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月明
【摘要】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是教師職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教師心理健康的維護可以從兩方面入手,一是教師的自我保健,二是改善教師工作的環境。通過客觀和主觀努力,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
【關鍵詞】教育;教師;心理健康
隨著國家的發展,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在不斷地發生變化,這種變化進而影響到教育的發展。教育對于國家社會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而教師則是教育成敗的靈魂。因此,社會群眾自然而然地依附于教育,把建設國家、發展地區、振興民族、培養兒童等一系列的問題推到教師身上,因而,對教師的要求和期望越來越高。可一旦出現教育問題,社會就會把責任推給學校和教師,這對教育、對學校、教師都造成了極大的心理壓力。另外,課程改革大力推進、學校的辦學條件、學校管理、學校的人際關系、教師的工作任務、教師的家庭環境和個人因素等無一不對教師的心理造成壓力,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
為了保證教師能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狀態,我們應該從以下兩個方面對教師的心理健康進行維護:一是注重教師的自我保健;二是改善教師工作的內外環境。
一、注重教師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
每一名教師都應該保持一顆積極樂觀的心,良好的情緒,這樣不僅是自身健康的需要,也是教學的需要。自我保健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1.塑造健康的身體
健康是包括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身體的健康和心理健康相得益彰。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心理健康對身體健康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為此,教師除了注重營養均衡外,還必須加強體育鍛煉,因為體育鍛煉除提高體質外,還能消除不良情緒,克服心理障礙,使人能更專注,更有耐性,促使人體神經系統快速而準確地對外部刺激作出反應。體育鍛煉也是一種精神和身體的娛樂。消除煩惱和焦慮,釋放工作中的壓力。因此,學校應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群眾性體育活動,讓教師參與多種體育活動,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師人際關系,使校園關系和諧發展。另一方面,促進師生健康的有效途徑就是體育鍛煉,在維護教師的心理健康方面上具有重大的意義。
2.合理作息,科學用腦
物質決定意識,產生心理的是人的大腦,大腦是心理的物質基礎。大腦功能的失衡,大腦機能的失序,必定會對心理產生負面的影響,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處于疲憊狀態的人更容易發脾氣。所以為了確保大腦在良好的額狀態,教師學會科學用腦十分必要。首先,適度使用大腦以避免大腦過度疲勞。因為大腦太累了,會對腦細胞和相關功能造成損害,這可能會導致頭痛、健忘、頭暈、失眠等癥狀。大腦的工作效率會降低,因此有必要適當地使用大腦,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時間,注意勞逸結合。第二,要科學合理地用腦。學習和工作的單調和僵硬的方式將使大腦迅速變成抑制的興奮,并導致不安、無聊和煩躁的情緒。因此,有必要科學地運用大腦,實現組合難度、動靜結合、勞逸結合、多少組合,避免大腦過度疲勞。第三,我們還必須注意大腦的最佳工作時間。每個人的用腦習慣不同,每個人每天精神狀態最好的時間也不同,要合理分配一天的工作內容,比如在精神狀態最好的時間段做最重要的事情,比如在最擅長的時間段做最擅長的工作等等
3.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
良好的人際關系,可以減輕心理負擔,更有利于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教師在學校主要的人際關系有四類:一是教師與上級領導;二是教師之間;三是教師與學生;四是教師與家長。教師與上級領導關系緊張,不利于工作的開展,甚至影響正常的教學秩序;教師之間關系緊張,不利于教師在日常工作中相互交流經驗,配合教學;教師與學生關系緊張,會導致學生產生抵觸情緒,進而影響本門課程的學習,不利于孩子的成長;教師與家長關系緊張,不利于教師與家長的溝通,影響家校共建。因而,建立和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不但是心理健康的需求,也是創造良好的校園學習氛圍的要求。如何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首先要彼此相互尊重,尊重是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基礎。其次是相互理解,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難題,遇到問題,多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多理解別人的難處,這樣矛盾也容易消解。最后,善待他人,相互關心,相互照顧,遇到困難相互支持。
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一方面教師要有快樂的情緒以及善于交際,樂于交際的能力,能夠處理好各種人際關系。教師本身也是社會的一員,教師這個職業處理的更多的也是與人的關系,提高交際水平和能力是教師的必修課,運用適當的方式化解糾紛,解決矛盾是建立良好關系的應有之義,把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轉變為有能力影響和管理他人的優秀教師。另一方面,在發展各種人際關系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提高自己適應角色的能力和轉變角色的能力。使自己與社會融為一體,這樣教師的心理才得到平衡,心理健康才得到發展。
4.善于調控自己的情緒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教師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不如意之事也是在所難免。如果教師不懂得如何去調節自己的情緒,平衡自己的心態,必然會將憤怒、煩悶、不安、緊張和焦慮等損害心理健康的情緒帶給學生或周圍的人群,這將使教師的人際關系緊張,繼而不利于教師的人際交往,從而增加了教師的心理壓力。影響教師的心理健康。因此,教師必須學會通過自我調節,學會接受他人的建議,多尋找領導和與同事交談等來調節自己的情緒?;鈨刃牡臒灪驼系K,舒緩心情,消除負面情緒,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改善教師工作的內外環境
教師的健康心理,除了有賴于教師自身的心理調節和自我保健以外,學校也應該為促進教師隊伍心理健康發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環境。
1.不斷改善教師工作的社會環境
首先,要加大資金的投入,改善教育環境,讓教師和學生能擁有良好的教學設備和儀器,讓教師可以更加順利方便的實施教學計劃,完成教學任務。增加培訓的支出,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不斷培訓,讓教師能夠更好地勝任工作。提高教師的待遇,保障教師的生活,增進他們對這份職業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其次,要深化教育改革,減少教師違反教育教學方式的行為發生,或單方面追求入學率的觀念。社會對精英教育的追求和對入學率的追求不僅給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也給教師帶來沉重的心理負擔,對教師的心理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還應在分配制度,獎懲評估制度和人事制度等領域進行科學改革,建立健全有效的激勵機制。教師可以積極參與社會改革,融入新的生活時代,使他們能夠輕松愉快地投身于教育。第三,加強教師的心理健康培訓,增強教師的心理素質。在教師入職前和在崗期間,定期對教師進行心理健康培訓,使其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意義,掌握必要的心理調節技巧,學會自我調整,自我保養。政府和學校也要建立相應的心理健康教育或干預機構,為教師提供心理健康咨詢服務,及時干預和解決心理健康問題,同時建立教師心理健康檔案,科學管理教師隊伍心理問題。
2.不斷優化教師工作的學校環境
人文環境和自然環境是組成良好的學校環境的兩大要素。人文環境包括人際關系,領導風格,激勵機制,目標設定和學校的任務安排。相比于自然環境,人文環境對人的心理健康產生的影響更大。因此,學校領導應加強校園人文環境的管理和建設。
首先,學校領導必須建立民主,平等的管理理念,實行以人為本的管理。給予教師更多的自主權,采取更多的激勵措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真正關心教師的工作,學習和生活。為他們解決各種困難,滿足其合理的要求。尊重每位教師的個性和情感,不斷創造條件和機會,使每位教師都有機會參與管理和決策,實現發展和進步,使教師在工作中獲得滿足感。管理層應以誠信,善良和友善的方式感染每位教師,以免因管理不善而傷害教師的身心健康。
其次,學校要建立科學合理的評價考核機制。賞罰分明有利于激發團隊的戰斗力。學校也一樣,一個好的評價考核機制,有利于改進教師的教學工作,讓教師花更多的心思用在教學上,思考創造出更多更好的教學方式方法,相反,一套糟糕的評價考核機制,只會讓教師與領導,教師之間產生更多的矛盾和不滿,影響正常的教學,想要提高更是困難重重。
第三,學校領導必須要與群眾有密切聯系,加強干部群眾關系,深入教師生活,平等地與教師溝通,不斷調整自己與教師在地位和利益上的差異和距離。努力取得教師的心理認同。同時,學校的領導也要創造條件改善教師之間,教師和學生家長之間的關系,為他們搭建溝通的橋梁和平臺,及時發現和化解矛盾,讓教師有一個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
第四,學校應積極倡導各種創新思想,并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活動,豐富教師的業余時間。在提高教師品味能力的同時,也可以舒緩身心,減輕繁重的教學工作帶來的壓力。
教師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有助于提高敬業精神,增強責任心,發揮所長,專注教育;也只有擁有健康的心理,才能讓教師用智慧啟迪智慧,用人格塑造人格,才能讓學生健康快樂,校園和諧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