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碧云
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首先要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語文核心素養是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它包含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那么,如何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呢?
一、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
1.正確熟讀。漢字的讀音本身已各有差異,組合成詞句更是抑揚頓挫,加上選入教材的多是些優美的散文、詩歌、寓言、童話等優秀章節,讀起來更是瑯瑯上口、富有音樂韻味。教師可根據這一特點,讓學生通過多讀來激發其對文章本身的喜愛。如一年級下冊的《怎么都快樂》一文,生字多、三拼音節多(如tiao、 jiang、 lian等),要讀好這首兒歌,對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來說是比較困難,但只要能指導學生讀準這些三拼音節,整首兒歌讀起來就富有節奏和韻律、悅耳動聽,學生越讀越愛讀,新授課完成后,已有不少同學能把兒歌背下來了,連中下層生也能在練習課后,把兒歌較熟練地背誦出來。然而,學生的讀也不能放任學生自己去進行簡單重復的朗讀,老師要有示范讀,并指導學生怎么朗讀,不能只片面的強調“要讀出感情”,讀出什么感情呢?喜悅?悲傷?憤怒?就算學生能弄懂這些語感情調,也可能把握不準分寸,但聽一遍較標準的示范讀后再讀,感覺就好多了,多聽多讀,文段中的感情自然就讀出來了。
2.情感表達。不少學生對一篇文章讀得很流利,但別人聽起來毫無美感,原因就是他沒能讀出其中的韻味來,如學習四年級上冊《火燒云》時,通過指導學生品讀,了解了火燒云的特點,在引導學生想象:天空中出現了火燒云,一會兒金色,一會兒半紫半灰,一會兒半百合色……一會兒像老人,一會兒像小狗,一會兒像大象……火燒云變化多端,神妙莫測,學生紛紛舉手,開心地說出自己腦海里呈現出的火燒云。這樣再來讀課文,學生心中美的情感得到自然地流露和表達,再用充滿喜愛之情的語氣讀出來,那么聽者就會覺得不僅“讀得對”,而且“讀得好”,也豐富了課文的內容。
3.媒介感悟。現在的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素材很多時代性很強,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講解為主,學生獲取的感知信息量有限,而多媒體教學能根據需要及時為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感性材料,具有文字、圖片、動畫、聲音等信息同步的特點,傳播聲音,展示畫面,使課堂教學具體形象,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激發學生求學的興趣。例如,教一年級下冊《春》這篇課文時,通過多媒體分別展示了春草、春花、春風、春雨、春人五幅畫面,以動畫播放的形式將《春》的意境:草青、花燦、風柔、雨綿、人樂的畫面展現出來。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學習,更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
二、培養學生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1.品悟積累。首先從教材著眼品悟積累好詞好句好章節,如在教學四年級下冊《桂林山水》時,筆者讓學生找出對比句,如,“我看見過波瀾壯闊的大海,看見過水平如鏡的西湖,卻從沒看見過漓江這樣的水”,找出排比句,如“漓江的水真靜啊,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見水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綠啊,綠得仿佛那是一塊無暇的翡翠”進行點評品悟,讓學生在課文的學習中不斷積累好詞句,掌握運用修辭手法寫作的不同效果,讓學生受到習作方法的熏陶。然后,從課上到課下,多組織開展學生喜愛的、豐富多彩的活動,如XX演講、故事大賽、讀書競賽,等等活動,積極調動廣大師生的參與熱情。同時,筆者在班級設立圖書角、開放圖書,為學生創造閱讀條件,指導學生加大課外閱讀量,積累更多的知識。其次,建議家長在家里營造讀書的氛圍,家里要有報刊、雜志、書籍、當學生有時間時,隨時可以閱讀,久而久之,學生就能養成閱讀的好習慣。不管是哪種閱讀,都要求學生做讀書筆記,這樣,學生在課堂上不斷滲透,在日常中不斷加強,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培養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2.多說多寫。在語文教學中為學生創設多說多寫的機會,激發學生通過討論交流詞語的含義和表達的興趣,積累詞匯,促進口語表達與寫作水平,培養感受、理解、欣賞和評價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從低年級的寫字寫句寫話到高年級的寫景寫人寫事狀物,都是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低年級多是看圖寫話內容好寫;高年級同學作文課會覺得無話可說無事可寫。這種情況不能避難就易,而是更要訓練學生多說多寫,無話可說,就以日常細微事說起,如花壇里誰種的什么花開了,開得怎么樣;你對校園新鋪的草地感覺如何;村中的新房子是怎樣建起來的;知道彩虹是怎么回事嗎;哪種游戲最好玩……這些都是常看到又容易忽略的事情,多讓學生談論這些話題其實就是促使他們細心觀察身邊事物,為寫作積累素材。而對無事可寫,則可以為其創設情景,強化寫作的感性。就如“六一”兒童節的慶祝活動,每年的主題不同,也能從學生的作文反映出來:親子活動的,大家會寫出親情和諧與幸福;歌詠賽的,大家會寫同學們嘹亮的歌聲和小指揮的優雅風度;舞蹈比賽的,大家會寫出同學們的優美舞姿和漂亮道具;小品表演的,大家又會寫同學們有趣的化核和逗人的情節;而游園會呢,大家則會寫出游戲時同學們的動作神態及得獎后的心情,等等。總之,學生對親身經歷過的事情印象深刻,寫起來也就順暢多了。教師可以在平時多搞些小型的主題活動、小表演、小實驗等,讓學生多練筆,不寫完整一篇也可寫一個片斷,相信“熟”能生出“巧”來。當然,“多寫”也要讓學生“多評改”,就是對別人作文的“評”和對自己作文的修改。通過不斷的提高改進,訓練學生駕御文字的能力。
總而言之,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不只是一句話,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語文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主渠道,在語文教學中要將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作為重點常抓不懈;作為語文教師要堅持終身學習的原則,不斷學習新的知識,不斷優化課堂教學,依據語言規律向高效課堂要質量,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言運用中,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培養學生良好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黃莉.淺談語文教學中朗讀的作用[J].讀寫算,2012(81):213.
[2]曲道鵬.基于有效教學理論下的課堂教學[J].西部大開發(中旬刊),2013(4):109.
[3]孫瑞鵬,代玉萍.淺楊特飛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有效性的基本措施[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4(1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