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繁東
摘要:隨著新課程的改革,以往的教學方法已經不能適應學生的德育需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創新教學方法,突破以往教學的限制,提高課堂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德育;思考與實踐
在以往的初中德育中,教師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教學觀點也比較片面;注重對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對學生的學習能力的培養;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忽視了開發學生的思維,學生也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注重讓學生在課堂中學習,忽視了讓學生參與到社會實踐中。這樣的教學模式導致教學效率并不高,也不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教學目標也就不能按時完成。因此,教師一定要創新教學方法,不斷思考提升初中德育課堂的有效性,健全學生的品格。
一、以往德育存在的困境
首先,注重對知識的講授,忽視了讓學生自主思考探究。在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師經常采用填鴨式教學模式,注重對知識的講授,沒有真正發揮出教學的作用,也沒有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學生就不能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教師應該對學生的價值觀進行引導,讓學生對事物有準確的判斷力,學會辯證看待問題,并通過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的思考,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并讓學生塑造良好的創造思維。
其次,知行脫節。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也是接受德育的重要階段。德育的本質是指教師將社會道德規范及行為轉化為學生的規范和行為。如果學生的道德意識與行為一致,那么就是知行合一。初中生的道德容易出現知行脫節的情況,這主要是因為以下因素:教師在初中德育中注重講授知識,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行為的引導。如果德育只是讓學生強化知識,學生不能對德育行為的本質進行思考,在面對復雜的情況時就不能做出正確的道德行為,也就會出現知行不一的情況。
最后,教師的專業素養比較低。從初中德育課堂中看,教師的專業素養與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并不一致。教師應該在初中德育中引導學生樹立良好的道德品格。但是,教師的專業素養并沒有顯著提升,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部分老教師沒有緊跟時代潮流的變化,沒有構建完善的教學體系,教學內容也僅局限在教材中,沒有和實踐相結合,學生學習的德育知識沒有創新。
其二,部分教師沒有扎實的理論知識,當學生提出一些比較靈活的知識問題時,不能及時有效回答。
其三,部分教師由于沒有過硬的專業素養,學校中沒有優秀的教師團隊,學生不能受到良好的德育,學習效果也就不會很好。
二、初中德育的方法
(一)談話教學法
談話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對學生提出具有教育意義的問題,讓學生思考后進行回答,并引導學生不斷完善答案的教學方法。談話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針對問題積極思考,開發學生的思維。通過談話教學法,教師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水平,并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不足之處在于教師和學生一對一學習,不能滿足全班學生的學習需求,知識傳播速度也比較熳。
(二)討論教學法
討論教學法是指學生根據教師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并且提出自己的觀點,可以與同學相互啟發,互幫互助進行學習。討論教學法主要有以下幾點作用:
其一,鍛煉學生批判性思維。學生在討論中根據問題發表自己的觀點,這需要學生能夠運用論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促使學生從全方面、多角度對問題進行思考。
其二,提升學生集思廣益的能力。學生在討論時可以傾聽其他同學的觀點,并對其他同學的觀點進行評價,通過了解其他同學比較優秀的觀點,可以調整自己的思維,豐富自己的觀點。學生在討論時還應該避免帶有主觀性的觀點,也不能隨意附和其他同學的觀點,這樣才能提升自己集思廣益的能力。
其三,鍛煉自己的語言表達技能。學生在討論中要充分表達自己的觀點,還要對其他同學的觀點進行評價,無形之中學生的語言表達技能就能得到提升。
其四,提升學生團結合作能力。學生在討論中都會積極發表自己的觀點,并不斷評價其他同學的觀點,與其他同學互幫互助,不斷豐富知識面,完成教師布置的討論作業,還能鍛煉團結合作的能力。
討論教學法是一種不錯的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注重對討論教學法的應用。
(三)讀書指導教學法
讀書指導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學生推薦適合他們閱讀的經典書籍,讓學生豐富知識面。教師運用讀書指導教學法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讀書指導法多用在學生預習或者復習知識的環節,當然在德育的課堂中也可以運用讀書指導教學法。教師運用讀書指導教學法的優勢在于:讓學生科學運用教材和參考書;鼓勵學生在閱讀中提出質疑,并將自己閱讀到的知識應用到解決質疑中;找到科學有效的自主探究學習的方法。同時,教師應用讀書指導教學法應該注意以下幾點: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制定適合他們的學習目標,并給學生提出問題讓學生進行思考;教師教給學生閱讀的策略,并讓學生在閱讀中做好筆記;教師對學生采用統一教學和因材施教的發展理念;教師組織學生將自己的閱讀感受與其他同學進行分享。
三、初中德育教學方法的選擇
教師可以從以下幾點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其一,初中德育的教學目標。不同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優點,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其二,課程的規律,學生的學情。教師在初中德育中注重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規范和行為習慣。
其三,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初中階段是學生身心發展的關鍵時期,學生的身心特點在逐漸變化中,從具象思維向邏輯性思維轉變,容易出現叛逆行為,教師應該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德育。
教師在初中德育課堂中不僅僅是知識的講授者,還是學生成長路上的引路人,因此,教師應該擔負起傳道授業解惑的職責。在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師應該發揮自己教學的優勢,提升專業素養,用良好的道德行為感染學生;加強自身的理論知識,樹立健全的人格與思想,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創新各種各樣的教學方法,為推動初中德育教學的開展做好鋪墊。為了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讓學生通過學習知識養成良好的品格,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為學生安排多樣的教學方法,不斷提升學生的素養。
教師在初中德育教學中應該落實素質教育,在傳播德育知識時,挖掘課本中出現的德育思想,并循序漸進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方面的熏陶。在素質教育的背景下,教師應該靈活創新教學,以德育課本為教學出發點,拓展一些學生生活中的事例,尊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更好地實現提升學生德育素養的教學目標。
在初中德育教學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學習的能動性,從學生學習需求的角度出發,對學生進行德育。德育活動的實踐性非常強,能夠熏陶學生的思想,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教師在教學時應該放棄那些浪費大量時間和精力的活動,根據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安排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養成良好的道德態度,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提升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學生有良好的道德品格。
教師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效果對學生有著直接影響。教師在初中德育中要有敏銳的觀察力,在平常的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并思考導致學生行為的原因,引導學生向善;教師要有較強的推理能力,能夠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教師還要有良好的交際能力,與學生在課堂中充分交流互動,提高課堂的實效性。
四、結語
總之,培養高素質、道德素養良好的學生是德育的主要教學目標,而課堂是學生獲取德育知識的主要來源,因此教師在以后的教學中應該注重對學生的德育方面進行培養,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讓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人才。
(責編:侯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