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兵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深化改革,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普遍關注的問題。學生的核心素養有助于學生在未來進入社會后發展所必需的技能與能力。現階段高中化學作為我國素質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關系著人類的發展,是構成新時代社會文明的重要性標志。基于上述原因,在化學教學中加入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內容,可對全面提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本文將淺談基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化學教學研究。
關鍵詞:核心素養;高中化學;教學研究
引文:對學生進行核心素養的培養旨在于落實我國以德育人的教學根本教學宗旨,與此同時,其也是我國為適應世界教育改革所做出的重要舉措,對推動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與進步有著重要的作用。做為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基礎學科,化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其同人類的發展有著密切的聯系,可通過化學有效的解決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隨著核心素養的廣泛興起及其在化學教中的不斷應用,學生通過化學知識將形成較為良好的素質,發散思維,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高中化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化學與生活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高中化學最為高中階段重要的一門課程,其要求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具有專業的學科知識作為基礎及較高的技術應用能力。因此,在高中化學課中對學生進行學科素養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教授級可通過多方面進行教學,通過探究化學物質在實驗中的各項性質、其在反應后的現象等,激發學生對學習化學的濃厚興趣,有效培養學生科學素養。此外,隨著創新教育理念的提出,學生可在多元化的環境中學習,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綜合素養[1]。學生在學到知識的同時,其道德文化品質也可符合素質教育要求達到的目的。
二、高中化學教學中加強核心素養培養的策略探究
核心素養是黨結合當今社會環境所提出的教育方針,是將宏觀的教育理念與實際教學實踐有機結合道德重要聯系紐帶。學生在受教育的過程中逐漸形成完善的語言交際能力、文化品格及思維能力等。在教育領域中向學生逐步滲透核心素養是目前高中化學教學面臨的首要教學目標,其主要可通過以下三種方式進行:
(一)基于素養維度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核心素養維度即指通過科學的教育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思維創造能力、文化品行及學習能力等。化學作為一門注重實驗的學科,通過上述所述的四個維度可全面促進學生個人綜合能力的發展[2]。例如教師在講授必修1中《離子反應》這一單元的內容時,教師可為學生在課前備好相關實驗藥品,在課上讓學生進行實際操作,提高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與此同時,教師可讓學生對實驗過程做出歸納,培養學生的觀察、整理知識等能力。教師可根據實際情況建立學習小組,在互相討論中建立學生的團隊意識。進行化學實驗將促進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達到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教學之一根本目標。
(二)基于學生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某一學科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后,學生的學習效率將有極大的提升,并能促進教師教學質量的提高。核心素養有著其獨特的開放性及發展性,核心素養的培養過程是可促進學生終身發展、與時代并進的動態過程。在我國未來的社會中,核心素養是學生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根本保障。高中化學教學與生活有著緊密的聯系,教師的教學任務不僅應教會學生認識到簡單的化學物質變化,更應讓學生通過所學內容服務于生活。教師必須認識到,將核心素養與化學知識進行結合,促使學生在動手、表達、思考的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及價值觀。教師在設置教學課程時應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做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用興趣培養核心素養,進而提高化學質量,推動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3]。
(三)基于學科活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
化學學科與生活緊密相連,核心素養是所有學生均需必備的一項素養,并在實際生活中得到充分體現。以此,對于我國目前的高中化學教學現狀,通過學科活動培養核心素養有著廣泛的發展前景,促使學生在學科活動中可得到全面的學習。例如,教師在講授《金屬的化學性質》這一單元內容時,教師應積極的為學生開拓實驗渠道,帶領學生進行鈉、鎂等金屬的實驗探究,強化基礎知識,并舉行學科知識競賽,培養學生對知識的探索能力及競爭精神,在此基礎上進行適當的課外延伸,挖掘學生潛能。
結束語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教育理念下所進行的化學教學,教師需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改變教學思維,注重通過高中生的身心發展特點來進行知識的傳授,在此過程中以問題為導向,開拓學生的學習渠道,滿足高中生對化學的好奇心的同時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發展與養成,切實增強學生在語言、思維、文化以及學習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反復實踐,摸索出最為有效的教學模式,幫助學生實現學習方式的改變。
參考文獻
[1]楊慶利.基于核心素養的高中化學支架式教學設計研究[D].聊城大學,2017.
[2]寸得欽.基于高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有機化學教學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7.
[3]李超.關于核心素養培養的高中化學教學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9,18:18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