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來
【摘要】在產業結構調整的過程中,社會人力資源的就業形勢越來越嚴峻,非全日制用工的出現,對改善此種社會問題起到了重要作用。基于此,本文就非全日制用工問題進行了實證研究,以廣東州復大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對其非全日制用工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進一步探究相關問題的產生原因,進一步提出了相應的解決辦法,以期為國內相關企業與公司的非全日制用工問題的妥善解決提供一定參考。
【關鍵詞】非全日制用工;社會保險;工時;就業服務
引言
在現階段的社會經濟形勢之下,非全日制用工更為靈活的優勢條件,對降低企業或單位的用工成本,提升勞動者的生活水平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在非全日制用工模式下,勞動者按照小時獲取勞動報酬,相關制度規定,采用非全日制用工模式的企業,勞動者每天的工作時間要不大于4個小時,每周的總工作時間不得大于24個小時,企業向勞動者支付報酬的周期不得超出15天。由此能夠看出,非全日制用工更為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同時對促進再就業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1非全日制用工問題分析
非全日制就業廣泛存在世界各個企業,是一種非常靈活的就業形勢,而且是不可缺少的企業用人形勢。國際勞工組織將非全日制就業定義為正常工作時間少于全日制正常工作時數的工作。在我國對非全日制工作也有定義,用工以小時計算,勞動者在同一用人企業一般每天的工作如果不超過四個小時,或者每周的工作累計時間不超過24小時的工作形式都屬于非全日制工作。廣州復大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由于其經營業務的特殊性,涉及到大量的非全日制用工,用工模式執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可概括為以下幾點內容:
1.1社會保險問題
針對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性,缺乏相應的社會保險管理辦法。在采用非全日制用工模式的初期階段,缺乏標準的管理依據,僅能依照現行全日制職工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繳費比例進行設定,這種社會保險繳納形式,與用人單位采用非全日制用工模式,降低用工成本的初衷相悖,嚴重影響了非全日制用工與就業模式的正向發展。另外,傳統的社會保險關系,都是由經辦機構與用人單位進行直接構建,與勞動者不發生直接關系,這就影響相關個案問題的解決效果難以提升,對非全日制用工中的靈活就業人員缺乏適用性。
1.2工時問題
關于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下勞動者的工作時間問題,雖法律已經做出了明確規定,但受到用人單位工作性質與勞動者自身經濟需求的影響,相關制度規范的執行力度不強,勞動者工作超時的現象極為普遍。除此之外,針對非全日制用工制度下勞動者的加班時間報酬問題也存在一定的爭議,雖然有規定在非全日制用工的情況下,小時工資標準是用人單位按雙方約定的工資標準支付給非全日制勞動者的工資,但不得低于當地政府頒布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當地政府頒布的小時最低工資標準,支付工資周期最長不得超過十五日。但是在實際用人中卻很難達到這個水平。而且非全日制勞動者往往無法享受日常加班與節假日加班的額外報酬。
1.3就業穩定性問題
與全日制用工相比,非全日制用工更具靈活性,相應的,其就業穩定性也會受到一定影響。在用人單位的角度來看,非全日制用工的雇傭與企業的經營需求具有直接聯系,在企業業務需求量大的情況下,非全日制用工的需求數量也就隨之增大;而在企業業務需求量降低的情況下,優先解雇的則是非全日制用工。
2非全日制用工問題產生的原因
2.1勞動者自身
以廣州復大醫療機構股份有限公司為例,非全日制用工模式下,雇傭的勞動者大多從事后勤工作,工作難度不大,素質與技能要求不高。從另一種角度來看,非全日制勞動者的文化水平不高,進而影響其法律維權意識淡薄;在直接經濟利益的誘導之下,這一類勞動者也更易放棄自身權益。除此之外,現階段的人力資源市場整體呈現出供過于求的狀態,就業競爭的壓力迫使部分勞動者甘愿自降身價以獲得工作機會,影響了人力資源市場的平衡。
2.2用人單位方面的問題
非全日制用工涉及到的兩方面主體,一方面為勞動者,另一方面就為用人單位。非全日制用工有利于形成雙方共贏的發展形式,但現階段,大多數用人單位的用工制度不夠透明,差異化對待同樣崗位的非全日制勞動者;非全日制用工也需要簽訂相應的約定合同,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用人單位一方常常由于自身經營需求,違反合同內容,降低了自身誠信度;用人單位一方未能切身考慮到非全日制勞動者的生活需求問題,社會責任感淺薄,忽視國家政策與相關法規,激化了非全日制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的矛盾。
2.3法律制度不健全
相關勞動法規當中,對非全日制用工僅僅進行了原則性的概括規定,未能細化到常見的勞資矛盾當中,相關勞動爭議的調處辦法也缺乏針對性。在非全日制用工的推廣過程中,相關監督與執法機制沒能及時完善,導致勞動行政部門缺乏對用人單位的非全日制用工情況進行準確的監督與指導,一旦發生勞動爭議案件,執法部門也缺乏可靠的法律依據進行強制處理,影響非全日制用工模式的順利發展。
3非全日制用工存在問題的解決辦法
3.1推廣優惠社保政策
用人單位要充分分析非全日制用工的特殊性,在現行全日制員工參保形式與繳費標準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適用于非全日制勞動者的參保形式。在制度創新的過程中,要適當降低非全日制勞動者的參保門檻與繳費標準,推行非全日制勞動者單獨投保與繳費模式,勞動者作為獨立的投保主體,個人承擔全部繳費,而用人單位則只需要承擔工傷保險即可。相應的,為降低非全日制勞動者的社保繳納壓力,需要設置其繳費標準低于全日制職工。在此基礎上,相關勞動行政部門要強化自身的監察工作,引導用人單位在非全日制用工形式下,能夠依法履行自身的管理責任,并能夠自覺承擔相關社會義務。
3.2完善立法措施
《勞動合同法》當中的第六十九條內容提到,非全日制勞動者可與一個及以上用人單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可以是書面協議,也可以是口頭約定,由此約束勞資雙方能夠遵照約定組織或執行相關內容。書面協議一般能夠在勞動爭議過程中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而口頭約定形式,則可采取以申報與登記制度,來保障各自的合法權益。在立法各方面,要針對非全日制勞動者加班普遍的現象嚴格設定加班時限,并要求用人單位能夠依據《勞動法》中的相關規定,向非全日制勞動者支付加班工資。
3.3強化行政監察力度
勞動行政部門,要進一步規范非全日制用工單位的雇傭行為,引導其在開展相關雇傭活動的過程中,實行公開化與透明化制度,同時,為相關個體或私營企業建立完善的誠信管理系統,加大企業信用監察力度。通過定期的審核評定,不斷完善系統內容,進而將其與社會資源獲取資格評定緊密的聯系到一起,促進用人單位能夠自覺遵循勞動法規當中的條款與內容,維護勞動者與用人單位雙方的利益。
4結束語
綜上所述,以廣州復大醫療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深入探究非全日制用工問題,有利于促進勞資雙方利益的共同提升。通過相關分析,明確勞動者自身、用人單位一方以及勞動行政部門在非全日制用工問題中的重要影響作用,相應提出解決辦法,能夠達到緩解非全日制用工問題所引起的勞資矛盾,進而促進和諧勞資關系的建設,進而促進企業與勞動者共贏的良好形式,維護社會的和諧與穩定。
參考文獻
[1] 王媛媛.非全日制用工制度法律缺陷與完善[J].法制與社會,2013,24
[2] 吳向偉.非全日制用工超工時淺析[J].經濟研究導刊,2012,17: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