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水生
摘 要:人類自從進入到信息時代之后,網絡技術和計算機正在逐步的發展,使得人們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得到了變革,使得教育領域也得到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這樣的背景下,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當中,也應該將新課標為導向,促進信息技術和數學教學的整合,使得教學的有效性得到提升,為教學的開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基于此,本文將以此為話題,對整合對策進行研究,希望對相關工作的展開發揮出借鑒價值。
關鍵詞:新課標;信息技術;小學數學;有效性整合
前言:在現代技術高速發展的背景下,信息技術和各科教育的融合已經成為必然趨勢,為教學的開展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成為教師在教學中的得力助手。而新課標在此方面也做出了強調,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加強現代化建設,使得教學的生命力、活力得到展現。因此,小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也應加強認知,促使有效教學得到實現。
一、優化知識展現,提升思維能力
在數學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現代技術最大的特點就是形象、生動,與傳統教學相比較,具有著較強的表現力,能吸引學生在課堂中的專注力,幫助學生加深知識理解、對學生本身的思維過程起到優化作用,在學生的學習中助力是非常大的。因此,在數學教學當中,由于知識本身的抽象性和邏輯性,為了保障學生的數學學習有效開展,教師也應在實踐教學中展現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得學生的學習得到完善、優化,借助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得學生的思維得到生成和發展。
例如,在推導“圓的面積”的過程當中,教師雖然能為學生提供操作方法,但是在真實的實踐當中卻存在著較大的困難,推導的過程也十分復雜、在實際操作上難度比較大。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為了使得理想的效果得到達成,教師也應展現信息技術在這一方面的優勢,充分的借助電腦的模擬功能,多層次為學生展現推導過程,將圓分成2、4、8、16、32份等,使得學生進行直觀感知,使得學生清晰的感知到,份數分的越多,扇形就越來越與等腰三角形接近、原本的封閉曲線與直線越來越接近等,使得學生在這其中發揮想象,逐漸的得到計算方式,實現公式的推導,幫助學生有效的化解學習當中的難點,使得教學的開展得到保障。
二、基于信息技術,形成知識脈絡
數學知識點之間的聯系是非常緊密的,具有著邏輯性、緊密性強的特點[1]。而在數學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通過信息技術的引入,就能起到一個化靜為動的作用,凸顯知識間的聯系性,使得學生知識體系的形成更加完善,對學生思維起到促進作用,使得學生的認知結構更加完善。
例如,在復習“平面圖形的面積、周長”的過程當中,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完成課件制作,幫助學生更好的總結、歸納知識點,促使學生的知識體系更加完善。如,在這其中,教師可以將知識點分類進行整理,并形成微課,上傳到班級群當中,讓學生結合自己知識體系當中的薄弱點,找尋相應的內容進行觀看。在這樣的模式下,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使得信息技術的價值得到展現,使得學生能查缺補漏,使得知識脈絡得到完善,達到理想中的數學教學成效。
三、注重標新立異,激發創造思維
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在教學實踐的開展當中,教師不要只局限在問題、答案的得到上,而是要善于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從多個層次、角度上找尋答案,使得學生的解題思路更加多元化,促使學生的創造思維得到生成[2]。
例如,在推導“梯形面積”的過程當中,教材中展現的圖形具有著單一性的特點,使得學生的創造熱情得到束縛。因此,在信息技術的導向下,教師就可以將畫圖軟件引入進來,讓學生在這其中進行分割、移動、組合、演變等,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便利。在這樣的模式下,能使得學生的參與熱情得到激發,有助于學生創造思維的生成,使得其得到更多。
四、實現動靜結合,突破知識難點
在數學教學的實際開展當中,如何突破一些教學的重點,使得學生真正的理解、掌握,也是教師思考的問題。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也應展現信息技術的優勢,使得這一難點得到攻破[3]。
例如,在講解“角的初步認識”一課的過程當中,為了使得學生更好的理解“角兩邊的長短和角的大小無關”這一知識點,教師就可以借助信息技術,以動態的方式進行延伸展示,使得傳統課堂的難點得到突破,為數學教學的持續開展提供保障。
結論: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當中,信息技術在其中的應用,一方面,能賦予教學更多的生命力和活力,使得教學更加高質、高效,另一方面,也促使學生學習形式、方法的變革,使得教學得到完善、革新。因此,在實踐教學當中,教師一定要加強認知,加強教學的現代化建設,將新課標所提出的要求一一落到實處。
參考文獻:
[1]宋寒梅.探析小學數學教學融入生活素材教學效果好[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30.
[2]楊玉霞.小學中高年級學生數學計算錯誤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67.
[3]周太軍.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9(17):6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