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夢賢
摘 要:時代在不斷進步,科技在不斷發生改變,對教學方法做出創新是新時代下一名教師應該必備的職業素養。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在新課改背景下,用有效的教學策略最大程度的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積極學習數學知識,活躍學生的數學思維,使學生從此愛上數學。
關鍵詞:新課改;小學數學;教學方法;生活化;問題化;合作化
教學的目的終究是為了使學生未來有一個良好的發展,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如果單純以提高學生學習成績為目的,使用題海戰術進行教學對學生各個方面的發展都十分不利。因此,作為一名新時代下的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從學生的發展角度出發,對不利于學生進步的傳統教學方法做出摒棄,從而達到將課堂教學效果最優化的目的。下面,我將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如何在新課改背景下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法做出創新提出以下三點建議:
一、生活化教學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傳統教學中的“填鴨”教育嚴重影響了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使得學生漸漸覺得數學沒有現實價值,對數學產生了乏味的學習態度。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須意識到采取生活化的教學的重要性,通過為學生引入生活情境,把學生從枯燥的理論知識中帶到豐富多彩的生活世界當中,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使學生以后更加有力的學習數學知識。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生活中的鐘表》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說道:“不知不覺中我們這學期的課程已經開展了一段時間,你們知道是什么每天把你們叫醒的嗎?”讓學生做了自由回答,緊接著,我以猜謎語的方式,引出了這節課的課題。然后,我將鐘表的圖片展示在了課件上,讓學生觀察鐘表的組成部分,引導學生認識了整時和半時以及如何表示電子時間,對學生說道:“看來大家都是生活中的有心人,咱們接下來證明一下自己的認知能力吧。”之后,我用習題讓學生進行了鞏固訓練,對學生習題中出現的錯誤進行了指正。最后,我引導學生總結了這節課的知識,讓學生在課下為自己設計一份作息時間安排表。這樣,我通過在課堂實踐中應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知道了鐘表在生活中的作用,提高了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讓學生體會到了數學在實際生活的價值,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動力。
二、問題化教學刺激學生探究欲望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始終是引導者的角色,但是一直以來傳統教師的錯誤觀點也影響了新一代的數學教師,導致有部分教師為學生硬生生地灌輸知識,使得課堂教學質量直線下降。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可以采取問題化教學方法,通過對學生提出問題,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使學生在好奇心的驅使下順利學到數學知識,從而獲得可期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倍數和因數》這一節時,首先,我對學生提問道:“什么是倍數和因數呢?”通過這個問題先使學生有探索意識。然后,我帶領學生找了2、3、5這幾個數的倍數,讓學生觀察這幾個例子,指引學生得出了倍數的概念,又以同樣的方式指引學生得出了因數的概念,使學生感受到了數字的奇妙。之后,我帶領學生做了鞏固練習,使學生知道了一個數的因數是有限的,一個數的倍數是無限的,加深了學生對自然數特征的認識。最后,我做了課堂小結,讓學生之間互相交流這節課得到的收獲。這樣,我通過在課堂實踐中采取問題化教學方法刺激了學生的探究欲望,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增強了學習數學的情感,大大優化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效果。
三、合作化教學激發學生主體意識
合作是新課改后各科教師廣泛使用的教學方法,對于數學這樣一門有著一定難度的學科而言,合作學習能夠極大程度上降低學生的學習難度,使學生高效學到知識。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可以在課堂實踐中采取合作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課堂主體意識,使學生在合作中得到思維能力的訓練,數學能力的提升,以達到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例如,我在引導學生學習《分數的意義和性質》這一節時,首先,我將學生分成了學習小組,讓學生結合教材內容自主探索了分數的意義。然后,我通過以“轉盤涂色”的方式檢驗了學生對平均分的掌握情況,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如何確定分子和分母,讓小組代表說出了小組共同的想法,我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了講解。之后,我帶領學生進行“練一練”活動,增強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最后,我讓學生談了在這節課的學習中得到的收獲。這樣,我通過在課堂實踐中采用合作化的教學方法,促進了學生之間的情感,讓學生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理解了單位“1”的含義和分數的意義,知道了如何確定分子和分母,大大提高了小學數學課堂的教學有效性。
總而言之,教學方法千千萬,但是教學方法同時代發展一樣,一直在改變。因此,作為一名小學數學教師,我們要始終保持創新教學方法的理念,讓學生在有效教學方法的作用下,得到進步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曹春琴.試析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有效滲透數學思想方法[J].新課程研究,2019(19):77-78.
[2]王書梅.創新教學觀念,發展數學思維——淺析小學數學創新教學[J].學周刊,2019(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