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欣
【摘要】本文針對初中音樂課堂“德育滲透”在實踐上存在的盲目性、隨意性和生硬性,在理論研究上存在許多有待彌補空白的現狀,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從獨特的角度提出并論證了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德育滲透策略”應具備的相關要素,即學科教化、情感感化和潛移默化。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德育滲透
《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初級中學音樂教學大綱(修訂稿)》(以下略稱“《教學大綱》”)指出把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的培養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是教學目的之一。對于如何落實《教學大綱》提出的“德育滲透”的要求,目前在教學實踐上仍有較大的誤區,在理論研究上仍存在許多空白。本文就“德育滲透策略”的實施與完善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當前“德育滲透”實踐與研究情況的綜述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上,不少一線音樂教師對德育滲透缺乏必要的認識,對德育培養的認識存在盲目性;在教學上不知如何融入德育內容,缺乏一定的方法與手段,在德育方法上存在隨意性;不是把德育滲透到音樂教育之中,而是把音樂課變成“音樂課+德育課”,甚至完全變成德育課,在德育培養上存在生硬性。有研究者圍繞相關問題在青島等地開展了教師問卷調查,發現教師對于音樂課開展“德育滲透”,比較了解的只占比21%,且了解程度較低; 51%的教師缺乏學科融入德育的意識和方法;等等。該研究得出的結論是,當前中學音樂課實施“德育滲透”的現狀不容樂觀。以上結論具有一定的普遍性,目前許多音樂教師對音樂課堂如何開展“德育滲透”充滿著疑惑和焦慮。
二、對初中音樂課堂“德育滲透”策略的認識和實踐
要正確認識音樂課堂的“德育滲透”策略,必須要緊緊盯住兩個聚焦點,一個是“德育滲透”,另一個是“教學策略”。音樂課堂的“德育滲透”指的是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將相關德育內容細微地、漸進式地融入音樂課堂教學中;作為這一教學行為的“策略”,按其構成要素應該是一種“方法型策略”,它是指向目標的方法的集合體,其中包含有一些穩定的要素和明確的操作要領。據此,筆者通過長期的實踐和認真的探索,提出以下幾個方法實施“德育滲透策略”。
1.“學科教化”的方法
“學科教化”指運用教學內容去開展“德育滲透”。首先,要明確音樂課的教學內容是音樂課堂教學的本體部分,而德育則是逐漸進入本體的客體部分,在教學中不應該反客為主,讓德育內容成為教學的本體部分。那么,音樂教育的本體內容,也就是主要內容是什么呢?《教學大綱》指出,音樂教育要讓學生“學習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音樂,了解外國優秀音樂作品”“掌握音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和“具有感受音樂、表現音樂和欣賞音樂的能力”,“德育滲透”應該利用這些音樂學科教學內容去實施。
例如,在《二泉映月》教學中,有一位教師把教學目標設計為:通過聆聽《二泉映月》,了解民族樂器二胡的主要特點,知道《二泉映月》的創作背景,體驗樂曲的悲涼、向往光明的情緒情感,熱愛我國的民族音樂;通過欣賞,能夠體驗和感受民間音樂家華彥鈞(阿炳)屈強、剛毅的性格,同時學習他那種堅決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的精神。
在上述教學目標中,音樂學科的知識與技能教學內容不太具體明確,學生通過學習音樂的哪些具體內容來“體驗樂曲的悲涼、向往光明的情緒情感”呢?其實,這首樂曲的引子是一段“嘆息音調”,其下行旋律線表達了作者心中的苦悶和哀嘆,旋律雖然短小,但在情感上為整首樂曲奠定了基調。教師如果能抓住這些音樂學科要素展開教學,就能夠在傳授學科本體性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實施“德育滲透”,即通過掌握旋律、節奏、力度等音樂要素去“體驗樂曲的悲涼、向往光明的情緒情感”,而不是像現有教案那樣,離開音樂的知識與技能空談情感。
2.“情感感化”方法
“情感感化”指在音樂教學中將德育內容融入情感進行“德育滲透”。《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略稱“《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音樂課堂教學應將“提高學生音樂藝術審美能力”為教學的主要目標。圍繞這一主要目標,情感因素無疑成為音樂學科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師需要將情感喚醒、情感體驗和情感升華等活動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以此引導學生感受音樂藝術的獨特魅力,提高音樂鑒賞能力,形成較高的審美情趣。而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為主的德育內容,其實質是一種“思想”或者是“倫理”,當這種“思想”“倫理”符合社會現實的需要時,也可將其歸入“道德”的范疇。那么,在音樂課堂教學中,如何將“道德”融入以“情感”為主要內容的音樂教學呢?這是“情感感化”方法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例如,《蘇武牧羊》的欣賞課教學中,教師不僅要讓學生了解其創作的背景,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五聲音階古樸蒼勁、深沉悲壯的旋律,莊重、堅定、平穩的節奏,交替運用的既統一又富于變化的調式的感染下,體驗樂曲所表現的堅定、誠摯的情感。學生在這一系列音樂元素的感染下,蘇武堅貞不屈的形象及其身上那種高尚的愛國情操和民族節氣,一下子就躍然眼前,道德情感升華為道德認識,激發起學生的的愛國主義精神。
“情感感化”方法關鍵是教師要深入理解教學內容,善于挖掘其中的“道德情感”與“道德情感”的聯系,注意前者和后者的自然過渡,要抓住音樂的情感主線,實施以情動人、借情明理、情理交融的教學。
3.“潛移默化”方法
“潛移默化”指在音樂教學中不動聲色、不著痕跡地實施“德育滲透”。潤物無聲,化無形為有形,這是音樂教學實施德育培養的最佳方式,即:德育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看似無形,但在教學效果中卻已經成形并形成影響。
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部分音樂教師由于未能掌握學科教學的“德育滲透策略”,但又要完成教學目標中價值觀方面的德育培養。因此,在實際教學上常常將一些德育內容放在教學的突出位置上,例如,故意在教學目標的陳述上,顛覆了《課程標準》三維目標的排序,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排在了首位;甚至有教師把與教學主題無關的德育內容生搬硬套地搬到課堂上。面對正處于叛逆期的初中生,這種音樂課堂上“凸顯式”“生硬化”的德育培養方法,容易使他們感到膩煩,產生相反的效果。
針對這種情況,提出“潛移默化”的方法,主張教師在備課的時候,努力挖掘與音樂學科教學內容相關的德育內容。“潛移默化”的方法,適合以情感因素為中心的音樂學科的教學,也符合當前初中生的學習習慣和認知需要。
在初中音樂課堂中采用“德育滲透”的教學策略,其目的在于更好地實施德育培養的要求,履行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多年的教學實踐證明,這一策略能夠幫助一線教師正確理清學科教學與德育培養的關系,提高德育培養的效果,較好地完成《課程標準》和《教學大綱》所提出的德育培養的任務。
參考文獻:
[1]王風剛.初中音樂課融入德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煙臺:魯東大學,2014.
[2]邵瑞珍.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