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春
【摘要】:高校教育體制改革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諸多新的問題和挑戰,特別是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存在著心理問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善于將歸因效應、因材施教、傾聽藝術等心理教育方法應用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關鍵詞】:心理教育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
1大學生的心理問題的原因和表現
1.1大學生心理問題出現的主要原因
大學生正處于青年期,這是個體走向獨立和成熟的關鍵時期,也是身心發展急劇變化的時期,他們正處在人格和觀念的形成期,生理和心理正迅速變化,介于成熟與不成熟之間,改革開放后,社會上種種思想觀念的相互融合和碰撞,在他們心中引起的波動也最為強烈。一方面,他們對這種變化表示歡迎,但另一方面,又對某些變化感到困惑不解。同時,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大學生面臨的選擇多、挑戰多,困惑多,壓力也大,這對心理還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易造成心理失衡,引發各種心理問題,對大學生適應社會及健康成長十分不利。
1.2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
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表現在適應環境的能力弱、自我認知失調、人際交往障礙等方面。新生剛入學,生活、學習環境發生了改變,面對新的生活和學習方式,一些學生適應新環境困難,時常感到壓抑、焦躁不安。許多大學生進入大學后發現周圍同學高手如林,專業學習和競爭壓力加大,導致自信心下降、情緒煩躁,繼而更加惶惑,形成惡性循環; 人際關系失調、溝通不良、甚至形成人際沖突,進而陷入自我封閉的境地。同時,還有戀愛、擇業、家庭關系、人生態度等方面出現的困惑,嚴重的會形成心理疾患,甚至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2.1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弊端
人們的思想活動和心理活動本來就是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心理活動是思想活動的傳達室和守門人。尤其是具有一定理性思維能力的大學生,許多大道理他們都懂,要想進入大學生思想的會客室,做好他們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必須取得心理活動這位守門人的同意。但是長期以來,高校多重視灌輸式、偏于功利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更多地關注社會對個人的思想政治、道德規范單方面的要求,忽視了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心靈交流,忽視了學生的心理素質對思想品德形成和發展的影響,忽視了受教育者的即時心理狀態對教育效果的影響,所以難以使受教育者在心理上產生共鳴,教育效果不理想。
2.2心理教育方法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
“思想政治教育的績效取決于學生個體心理素質健康與否,取決于道德觀、價值觀內化的程度,大學生中存在的許多問題,并不完全是道德品質優劣導致的,而是更深層次的心理原因。”可以說,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已經不能完全適應以為本教育理念的需要,這就要求我們積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的心理活動規律,選擇恰當的方式、方法,這樣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好的效果。
3如何正確運用好心理教育方法
3.1運用歸因效應,引導大學生進行自我教育
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自我教育是一種非常重要和行之有效的教育途徑。它要求個人按照一定的價值觀念和社會要求培養和完善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在自我教育過程中,歸因效應是常見的心理效應之一。歸因是對活動者或本人的態度或行為的原因進行推論的過程,是對活動的因果關系進行分析和推論的過程。歸因一般有四種: 一是努力程度; 二是能力大小; 三是任務難度; 四是運氣與機會。不同的人對自己的活動結果進行不同的歸因,于是便產生不同的心理效應。當失敗被個人歸因于自身能力弱、任務難度大等一些穩定因素所致時,就會降低之后的成功期望或放棄努力行為;當失敗的原因被個人歸于是由于自身主觀努力不夠,或是運氣太差等不穩定因素時,就會保持動機,增強自信心。
3.2根據不同的氣質類型,因“型”施教
現代心理學一般認為,氣質是不以活動目的和內容的改變而改變的典型的、穩定的心理活動的動力特性。它貫穿于一切心理活動和行為方式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者必須正確認識大學生的氣質差異,有針對性、預見性地培養不同氣質類型大學生的良好個性品質。要正確對待不同氣質類型的大學生,幫助大學生善于分析和認識自己的氣質特征中的長處和短處,利用其積極方面,塑造優良的個性品質。在教育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大學生氣質類型的差異,針對不同的氣質類型特點,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例如,對于膽汁質的人,要注意采取心平氣和的談話方式、溫和婉轉的批評方式; 對于多血質的人,則要坦率直言,重在啟發; 對于黏液質的人則要循序漸進,不可急于求成; 對于抑郁質的人,則應給予對方更多的關心與理解,重在提高其自信心。
4心理教育方法的運用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提出的要求
4.1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質,就要完善教師人格
哲學家杜威認為,進行道德教育時,身教比言教重要得多,這是情緒教育的精髓。教師人格對學生的意志品質、思想道德情操有著潛移默化的影響。一個情緒波動的教師容易擾動其學生的情緒,而一個情緒穩定的教師會使其學生的情緒趨于穩定。教師崇高的威信和師愛,既是有效影響學生的重要條件,又是完成教育工作的一種推動力量,一經形成將在教育過程中產生巨大的作用。高校教師要敬業愛生,以良好健康的情緒熏陶學生,以完美政治教育工作的一大缺陷即是教育者更多的是對學的人格塑造學生,充分發揮“人師”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示范和教育作用。
4.2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
教育者要掌握豐富的教育學、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要善于運用教育學的相關原則以及心理學中的關于感知、知覺、記憶、思維等所揭示的規律和特點,有效地運用心理學理論,將其融入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說服力。
參考文獻:
[1]李文敏. 淺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J]. 高教探索, 2017(S1):161-162.
[2]徐偉, 王云峰.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度融合——基于意識結構的視角[J]. 湖北社會科學, 2018, 376(4):190-194.
[3]李忠艷. 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發展的心理學支撐[J]. 黑龍江高教研究, 2017, 284(12):146-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