程,一般根據吸收合并過程中主導權分布情況分為同一控制下和非同一控制下兩種情況下,而根據合并后股權歸屬則可以分為吸收合并、新設合并與控股合。
1.2.2稅務意義
從稅務管理方面上,人為所謂的企業吸收合并是指在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下,經過一定稅務處理,將一家或者多家企業內部已經被估算的全部資產和稅務內部轉移到主體企業中,而主體企業中則以高層股東自身的股份數額或者其他財產來進行交換或抵押,最終使得多家企業之間依法資產歸屬一方。稅務意義中大體上一般將吸收合并類型分為吸收合并和新設合并兩類,而從具體資產交換形式上則分為現金合并、股票合并以及承債合并三種,則從流程和執行流程上來講,稅務意義中吸收合并相較于會計意義更為廣泛性和嚴格性。
2.吸收合并的會計與稅務處理
2.1吸收合并的會計處理
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的會計處理。同一控制即兩家企業吸收合并,由其中一方企業為主或者以專業經濟操作團隊主導,在這種會計處理下,為了更好總結、處理相關的財務數據信息內容,一般采用權益結合法,即以主導方企業為中心,不論是吸收合并前后在資產、人才還是稅務內容上,都以其為參考標準點進行數據審核和計算,更好的讓財務人員分析吸收合并中各類資產歸屬是否改變,保障會計處理的高效率和高質量,維護企業的自身利益,從而確保企業經濟效益的最大化和財務、稅務的安全,促進企業綜合實力的提高,同時也實現企業市場競爭力的提高,促進企業更為長遠的發展和不斷的進步。
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和會計處理。非同一控制下,是兩家企業為了自身經濟效益而進行的資源交換與重組,各類資源在企業吸收合并后歸屬不同,且可能不止歸屬于一方,則這種情況下,以經濟交易為會計處理模式,在購買日期當天依據不同企業方所付出的資產總和對資產進行規劃,若購買資產價值大于或者小于付出資產價值,可以利用公允價值進行份額差額計算,計入吸收和合并后相應企業中的經濟效益總額。
2.2吸收合并的稅務處理
不同于企業吸收合并中會計處理,稅務處理所涉及的資產種類、法規制度更為繁瑣,則實際進行稅務處理時,一定要依照相關流程和制度進行,避免出現違規情況,這樣才能夠保證企業的稅務和財務的安全,推動企業綜合水平的快速提高和發展。
應稅合并。兩家或者多家企業進行吸收合并,最終合并成一家或幾家大中型重組企業,則相應被合并企業中所涉及的股權等內容也是同樣需要進行轉移,則合并企業不僅僅要對被合并企業支付相關的股權份額差,還要依照相關稅務制度流程對股權所對應的所得稅進行處理,并將其視作為資產和投資兩項內容進行審核和轉移,但是要注意虧損內容不得轉入合并企業中,具體操作內容同非同一控制下企業合并和會計處理內容一致。
免稅合并。主要適用于企業吸收合并中,合并企業向被合并企業支付了小于等于股權資產總額一定數額情況,此時除了合并企業和被合并企業以外,相關稅務機關必需審核所有流程內容,在結束吸收合并后,被合并企業內部所有資產和稅收事項都歸于合并企業內,且不需要再次綜合數據信息上報,但是要注意若是合并企業與被合并企業是跨地區、跨省進行合并,就需要提前進行稅務申報,否則免稅合并條件無效,再者基礎資產轉移必須是在原賬面凈收值為零的前提下才能進行,否則需要重新進行稅務審核和評定。
2.3企業吸收合并的后續計量
在結束了企業吸收合并中會計處理和稅務處理后,吸收合并流程基本完成,剩下需要由相應的計量處理進行管理,同上文分類基礎,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非同一控制下的納稅調整。一則是企業自身運行積累的商業名譽,對個企業每一年商譽數值進行評測和減測,目的是可在企業結束吸收合并后對資產稅務數額進行適當減免;二則是免稅合并方面,企業之間對所擁有的無性資產、固定資產等等進行公允價值評估,并同時對企業自身財務數據信息進行總結和計算,形成紙面資產總值,然后比對兩種價值總值,若紙面總值大于公允價值,企業將采用納稅差異性,即延期或分期繳納相應稅收數額,而若紙面總值小于公允價值,則多余價值內容將被采用綜合調整,合并后每一年應繳納稅適當調整,直至價值繳納結束。
同一控制下的納稅調整。由于吸收合并兩者企業之間在規模、資源等方面存在的差異性,其自身所涉及納稅種類、數量都是不同,則進行企業吸收合并時,除了注意明確實際資產轉移和合并中歸屬稅務種類,以及所產生的額外稅務內容以外,還要同政府相關專業稅務人員進行以各項基礎資源為主要的價值估算,以確定吸收合并后的稅務基數,若估算結束后估算價值大于企業資源紙面申報價值,則額外價值會被上報作為延后稅務內容,以后期定期稅務減免作為返歸資源,有效保障企業資源的保值,也減輕了企業吸收合并后的稅務壓力。
3.總結
企業數量、規模和范圍會隨著企業發展而不斷提升,而經濟市場中的資源和人才是有限的,若是一個行業中有限資源比眾多企業分布,即便企業整體能夠共同成長,促進行業進一步發展,然而對于企業來說,規模成長、產品研發以及人才選擇會出現瓶頸期和飽和性,則吸收合并是企業發展和創新的必然選擇,明確會計與稅務處理對于優化企業吸收合并的重要性,全面化掌控各項流程進行,強化企業部門之間資源整合、人才分配以及制度融合的接受能力,在不影響企業自身正常運行的情況下,優化吸收合并處理流程,減低基礎運行成本,提升企業在未來經濟市場中的綜合能力,確保企業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馬巧利.同一控制下的企業吸收合并會計與稅務處理[J].財經界(學術版),2019(15):215-216.
[2]梁梅華.吸收合并財稅處理及合并后合并各方之間投資、債務的終結[J].現代商業,2017(26):166-168.
[3]馮建華.非同一控制下購買方稅務和會計處理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J].注冊稅務師,2014(07):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