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放式教學是相對于以往封閉式教學的教學方法,學生在開放式的課堂中可以擁有開放的空間、開放的環境、開放的資源等等,是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展開的教學方法,提供給學生充分發展的空間,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取知識的教學方法。在現代化的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構建相應的教學情境啟迪學生,學生在情境的感染下增強對知識的理解,還要注重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中鞏固知識,提升動手能力,同時,信息技術也是現代化課堂的主要教學手段之一,教師可以靈活應用,以此來提升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初中物理;開放式教學;構建情境;實驗教學;信息技術
在傳統的初中物理課堂中,教師采用封閉式的教學方法進行教學,整堂課都在向學生灌輸知識,缺少必要的互動,學生對知識的疑問越積越多,嚴重降低了教學效果。鑒于此,在現代化的物理課堂中,教師可以應用開放式教學法,給學生自由的發展空間,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主動獲取知識。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親自參與物理實驗的機會,在實驗過程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升自己的動手能力,從而發揮開放式教學對物理教學的促進作用。
一、構建生活情境,加深學生的理解
初中階段的物理是學生學習物理的啟蒙階段,部分適應能力較差的學生還沒有習慣物理課堂的學習。物理知識有很多抽象的知識和定理需要學生掌握,但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受到自身條件的限制,學習起來比較困難。針對這種情況,物理教師可以利用教學資源并結合實際生活,構建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熟悉的環境中感悟物理知識,加深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從而促進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例如,在學習《升華和凝華》時,結合實際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物質之間三種狀態的變化,今天要學習的知識比較特殊,大家在生活中都見過用燒紅的烙鐵放到冰塊上,會有很多霧氣產生,這種變化是從固態直接轉為氣態的,究竟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通過學習了解一下吧。”我通過語言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增加了學生對知識的熟悉感,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結合實際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順利掌握了這部分知識。這樣,通過在課堂中構建生活化的教學情境,使學生不再懼怕物理知識,加深了他們對知識的理解,有效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能力。
二、重視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
開放式教學強調教學活動以學生為本,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大膽嘗試,讓學生親自操作課堂實驗,在實驗過程中培養自己的能力。在現代化的物理課堂中,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教師則起到輔助的作用,在學生遇到阻礙或者發生錯誤時及時予以幫助,避免學生走彎路,從而提升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例如,在學習《電生磁》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親自操作實驗的機會,增加學生的參與感,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我們掌握了磁場的相關知識,那么大家有沒有想過電和磁之間存在哪些關系呢?今天我們就通過實驗來進行研究。”學生聽我說完之后開始動手進行實驗,結合之前學習的知識進行實驗,我在學生實驗時看到錯誤的操作會及時指正,學生得以順利完成實驗。這樣,通過我給學生提供實驗的機會,學生在操作實驗的過程夯實了物理知識,同時他們的動手能力也得到了培養,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
三、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的思路
在新世紀以來,科學技術有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信息技術。在以往的物理課堂中,教師授課只是對教材中的知識進行講解,而初中的學生求知欲強烈,這樣的教學方法嚴重限制了學生的發展。鑒于此,在現代化的課堂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授課,給學生演示海量的教學資源,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拓寬學生的學習思路,從而使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例如,在學習《宇宙和微觀世界》時,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海量的教學資源可以拓寬學生的思路。在課堂開始,我對學生說:“同學們,世界不止我們所見到的這些,大到宇宙,小到微觀世界,這些都是我們肉眼難以見到的,下面我們就來通過視頻了解一下吧。”我講完之后利用信息技術給學生播放視頻,視頻中有浩瀚無垠的宇宙,也有神秘的微觀世界,學生被視頻所吸引,也使學生迸發了更多的學習思路。這樣,通過在課堂中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學生對知識的有了更多的見解,豐富的教學資源有效拓寬了學生的思路,也有效提升了物理課堂的教學效率。
綜上所述,開放式的課堂可以給學生更多自由發揮的空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教材內容展開科學的學習,在生活化氣息濃厚的教學情境中提起了對物理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而在學生親自操作實驗的過程中,他們不僅夯實了理論知識,還提升了自己的動手能力,同時,在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課堂中,學生可以接觸到書本之外的知識,拓寬自己的思路,從而促進物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1]聶麗紅.初中物理開放式實驗教學的實施策略[J].教書育人,2017(23):76.
[2]陶飛.開放式實驗在初中物理教學運用策略[J].數理化學習(初中版),2016(10):57-58.
作者簡介:李和榮,男,甘肅,庫爾勒市第十九中學,中學二級教師,初中物理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