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臘貴
摘 要:教學與科研一直是教育界長期熱議的經典話題,教學與科研存在一定的相關性,一方面教學對科研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科研反過來也能推動教學。本文探討如何將小學體育教學與科研有效融合,認為:首先要打破偏見,樹立正確的科研意識;其次要以課堂教學為科研的重心,加強教學實踐和科研實踐;再次要協調好上課、競賽和科研的關系;最后要提供外在的物質和激勵機制,為實現教學與科研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科研、融合
1、前言
小學體育工作作為小學教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面推進學校體育改革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存在在完成繁重教學工作后無多余的精力去完成科研任務,在教學與科研工作容易脫節。因此,如何做到教研相長,實現教學科研的良性互動,協調發展,是值得每一位體育工作者探討的問題。尤其是2015年5月上海市啟動了“小學體育興趣化,初中體育多樣化”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規定小學、初中各年級確保每周4+1(4節體育課+1節體育活動課),在本市的教育綜合改革方案中,小學的學校體育課程改革被列為重點項目予以推進。在該背景下,需要教師深刻理解教研活動的內外部關系,探討教研融合發展的路徑。
2、小學體育教學與科研的關系
2.1教學與科研的相關性
教學和科研工作既有區別,又有必然的聯系。如果兩者關系處理得好,可以相輔相成;如果處理得不好,就會相互影響產生矛盾。北華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院長林永柏教授曾經說過一句話:“教師的科研能力差,教學工作好也好不到哪去;教師的科研能力強,教學工作差也差不到哪去。”這句話道出了教師的科研工作、能力水平與教育教學工作、能力水平的關系。一方面,教學為教師的科研提供鮮活的素材,是科研的基礎,科研來源于教學活動中。另一方面,科研反過來能夠促使教師理論素質和業務能力的提高。
2.2教學對科研的促進作用
教學是小學教師的基本任務,教學的目的和過程對科研產生較大的影響。教師進行備課的過程,除了備學生外,還要備教學內容,要對教學內容進行整理、思考和研究,要對教學目標和要求定位,這一過程是推動教師從事科研的動力之一。體育課程體系的優化與整合使得課程具有前沿性、綜合性、系統性,體育教師課前不得不做一些預想,設想學生會遇到哪些難點,教學內容的重點在哪里,能夠喚起學生的興趣點在哪,這些問題的思考,勢必促進教師對教學做深層次的思考,這就促使其進行相關的研究。由此可見,體育教學過程也是教師科研動力激發、思路調整和深人研究的過程。
2.3科研對教學的推動作用
首先,體育科研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一個經驗豐富的老師,如果能夠在科研方面加以教學研究,從科學研究的態度去審視教學活動、教材、教法和學生,通過對教學原則和方法的科學研究可以有效解決學生學習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從而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其次,體育科研為體育教學質量提供保障。體育教師通過科研,獲得最新的知識和理念,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從而加大教學信息量,使課堂更加生動活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小學體育教學與科研的融合之路
3.1打破偏見,樹立正確的科研意識
當前,社會上對體育教師仍然存在著“頭腦簡單四肢發達”的刻板印象,認為體育教師就是教給學生基本的技術動作,上上課打打球就好了,還搞什么科研呢?面對這種偏見,我們體育教師一方面要積極回應,用事實告訴社會,體育是基礎學科的一份子,體育教師與其他任課教師一樣,在教育教學的道路上承擔著同樣的教學與科研任務。另一方面,體育教師要清楚認識到自身的優勢和短板,努力從自身做起,增強自身的科研意識,不斷深入研究,能夠在科研的數量和質量上有所突破。
3.2加強教學實踐和科研實踐
課堂是教育教學諸多熱點和難點的聚集地,也是教育教學問題的發源地。科研是“源”,而教學是“流”,實施教學科研一體化,把教學與科研有機結合。在小學教育階段,絕大多數的教育科研最終都是要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進行。比如,我在2017年申請并獲批了區教學研究的一般項目,其素材就是來源于啦啦操的課堂教學,以“課例”為載體,將課題研究滲透融入到教學全過程,把教學實踐與反思結合起來,通過邊實踐,邊反思,邊研究,邊總結,邊反饋等手段,將先進的教學理念轉化成課堂教學實踐和科研實踐。
3.3協調好上課、競賽和科研的關系
體育教學、競賽、科學研究三位一體,構成了實現學校體育工作目標的主要途徑之一,忽略任何一項都會影響學校體育工作目標的實現。體育教學、科研、運動競賽相互促進,共同發展,同時我們不能否認,體育教學、科研與運動競賽之間存在某種程度的對立。因為畢竟一個教師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三者都要抓,三者都要好,必然是有沖突的。比如,我校啦啦隊連續兩年參加上海市學生陽光體育大聯賽,該指導老師要在完成日常的教學任務之外,必然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到啦啦操的訓練中,此時,再讓該教師在這段時間內完成一定的科研任務,就顯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為此,應把體育教學、競賽、科研工作置于學校體育工作的整體之中,用系統的觀點來認識科研與教學的辨證關系。
3.4提供外在的物質和激勵機制
首先,體育教學的物質條件,包括場地設施以及教學道具、器材設備的改善和更新,圖書資料的充實等等,這些條件均應該因地制宜,與時俱進,滿足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其次,小學體育教師中大多數教師為大學本科學歷,對于科研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相對缺乏,學校及教育主管部門亟待為小學體育教師職業再發展提供學習的機會,通過培訓或各種再教育手段來提高他們的業務水平和科研能力。再次,學校應該建立切實可行的教學與科研獎勵機制,積極協調教學與科研管理方面的矛盾,在教學管理上,能夠從質和量方面來評價體育教師的教學工作,在科研管理上,嚴格把握科研成果的質量鑒定和成果認定時的量化標準,逐漸形成教學與科研互動的激勵機制。
總之,教學與科研的融合這一愿望是美好的,但在實踐過程中,科研好的教師教學不一定好,教學好的教師科研不一定行。不過反過來說,科研不好的教師教學一定好嗎?教學不好的老師科研一定行嗎?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每個人存在不同的主觀與客觀的困難,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能夠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機制來促進教學與科研的和諧發展,同時為廣大的一線體育教師提供優良的環境,教學科研上具備較好的氛圍,實現科研教學互動促進的局面是具有極大可能性的。作為一名一線小學體育教師,要達成教學與科研融合之路的目標,我認為除了不斷改善外部條件、積極推動相關制度的完善之外,更需要教師自己主動去努力,不斷加強思想認識,提高教學水平,拓展科研能力,將問題意識、創新精神、獨立思考等品質融入到體育課堂和個人的科研活動之中。唯有如此,“教學與科研相互融合”這一理念才不會紙上談兵,才能真正落實到教育教學的道路中。
參考文獻:
[1]李興祥,論高職院校體育教學與科研的協調發展[J],當代體育科技,2014(19):89-91
[2]溫慧娟,論中小學教師科研與教學能力的協調發展[J],新課程,185-186
[3]田雨,等,淺談高校科研與教學的關系[J],教育教學論壇,2015(12):17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