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瑞霞
摘 ?要:每一種語言,都是其特定歷史文化造就的,都是在屬于自己的歷史環境中進化、發展而來的。那么,要學習一門語言,就要首先了解和理解這門語言所處的歷史樣貌、文化構成和民俗民風等。英語教學,也應該首先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了解和認知英語國家的民風民俗,語言習慣。這樣的英語教學,會很容易激發學生的興趣,也會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英語、運用英語。
關鍵詞:英語教學;歷史背景;文化
英語的學習其實和我們國語的學習是一樣的,我們學習國語要從漢語拼音開始學起,然后學習字、詞、造句、寫作文。英語的學習也同樣要從英語字母、音標學起,然后學習單詞、句子、寫英語作文。但問題是為什么學習國語時學生都能運用自如,口齒流利地說話,而學習英語,很多人讀到大學了還是“啞巴英語”,甚至一張英文報紙都不能順利、完整地讀下來。原因是什么呢?
問題出在了學英語時很多人不熟悉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傳統,不熟悉和了解其民風民俗、語言習慣以及諺語、俚語等。雖然學習了英語的語法、句式,但我們很多人并沒有掌握英語運用的法則。而這一法則,說到底就是對英語語境的深刻了解和體會,而這就依賴于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的了解和熟悉,對其民風民俗和語言習慣的了解和熟悉等。只要完全融入了英語語境,那么學習英語就會身臨其境,運用自如。對于英語的每一個詞,每一句話都能理解其深刻含義,而不至于理解偏頗了。
作為英語教師,我認為,有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讓學生熟悉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民風民俗和語言習慣等,甚至可以說這一知識的給予要先于語法、句式技能。這需要英語教師長期耳濡目染、潛移默化才能達到目的。學生們一旦形成了對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背景、民風民俗和語言習慣的認識后,那么學習英語語法和句式,還有學習閱讀理解和英語作文的寫作等就會有水到渠成,自然而至的感覺。教師在講授英語語法和句式、閱讀理解和英語作文寫作時,也不至于用近似灌輸、機械的講解了。這就像學習我們的國語一樣,小學語文老師在講解造句、作文時,小學生一聽就能懂,為什么呢?因為我們具有天生的母語語境感,而不用去死記硬背,機械地去學習造句作文的方式、方法等。
那么,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必須具備對于英語國家豐富的歷史文化背景,豐富的民風民俗知識,以便能在英語課堂上隨時隨地運用和講解英語的背景知識。這也要求我們英語教師平時要多閱讀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人文、傳統、民俗等方面書籍,以提高自身的文化積淀和文化底蘊,以提高自身對于英語這一語種的內涵更深的理解和認識,從而對英語的教學工作會大有裨益,對英語的教學會猶如獲得靈感的源泉,不斷地涌現出新思想、新方法、新創見。
擁有豐富的歷史、人文底蘊的英語教師,自然會大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產生無窮的吸引力。比如,在英語課堂上,英語教師適時地插入一些英語國家的歷史故事、民俗故事、人文故事等,學生們自然會津津有味地聽講,在聽故事中既能學到歷史、民俗等方面的知識,又愉快地學會了語法、句式等知識。另外,在導入英語語法和句式時,“教師還可以靈活采用時事導入、以舊帶新導入、故事導入、競賽導入、懸念導入、多媒體導入等多種導入方式。”這樣,英語便會成為學生的一大樂趣,學生也不必再去痛苦地死記硬背,機械地學英語了,同時也避免了我們英語教師教出一些“啞巴英語”學生。
另外,英語教師也應教學生一些英語詩歌和英語歌曲,組織學生看一些英文電影,這些有利于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民俗等。同時,學生對詩歌、歌曲和電影是樂于學習和接受的,在一種娛樂氛圍中掌握英語的單詞、語法、句式等,真正做到了寓教于樂。比如說,在實際教學中讓初級學生看一些迪斯尼英語、節拍英語,讓學生看一些外國的原版英文電影,讓學生從中感受一下英語的語境,感受一下地道的英語氛圍,從而培養學生敏銳的英語語感。這樣就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提高學習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靈活掌握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從而讓學生從思想上擺脫了英語成績只是背出來的錯誤理念。
歷史文化背景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對于學生全面、深刻地理解英語語種的內涵具有重要意義,對于學生靈活自如地掌握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具有重要作用。這樣,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同時收獲了對于英語國家的歷史文化知識,對于拓展知識面,打開思維視野,擴大認識角度,培養語言興趣,豐富文化層次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
參考文獻:
[1]Jeremy Harmer. How to Teach English 怎樣教英語. 著 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
[2]方國才. 怎樣教得精彩 100個優秀教師教學心得. 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
[3]常耀信. 美國文學簡史. 南開大學出版社.
[4]劉炳善. 英國文學簡史. 河南人民出版社.
[5]中小學外語教學. 北京師范大學中小學外語教學編輯部. 2016年4月(上半月)
[6]梅旭峰. 初中英語課堂導入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中小學外語教學. 北京師范大學中小學外語教學編輯部. 2015年7月(上半月)第35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