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群 李貞
摘 要:成都作為西南地區特大中心城市,是西南地區傳統的糧食主產區,其糧食安全是整個區域糧食供需形勢的風向標,在區域糧食安全保障體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城市化進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劇增長、居民消費習慣的改變和升級,糧食種植面積的逐年減少和區域內糧食需求的大幅度增加, 給成都糧食 “保供穩價” 工作帶來很大的壓力。從近年來成都糧食工作的實際看,保障成都糧食安全迫在眉睫。本文根據成都保障糧食安全的現狀,分析了其存在問題,最后提出保障成都糧食安全的對策。
關鍵詞:成都 糧食安全 糧食產量
一、成都保障糧食安全的取得的成績
1.成都糧食調控能力明顯增強
2018年,為保障成都糧食收購工作順利進行,成都確定了14個區(市)縣中秈稻產區17個委托收儲庫點,做好倉容騰并、貸款發放、統籌協調等工作,確保收儲庫點全覆蓋和有倉裝糧、有錢收糧。2018年12月底,全市稻谷政策性收購數量4.57萬噸,穩定了稻谷市場價格預期,維護了種糧農戶的合理收益。2018年,成都實現糧食收購55.2萬噸、油菜籽收購20.5萬噸,分別完成目標任務的106%、297%。在穩定糧食生產的同時,成都不斷加強同糧食主產區的產銷協作,相繼與黑龍江哈爾濱、陜西西安等多個糧食主產區的糧食部門簽訂產銷協作協議,鼓勵域內糧食企業在糧食主產區建立優質商品糧基地,開展直接收購,建立長期穩定的合作關系。2018年全年購進糧食451.5萬噸,銷售糧食354.3萬噸,超額完成目標任務。同時為保障庫存糧食安全,成都市建立了科學安全的糧食輪換、合理有效的儲備糧庫存情況巡查等制度,儲備糧數量、質量和品質安全得到了有力保證。
2.糧食產后服務體系不斷完善
據調查,烘干服務與傳統晾曬方式相比,可減少糧食損失8%,每噸節約成本160元左右。截至2018年,成都市投入10750萬元,建設糧食烘干中心74個。通過推進糧食烘干中心建設,開展“五代”服務,有效杜絕了陰雨天氣或其他不良條件導致的糧食霉變發芽、被污染和糧食水分不均勻等造成的損失,保證了糧食品質,提高了銷售價格,維護了農民利益。成都是糧食主產區中的主銷區,70%左右的糧食需從市外調入。針對這一客觀實際,成都市加強產銷對接的同時,進一步加強糧食物流樞紐建設,爭取中央財政資金1398萬元和市級財政資金500萬元,支持成都糧食集團有限公司開展青白江國家糧食儲備庫糧食物流二期擴建項目建設。到2022年,成糧集團將基本建成以低溫儲藏和智能化管理為依托的現代糧油科技儲藏體系,實現糧食儲備和中轉物流倉容達36萬噸,年物流吞吐規模400萬噸。
3.成都糧食產業發展良好
成都市積極支持“中國好糧油示范縣”建設,鼓勵企業積極參與“中國好糧油”品牌創建。目前,邛崍市初步建成20萬畝“公司+品牌+專合組織+基地+農戶”模式的綠色食品油菜籽原料基地,利用油菜籽菜用、蜜源、觀花、油用、飼用、肥用等多重功能,引導油菜生產從油料作物向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立體農業等產業延伸發展。借助四川省啟動“天府菜油”行動的有利契機,成都市大力支持域內企業投入“天府菜油”行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成都市以增加優質糧食供給為目標,不斷深化企業改革,促進轉型發展。2018年,成都城鄉商貿物流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采取“壓層級、縮數量、控新增”方式,整合下屬5個糧食企業組建成都糧食集團有限公司。2018年,成糧集團糧食物流吞吐量達240萬噸、自主貿易經營量40萬噸,分別比2015年增長26.32%和471.43%。
二、成都糧食安全存在的問題
成都農業屬于典型的都市型現代農業,而都市型現代農業已經成為中國大城市現代農業的主要表現形式,代表了中國城市郊區現代農業發展的趨勢之一,但是,都市型現代農業在發展過程中,往往將重心放在追求效益的最大化,對地區糧食生產問題重視不夠。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大城市糧食自給率正逐年降低,大城市糧食自給率普遍不到70%,部分城市糧食自給率低于50%,其潛在危機凸顯。
1.糧食產量逐年減少
隨著成都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規模不斷擴大,農村耕地面積逐漸減少,糧食的種植面積明顯減少,2018年成都糧食播種面積38.3萬公頃,下降0.7%,成都糧食產量逐年下降,2018年成都糧食產量230.3萬噸,下降0.7%。過去成都糧食產量年年有余,現在變成了口糧能得到基本滿足,但仍需要部分外調。
2.非口糧需求明顯增加
隨著社會發展,城鄉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的口糧消費逐漸降低,飼料、工業用糧需求也在不斷增加。據預測,2020年,中國糧食需求將達到6.14億噸,其中口糧約2.21億噸,約占35.99%,飼料用糧約2.98億噸,約占48.53%,非口糧需求約占64.01%。成都作為一線大城市,根據城市消費者的消費結構,其口糧需求必然會大大下降。
3.糧食外購數量增多,對外依賴程度較高
成都是糧食主產區中的主銷區,70%左右的糧食需從市外調入。2013 年成都市外購糧總數達到450.67 萬噸,占糧食總供給的 65.97%,對外依存度極高。從歷史情況看,相比 2011年,成都市外購糧食總數增加了 131.73 萬噸,增加了 41%。從外購渠道看,省外購糧 395.7 萬噸,占供給總量的 53.63%,省內市外購糧 90.99萬噸,占供給總量的 12.33%,跨省購糧已經成為成都市糧食安全保障的重要渠道。從品種結構看,玉米購入量居首位,達到279.79 萬噸,主要滿足飼料產業發展的原料需求。稻谷的購入量 71.55 萬噸(粳稻37.93 萬噸),正好彌補產需之間 33.2 萬噸的缺口。1總體來看,成都市糧食對外依存度較高給糧食安全保障帶來壓力。
三、成都保障糧食安全的路徑
1.為提高糧食生產提供多種模式的補貼機制
成都農業屬于都市型現代農業,種糧直接收益并不高,需要政策提供相應的支持。一是政府要倡導守住耕地紅線,確保成都糧食種植面積,繼續實施耕地保護補償制度;二是加大對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提高中、高產田比例;三是加大糧食生產“價外補貼”政策力度,為糧食規模化種植提供支持。
2.加強糧食產銷的跨區戰略合作,保障糧源外購渠道正常
一是繼續落實“引糧入川”工程、“粳稻入關”運費補貼政策,扶持糧食經營企業同糧食主產區糧食產銷戰略合作;二是大力發展糧食物流,做好“北糧南運”糧食散糧集裝箱運輸的通道建設;三是完善鐵路、公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四是主動與區域內重點用糧大戶聯系,積極推進市內糧食物流“點對點”服務。
3. 創新多元化機制,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
成都糧食安全靠技術發展需要一定時間,因而可以通過創新生產模式,創新土地流轉模式,創新生產社會服務體系來提高農民種糧的積極性。首先創新糧食生產模式。大力推廣糧經復合種植模式,根據成都平原氣候合理安排茬口,水田推廣“蔬菜—水稻—蔬菜”、“水稻—草莓”、 “水稻—菌類”等模式,旱地推廣“土豆、玉米—蔬菜”等模式,能發揮都市型現代農業的優勢,保障成都蔬菜、瓜果等特色農產品供應,又能一定程度上提高糧食播種面積,增加糧食自給率。二是創新土地流轉機制,引導種植大戶積極投身糧食生產。積極支持土地向種糧大戶合理流轉,培養種糧大戶,提高種糧規模效益,帶動廣大農民從事糧食規模生產。三是創新糧食生產社會化服務體系。構建和完善糧食生產的物質供應、機械化服務水平、糧食儲存服務、農業金融、保險服務以及農業科技深入推廣服務等服務體系,最大化降低農戶糧食生產成本,減少人工投入,提高種糧效率。
4.提高農業政策的精準度和長期效用,為糧食生產提供政策支持
成都川各地在農村產權制度改革中,針對流轉土地開展糧食經營的主體優先開展土地經營權抵押擔保試點,破解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的資金瓶頸。將惠農補貼資金增量通過拓展中小型農機補貼范圍、加大農機購置補貼力度等方式向種糧適度規模經營戶特別是種糧大戶和合作社傾斜,對種糧大戶、以糧食生產為主的家庭農場和糧食生產專業合作社等建設晾曬場、倉儲設施及購買農機等投入的資金需求給予政策擔保、利息優惠等政策。同時,建立嚴格的企業租賃農戶承包地準入和監管制度,防止流轉農田“非糧化”、“非農化”。
參考文獻:
1.朱信凱.農業發展視野下的國家糧食安全戰略[J].科技導報,2012(20).
2.王愛玲.都市農業與都市型現代農業相關概念的討論[J].河北農業科學,2011(7).
3.楊麗梅.城市化、耕地保護與糧食安全 — —來自成都市土地整理數據的調查研究[J].農村經濟,2011(5).
4.劉強,劉宗敏,李曉.都市型現代農業發展中的糧食安全問題 —以四川省成都市為實證研究[J].中國農學通報,2014,30(17):97-101.
作者簡介:
林超群,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四川商務職業學院,研究方向:糧食生產經營與管理。
李貞,碩士研究生,副教授,四川工商學院,研究方向:財務會計。
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課題《供給側結構改革下成都糧油安全的新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8SB0395)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