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明強
你希望去這樣一個國度嗎?三、四天行程,就能看遍大海、沙漠、港灣,還有古跡、山河、小鎮。她身在非洲,卻不像非洲;神似歐洲,卻不是歐洲。黑色的非洲,賦予了她蒼茫的沙漠,藍色的地中海則孕育了美麗的小鎮。
她像希臘的“蜜月圣地”圣托里尼,藍白相間的小鎮美得清新而浪漫;她像意大利的“永恒之城”羅馬,飽經滄桑的古斗獸場依舊氣勢恢弘;她像黎巴嫩神秘的“太陽之城”,迦太基古城凝固了歷史的風霜;她像西班牙的嫵媚海港巴塞羅那,斯潔克斯漁港的落日余暉溫柔了歲月;她像土耳其塔林林立的埃巴爾,靜立在城鎮中的大清寺宏偉而神秘;她像地中海沿岸的每一個國家,但她從來就不是誰的復制品!因為,她就是她自己,她的名字叫——“突尼斯”。
突尼斯被譽為北非大陸上的不敗玫瑰,地中海沿岸的瑰麗明珠,也是撒哈拉大沙漠上的天方夜譚。有旅行家認為,去了突尼斯,等于走遍整個地中海沿岸,是旅行愛好者一生必去的國家之一。她的神秘、浪漫與情懷,令世人留連忘返,樂不思歸。
突尼斯位于非洲大陸最北端,北部和東部瀕臨地中海。這里,突尼斯海峽與北面的意大利的西西里島正好隔海相望。她還擁有1300公里的海岸線和3000多年的悠久歷史,是一個無與倫比的神秘而浪漫的國家。
下面,請隨著我的鏡頭,去走讀幾處獨特的旖旎風光吧。
地中海觀日出
抵達突尼斯已近黃昏,我們來到了距首都突尼斯城20公里的唯美小鎮——哈馬馬特。早就得知該鎮瀕臨地中海,被譽為突尼斯最負盛名的海濱度假勝地。旅行車剛停在下榻的酒店門口,我就欣喜地發現,酒店幾百米外就是地中海。
眼看暮色蒼茫,情急之下,我顧不上提行李、領房卡,只好托同行的家人和朋友代勞,一個人匆忙小跑奔向海濱沙灘。但見深藍的海面已趨于平靜,而碧海深處的天際,色彩的組合與變化令人稱奇:當地時間大約下午6點,雖然不見紅日親吻大海的美景,但仍見大海盡頭一片橙色的天空,紅紅的,純然一色;而橙紅天空的上端,則布滿了厚厚的墨藍的云層,面積之廣、氣勢之大,令一抹橙紅的霞光因抵擋不住而甘拜下風似的,大有“山雨欲來風滿樓”、“黑云壓城城欲摧”之勢。這一場景,把黃昏的地中海風云演繹得淋漓盡致。于是,我便迫不及待地端起心愛的尼康D800,選拍了兩張海上夕照。
信步400多米,便從沙灘回到酒店。這里所有的客房窗戶,不是對著蔚藍的大海,就是對著靜謐的花園。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都可以在此枕濤聽浪,夜賞流星飛翔……早在中學時代,我的班主任、地理王牌教師陳煜霖先生,在課堂上曾繪聲繪色地講述過歐洲、非洲和地中海,至今記憶猶新。那時,我就知道,在地中海北岸,有個“地中海上的長靴”,名叫意大利,有個著名的水城,她叫“威尼斯”;在南岸,有個“一半海水,一半沙漠”的國度,她叫“突尼斯”。同時,教地理的陳老師還告訴我們,位于中東的22個阿拉伯國家中,有三個國家的首都與國名相同,那就是阿爾及利亞、科威特和突尼斯。
地中海的特殊地域與氣候,造就了海上日出、日落的不同凡響。
帶著幾分向往與期待,次日清晨5點半,大家還在睡夢中,我便背起攝影包,悄然出門,來到海岸邊虔誠地守望日出。
清晨的沙灘和海岸,怎一個“美”字了得。漫步銀白柔軟的沙灘,呼吸著新鮮濕潤的空氣,聞著一絲略帶咸味的海風氣味,再輕踩著被海浪沖刷過的綿軟柔美的沙灘,遙望一望無際的天盡頭,怎不令人心曠神怡,浮想聯翩呢?
大約10分鐘后,地中海上空的云層逐漸發生了變化:天空的魚肚白漸變成了淡紫、微紅、灰藍、金黃——這些不同的色彩,有如調色板的巧妙布局。隨著時間一秒一秒地推移,漸漸地,一輪嶄新的紅日,拖著一縷縷橙色的海水,緩緩地跳出海面。開始像一盞扁圓的宮燈,慢慢地逐漸變圓,又漸漸地再有了陽光,這些金色的陽光又慢慢由弱變強,由短變長。這時,游人越來越多,只見銀白的沙灘變成了金色的沙灘,海水的顏色也由深變淺,波光鱗鱗,一望無垠。
也許冥冥之中有天意,期盼之中見驚喜。遠遠望去,海岸左邊海港燈塔前,驚現了出彩的畫面:一葉扁舟,正迎著初升的太陽去遠航。橙黃的天空背景,鮮紅的海上日出,黝黑的行船剪影,構成了地中海日出中最典型、最壯美的天然畫圖。
此時此刻,正當海上日出蔚為壯觀之際,眾多游客的行動不也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嗎?沐浴著晨光漫步沙灘的;對著初升的太陽拍日出的,自拍的,合影的;更有幾對浪漫情侶,在沙灘倩影成雙,深情擁吻的,攜手前行、追波逐浪的……目睹此景,我也欣然席地而坐,盡情享受著地中海和煦的海風吹拂,以及沐浴朝霞的浪漫時光,把這段終生難忘的場景,銘刻在最柔美記憶的內心深處。
夢中的橄欖樹
次日清晨,早餐之后打點行裝,我們暫別位于突尼斯最北端的海濱度假勝地哈馬馬特,驅車一路南行。
突尼斯位于非洲北部,而哈馬馬特則又在該國最北端,瀕臨地中海南岸的中部地段。突尼斯北部屬于亞熱帶地中海型氣候,中部屬于亞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則屬于熱帶大陸型沙漠氣候。
經過兩個多小時的行車,透過明凈的車窗,我們的視野更加平坦開闊。不一會兒,筆直寬闊的公路兩旁,綠色植物逐漸增多。首先映人眼簾的,是高過人頭的巨型仙人掌蒼翠欲滴,含笑夾道喜迎嘉賓似的。再往遠看,一叢叢、一片片的綠色樹林仿佛巨傘布陣。這時,美女導游小肖播放起了柔美悠揚的歌曲《橄欖樹》。“哇!!是橄欖樹!”同行的初三小美女煬煬一陣驚呼。
“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為什么流浪/流浪遠方/流浪/為天空飛翔的小鳥/為了山澗清流的小溪/為了寬闊的草原/流浪遠方/流浪/還有/還有/為了夢中的橄欖樹/橄欖樹/不要問我從哪里來/我的故鄉在遠方/流浪遠方/流浪 ”
眾所周知,只要一提到橄欖樹,人們自然就會想起這首由三毛作詞、齊豫演唱的《橄欖樹》,也就會情不自禁地要吟唱這首灑脫空靈的歌曲,帶著三毛式的淡淡的鄉愁和憂傷,去看飛翔的小鳥,去看遼闊的草原,去看浩瀚的沙漠。現在,有幸第一次置身橄欖樹的海洋,親眼目睹她的芳姿玉容,再齊聲合唱著《橄欖樹》的歌曲,個個游客都心花怒放,欣喜若狂,真的把人的心靈帶到了一種崇高而超脫的境界。
今天有幸首次目睹橄欖芳姿,眼前見到的,初看上去,雖不及想象的那么高大,但該國卻因其數量多、產量大而享有“橄欖王國”之美譽。這兒橄欖樹的種植遍布全國各地,包括任何一座城市或鄉村。
據悉,橄欖樹是一種最古老的樹種之一,起源于600多萬年前的地中海岸中東部。她的發現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紀。由于其生命力強,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生存環境,隨后得到了廣泛的種植。大約在2500年前,橄欖樹的種植開始在地中海地區廣泛傳播。在古羅馬時期,橄欖樹就象征著和平、博愛,公元前1世紀開始,便有人進行橄欖油交易活動,這使得其種植也傳入了羅馬帝國占領地區,橄欖油的美名也隨之聞名全球。近半個世紀以來,橄欖樹已成為突尼斯國的“搖錢樹”,全國境內共有6000多萬株,人均10株以上,每年收獲橄欖果約12萬噸,年出口100萬桶。橄欖油的產量僅次于意大利、西班牙、希臘,位居全球第四名,整個阿拉伯國家第一名,其出口量則位居世界第二名,為國家換回了大量的外匯。
突尼斯共和國作為一個農業國,主要以盛產油橄欖而著稱,全國有一半人口直接或間接從事與油橄欖有關的勞動。早在1957年,該國總統就明確規定:每年11月18日為植樹節,每人都必須親自種植一株橄欖樹。每年11月中旬,便開始了為期4個月為收獲橄欖果的緊張而忙碌的勞動。
橄欖樹分為油橄欖和食用橄欖兩種。她開花期長,春、夏兩季都有,花開早的果實7月底就可收摘。11月則是當地收獲的旺季。
橄欖樹一般種植六、七年便可掛果。由于橄欖油含有多種維生素,營養價值很高,長期食用,可以減少血液中的膽固醇,有助于防止動脈硬化和心肌梗塞等疾病,故又稱“延壽油”。食用橄欖的果實,吃起來清爽、可口、開胃,也還可以加工成蜜餞。突尼斯因其橄欖樹的種植量和產品出口量大而被譽為“橄欖之邦”,油橄欖樹也被定為國樹。來到重要海港城市——斯法克斯廣場上,我們看到,一尊高達8米左右的油橄欖樹雕塑巍然屹立,它既是該市的象征,也是突尼斯人民的驕傲。
在該城區方圓數十公里,遍地都是橄欖樹林海,郁郁蔥蔥,枝繁葉茂,樹形美觀,形如巨傘。據統計,該城區就有27000多株,并有世界上最大的橄欖樹,每株高達13米以上,年產500-900公斤,單株產量位居世界之最。
橄欖樹每株可存活四、五百年,一般每株年產150公斤,可榨成30公斤橄欖油。據導游介紹說,在當地,一斤成品橄欖油才賣30元人民幣,而遠銷到中國等亞洲國家,一斤卻要賣100元上下。
中途休息,我有機會下得車來,獨自邁過樊籬前去橄欖林海,近距離觀賞起來:常人往往難以近觀其樹,因為,一人多高的仙人掌綠籬充當了她的保護傘。冒著荊棘刺身的麻煩,我小心翼翼穿了過去,來到了一株大樹旁,但見她樹根的車輪與樹干的壯實以及青翠的果實。透過茂密的樹林,還可以隱約望見遠處起伏的沙山……
繼續南行中,車內再度響起了《橄欖樹》那悠揚柔美的歌聲,那茂密可愛的橄欖樹,青翠椰棗樹,還有那高挑的仙人掌綠籬綴滿誘人的紅色鮮果,都一一牢記在心,難以忘懷。漸漸地,我們一行進入了浩瀚的大戈壁,綠色的植物減少了,一叢叢耐旱的植被則不時出現了……
面臨新的旅途,我們的專車開足馬力,向著撒哈拉大沙漠全速挺進!
浪漫的沙漠之旅
午餐后,我們一行隨導游阿信前往撒哈拉沙漠主要旅游中心、世界著名的綠洲之一和“椰棗之鄉”——托澤爾。
歷經戈壁到沙漠的穿越,一個多小時后,我們由中巴客車換乘每車坐6名游客的越野車“沙漠王子”。三輛越野車猶如脫韁的野馬,一路狂奔,驚塵蔽天,讓人有點小緊張。漸漸地,一路平坦的地面開始有了起伏,沙丘、沙山逐步印入眼簾。掌握方向盤的當地司機故意專挑凸凹不平或陡峭的沙丘沖刺或穿越。不一會兒,毫無思想準備的我們,看見車身左右搖晃,嚴重傾斜,不禁讓人心生不安。更有甚者,開至沙山之巔,稍事歇息,司機竟面臨70度的陡坡,大著膽子往下俯沖,似有瞬間就有全車顛覆、葬身沙海的危險。生性急躁的我,一個勁地用中文向司機呼吁和抗議!然而,年過五旬的司機卻因不懂中文而依然如故,不予理睬。幾個同行的游客也都嚇出了一聲冷汗……
回歸換車點,導游阿信見驚魂未定的我,正要興師問罪時,他卻一臉狡黠地笑言:“楊哥,大漠沖沙,玩的就是一個有驚無險的刺激,這些當地司機都是經過嚴格培訓的專業司機,經驗豐富,把控力強,盡管放心!越野沖沙本身也是游客盡情感受撒哈拉沙漠美景的一個好項目。” 經他這一解釋,我浮躁而復雜的心情才慢慢趨于平靜。
隨后,我們一行先后來到一座最高的沙山和《星球大戰》拍攝地。湛藍純凈的天空,金黃秀美的沙山,再有幾位紅衣麗人的點綴,留影效果之棒可想而知。再到拍攝地,但見遼闊湛藍的蒼穹之下,城堡、秘宮、地下戰壕、空間網站,可謂星落棋布,千奇百怪,宛如置身科幻世界與神秘星球,讓人穿越時空隧道,產生無窮的遐思。
再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行程,我們終于靠近了一帶隱約可見的更高的山丘,既而漸漸出現了難得一見的沙漠綠洲。
幾個小時的戈壁之行和沙漠之旅,沿途的綠色植物漸漸消失,浩瀚無際的漫漫黃沙,讓我們切身感受到世界之最的撒哈拉大沙漠的浩渺與空曠、單調與枯燥。不經意間,我們竟然發現了一片生機盎然的綠洲,等于把人的心境一下子從孤寂、憂郁和煩躁中,帶到了怡悅興奮和充滿希望的美好境界。
吉普車開進綠蔭冉冉的樹林旁,我們下車開啟了徒步探索沙漠綠洲之旅。經過一段平坦的小道后,我們開始慢慢爬山上行。這時,清澈的泉水,自上而下,泉水叮咚,汩汩流淌,仿佛“高山流水”琴音伴行;四周茂密的椰棗林,高大而挺拔,深紅的橢圓形的椰棗,掛滿林梢,伸手可摘,熟透落地的也比比皆是。
徒步中,仰頭撐手摘得兩顆椰棗,俯身放入溪流清洗一下,開口一嘗,又香又甜,新鮮可口,為旅途增添了歡樂的元素。
取道另一條小路下山,在半山腰,我們行至拐彎處發現了久聞其名的沙漠瀑布。盡管水面不寬,落差不大,水勢不猛,要知道,能在浩瀚大沙漠有瀑布出現,本身就是一件稀罕和難得的事情。
誠然,水乃一切生命之源。而在荒涼廣褒、氣候干燥的大沙漠,能擁天天奔流不息的泉水和四季如春的綠洲,當地土著民族的幸福指數也就不言而喻了。
莊園里,好不熱鬧:當地阿拉伯人的傳統民族舞蹈和馬術競技表演,吸引了眾多游客贊賞的目光。有的一邊品嘗著突尼斯玫瑰酒,一邊選擇著特色套餐,一邊欣賞著精彩紛呈的藝術表演,旅行的疲憊早已消逝凈盡。
下午4點半,車到杜茲,入住酒店后,賡即奔向幾里外的大沙漠。我們一行15人,統一穿上阿拉伯民族長衫,騎上當地特有的單峰駱駝,深入沙漠瀚海,一路騎行,一路歡歌,終于圓了一個穿行撒哈拉大沙漠的美夢和夙愿。
夕陽西下,沙海靜謐。我們騎著沙漠之舟,漫步游走,切身體驗著三毛筆下的撒哈拉大沙漠的神奇傳說。
行進途中,我們這支“朝圣”的隊伍向著日落的西方平行推進,渾然一體的游客和駱駝,一道虔誠地守候著夕陽染紅天際;恰好,逆光下剪影正好自動生成一幅優美的攝影佳作。
這里的歷史會說話
走近埃爾·杰姆斗獸場,不禁令人眼睛一亮!宏偉的建筑,精美的石刻,震撼著游客的心靈。似曾相識的外貌,讓我想起了2012年7月遠足西歐意大利首都羅馬,親眼目睹世界最大的斗獸場的情景。因為,二者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
懷著一顆好奇心,我們欣然邁進了這一見證和訴說千年滄桑歷史的斗獸場。首先進入的,是一樓寬闊的環型走廊,數百根圓石柱矗立,氣勢磅礴。再從旁邊樓梯拾級而上,到達二樓門口,但見場內橢圓型的斗獸場和四周特大的看臺,其規模、風格和震撼力,簡直不亞于意大利的古羅馬斗獸場。我們也仿佛置身于意大利的古羅馬,倘徉于世界第一大斗獸場的遐思之中。
據史料記載:起初,古羅馬也只是意大利的一個城邦;后來,羅馬開始向外擴張,到了公元前二世紀,已逐漸發展成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一個非常強大的奴隸制帝國。據曾在中國留學和工作6年的當地研究生導游阿信先生介紹:原來,自公元前146年到公元439年,古羅馬帝國統治了突尼斯近600年。同時,也將歐洲文明帶到了北非突尼斯。埃爾·杰姆斗獸場建造于公元三世紀初,成為古羅馬帝國在非洲留下的一座著名的輝煌建筑。對此,法國著名作家莫泊桑、福樓拜等都專程到此觀光,并稱贊為“世界美妙絕倫的斗獸場”、“羅馬帝國在非洲存在的標志和象征”。
位列世界三大斗獸場之一的埃爾·杰姆斗獸場,面呈楕圓型,長軸188米,短軸156米,中央區為86:58:周長527米,高達57米,圍墻很高,是北京故宮的5倍:建有500個門,總占地16萬平方米,可容納5-7萬觀眾。
行至第二層,我們看到,這里層層拱廊相連,寬闊高大,構筑典雅。人行其間,仿佛在古代城堡殿廊中穿行游弋。各層連接拱廊的柱型,又富于變化。漫游其中,猶如置身于古代石柱雕刻藝術的宮殿。再拾級而上,似有扶搖直上,羽化而登仙之感也。
經過不斷攀沿,我們勝利到頂層。端坐于觀眾席的頂排,鳥瞰四周,偌大的斗獸場,萬千景象一覽無余,盡收眼底。突然發現,此處不正好是拍攝全景的最佳點位嗎?于是,我端起換成魚眼鏡頭的尼康D800。透過鏡頭,整座斗獸場,酷似一口平放的巨型大鍋,四周自上而下,階梯式的座位,林林總總,密密麻麻。
近觀埃爾·杰姆斗獸場,其整體結構很像現代的體育場,或許,還可以推斷:現代體育場的設計思想,本身就來源于古羅馬的斗獸場。整個建筑分為四層,底部三層為連拱式建筑,每個拱門兩側都有石柱支撐。斗獸場內部的看臺,也由低到高分為四組,觀眾席位均按等級、尊卑、地位之差別分區。在其復原圖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出這項工程的浩大和壯觀。今天,我們能參觀到的,雖已不是完整的看臺形象,原來支撐看臺的隔墻盡管破敗不堪,但依然異常高大、異常精巧,仍令世人為昔日的建筑藝術與鼎盛輝煌而嘆為觀止。
要知道,古代統治階者在尋歡作樂方面,再沒有誰比羅馬帝國的統治者更狂熱的了。羅馬人通常最喜愛的娛樂,便是對血淋淋的角斗場面作壁上觀。大批的角斗士被迫驅趕上角斗場,相互殘殺,或與野獸肉搏,嗜血為樂的貴族奴隸主則在角斗士的流血犧牲中獲得一種野蠻的快感。
據史料記載:早在古羅馬帝國于公元70年征服了耶路撒冷后,為紀念勝利驅使8萬猶太俘虜,從72年到82年建成古羅馬斗獸場,隨后成為無數動物、斗士和囚犯的葬身之地。其開幕頭百天慶典,就相繼斗死了9000頭野獸;歷來共有50萬人命喪“表演”中。
可以這樣說,沒有一頁羅馬史,不多少與斗獸場有關,它業已演變成為羅馬生活和羅馬帝國的標記。
公元八世紀時,貝達神父曾預言“幾時有斗獸場,幾時便有羅馬;斗獸場倒塌之日,便是羅馬滅亡之時”。 公元1084年,日爾曼民族打進羅馬城,古羅馬城被洗劫一空,斗獸場被人遺棄,一時成為人們挖掘大理石和尋找建筑材料的來源,既而應驗了貝達神父的預言。
構建這個龐然大物的封建帝王,怎么也不會想到,如今的斗獸場,每天不僅吸引著成千上萬的世界游客,還會給后人帶來巨額經濟收入。
當然,今天的古羅馬斗獸場或競技場,盡管早已是一片斷垣殘壁,但它畢竟是古羅馬悠久歷史的象征和見證。試想,若非川流不息、駱驛不絕的游客進進出出,僅有一個人站立于那高聳如云的墻端上的話,多半會提心吊膽。畢竟歷經了近兩千年的滄桑歲月,隨時都有轟然倒塌、讓人葬身瓦礫的危險。
再次靜坐于高高的看臺,觀望著埃爾 杰姆這古老的斗獸場或競技場,我那飛翔的思緒和思索的羽翼,將我再次帶回到遙遠的古代:眼前的場內,仿佛又看到了人與人廝殺、人與獸搏斗,鮮血淋漓、血如泉涌的慘烈景象;似乎又聽到了敗者、傷者撕心裂肺、無助絕望的慘叫聲,以及看臺上同時爆發出的震耳欲聾的喝彩聲和詛咒聲。
歷史是一本書!歷史是一場夢!
這里的歷史會說話!它超越時空,直面古往今來的歷代游人,深情訴說:稟告世人,稟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