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利芳
摘 要: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的影響較為長遠,能夠影響學生“三觀”的形成。因此,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間的個體差異,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通過生動、形象的語言與活動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個性化閱讀和想象思維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增加學生的見識,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本文就重點分析了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相關策略。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策略
小學生受其年齡特點的影響,較為活潑、好動,且注意力集中的時間較短。而小學階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素養、眼界的重要時期,影響著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閱讀是學生獲取知識儲備的重要因素,能夠開拓學生的視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還能夠使學生更好地去幫助他人、理解他人,增強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小學階段是開展閱讀教學的重要時期,該階段的小學生具備很強的可塑性,教師要針對該時期學生的特點,采取多種方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一、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開展的意義
(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堂教學效率高,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有利于學生積累語文涵養。然而在實際教學中,有的教師占用了學生的語文閱讀時間,以求講解更多的語文知識,而忽視了對語文閱讀的教學。長此以往,就會導致學生只記不讀,無法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使學生不喜歡語文閱讀教學,甚至出現厭讀的情況。
(二)提高情感完善度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利用教材給予學生情感體驗,以提高學生的知識消化能力與接受能力,豐富學生的情感。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將課堂教學與情感教學進行有機融合,以情感人,以情育人,以情動人,充分調動學生的情感,增加語文閱讀教學的生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情感完善度。
(三)提高學習效率
小學課堂的時間為40分鐘,教師需要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教學質量,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幫助學生獨立獲取多元化的語文知識。以閱讀為基礎開展語文教學能夠增強學生的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與思考能力。只有具備較強的閱讀能力,學生才能夠理解更深層次的知識,獲取更深層次的感悟,得到真實的情感體驗,從而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二、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一)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讓學生將閱讀作為一種興趣是閱讀教學中最重要的一項環節。對于教師而言應該要以身作則,熱愛閱讀,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在平時教師需要多閱讀相應的經典名作,深入接觸一些少兒圖書及報刊內容,依照學生胃口給其推薦一些適合學生閱讀的雜志報刊,讓適合的書籍能夠走進教室,在學生之間傳閱,大家一起交流感想,進而學生閱讀的興趣自然也會有所提升。另外還需要教師給班級之中創設出來濃郁的讀書氣氛,激發學生興趣,比如可以建立起來讀書角,讓學生把自己喜歡的書籍放在讀書角,一起分享閱讀,實現資源共享。或者是在黑板上設立“書目推薦”等欄目活動,進而鼓勵大家多讀書、多積累。如果學生能夠長期處在這樣的環境之中,自然就會感受到讀書的樂趣所在。不僅如此,教師還可以通過創設教學情境來激發學生興趣。比方可以在課文導入的過程中運用視頻、圖文等形式,將學生帶入到一個生動的情境之中。除此之外,在教學的時候還需要將學生的朗讀作為主要內容,通過各種朗讀方式來調動整個課堂氛圍,比如可以運用分角色朗讀、配樂朗誦等方式。
(二)注重誦讀的重要性,培養學生語感
在語文能力核心中最主要的就是語感能力,而語感能力的培養需要依附在朗讀上實現,倘若不進行朗讀,勢必會導致學生語感能力因為缺乏基礎而出現問題。在小學語文教學大綱之中也多次強調,要將學生流利、正確和有感情的朗讀作為第一要求,因而教師就必須要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因而,對于教師來說首先應該要將自身的朗讀水平提升上去,尤其是在進行詩歌教學的時候教師一定要先進行范讀。教師在朗讀的時候必須要動情,進而在潛移默化過程中去感染學生,提升學生對于朗讀的興趣,并從朗讀中的語氣、表情以及語調等內容體會課文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和中心內容。另外,教師還需要引導學生熟讀一兩遍課文內容,將文字方面的障礙掃除掉,對于不懂的字詞需要及時資料查找,以達到精確理解文章意思的目的。然后再實施課文精讀,注重朗讀過程中的情感性,并讓學生們分角色朗讀,確保學生在情境中將課文有感情地朗讀出來。
(三)注重師生平等,共同探究閱讀
閱讀教學本身就是師生與文本之間的交流和對話,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明確,學生才是閱讀的主體,而教師則只是基本的領導者與組織者。在實際閱讀探究的時候,教師所扮演的角色應該是學生的學習伙伴,與學生的之間的對話也需要是完全平等的,這樣一來才能夠讓學生融入到學習氛圍里,進而營造良好的氛圍,激發學生探究閱讀內容的興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提出的相關問題,引導其實施合作探究,并讓學生合作學習,加強討論和交流。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主動探究,學生充分發揮著自身的主體作用。接下來,在討論結束之后,教師還需要做出相應的總結,進一步梳理學生思路,對于一些具有爭議性的內容加強講解,或者有時候可以把學生與教師之間的角色對調,使其能夠養成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教學的時候只有師生之間相互平等、相互尊重,才能夠使學生愉快、輕松地投入到學習之中,也才會進一步加強探究,最終提升閱讀能力。
(四)加強課外閱讀,做好筆記摘錄
在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過程中,課內閱讀占據著主體位置,但是這并不代表教師可以忽略課外閱讀的重要性。因為課外閱讀本身是對課內閱讀的延伸和補充,如果只注重課內閱讀,將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放在對課文的研究方面,那么學生的閱讀興趣一般都無法獲得有效的提升,進而閱讀能力就難以提升。所以教師不但要加強對課內文本閱讀指導,還要加大對課外閱讀的指導,積極鼓勵學生利用好圖書館以及班級中創設的讀書角,進而擴展其閱讀量,加強知識積累。另外,在寒暑假的時候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去看一些中外名著,或者是適合學生閱讀的經典名作,并在開學的時候進行檢查。同時,教師還需要讓學生養成隨時批注的習慣,在看書的時候隨時準備好摘抄本和筆,這樣就可以隨時將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地方標注出來。或者是直接將自己比較喜歡的段落內容摘抄下來。并且還應該要鼓勵學生多去寫一些心得體會,和讀后感,并交給教師進行評閱。這樣長此以往的不斷積累勢必會讓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能力。因此教師對此必須要重視起來。
三、結束語
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只有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才可以進一步提升小學語文教學質量。因而,對于語文教師來說就必須要進一步創新其閱讀教學方式,加強對閱讀教學方式的探究,進而給學生營造出來愉悅、良好、自由的閱讀氛圍,最終有效促進學生閱讀興趣與閱讀能力的提升。
參考文獻:
[1]李昱.解析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J].課程教育研究,2018(52):68.
[2]劉焱.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的探討[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12):147.
[3]曾紅梅.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和提升策略[J].教育現代化,2018,5(40):383-384.
[4]徐藝.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探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8(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