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雨晴
摘 要:歷史是一門人文性和綜合性學科,傳統知識和技能已無法滿足學生成長需求,培養學生思維能力成為歷史教師重要任務之一。辯證思維是抽象思維高級形式,引導學生基于普遍聯系發展和矛盾對立統一觀點分析問題,為綜合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高中歷史;辯證思維;教學策略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對高質量和高素質的人才需求量越來越大,此時就凸顯個體是否具備健全完善知識結構以及運用辯證思維分析問題重要性。歷史是高中教育重要組成,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讓學生正確分析和解決歷史問題,提高歷史綜合素質。
一、合理設置課堂問題,培養辯證思維
問題是連接知識內容和答案間的橋梁,更是深入學習的關鍵所在。新課程標準越來越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發揮,因而教師在歷史教學可借助問題引導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最重要可以通過問題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提高歷史教學效率。再加上近年來,高考歷史越來越注重考查學生問題意識,要求學生學會有效提取材料信息并正確認識材料主旨,形成良好的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正是上述變化對學生學習能力考核和能力也提出比以往更高的要求。高中歷史在課堂教學中引入問題之前,要先引導學生基于辯證角度閱讀歷史資料,促使學生在此基礎上對歷史知識形成客觀認識與理解,最重要能讓學生站在理性客觀角度對歷史事件和人物展開評價,借此增強歷史釋疑意識與能力。
以辛亥革命相關知識為例,歷史教師提到:“通過學習該章節都知道,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史上偉大的資產階級革命,該革命的出現也結束中國近2000余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也因此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人民掌握民主權利和獲取自由。也有研究提到,自辛亥革命后,中國人民被民主共和觀念所影響,請大家和老師一起閱讀以下材料做出定論。”歷史教師拿出的材料標題寫出“何為民國?”即講述一位老農不知民國是什么,其自身還陷于清政府統治的思想觀念當中,之后提出問題:“上述材料說明哪些問題?”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得出結論,辛亥革命對農村和城市有著不同影響,如果想要民主共和觀念深入到每個國人心中還需持續推進。通過上述材料讓學生得知不同材料產生的結論也各有不同,相同歷史事件更有可能產生不同解釋,如果學生無法從辯證角度分析歷史事件,那么就無法深入理解歷史事件內涵。高中歷史教師在此過程中應指導學生合理探究,體現新課程標準提出的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目標,提供教學效率。與此同時教師還可為學生提供質疑性較高的問題,例如:“大家認為隋煬帝是暴君嗎?判斷暴君有哪些標準?”“隋煬帝的形象在后世如何建立?評價歷史人物需要哪些條件?”上述問題以逐層推進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歷史真相并形成良好的歷史辯證思維能力。
二、科學分析歷史知識,培養辯證思維
高中歷史學科中的思想文化對社會轉型、變革產生的影響、歷史思想文化產生背景、歷史事件等涵蓋哲學知識。教師在講解中國歷史和中國歷代文化發展知識時會衍生到宋明時代道學發展、春秋戰國百家爭鳴、封建統治末期產生的反封建思想等。歷史學科要求學生基于辯證思維分析歷史事件中政治、經濟、社會形態等多種因素理解和闡述事件發展歷程,在此過程中涉及到的政治哲學知識為文化發展是政治經濟的反應以及客觀存在決定意識形態等哲學知識點。經濟在政治學中屬于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基礎性因素,而文化則是經濟發展到相應程度下的產物,該哲學理論對應在歷史學科中即宋朝因經濟快速發展且穩定,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富足,所以宋朝可得到充分發展。
此外高中歷史還可借助哲學知識分析復雜的歷史背景并在此基礎上培養學生辯證思維。例如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多種體裁發展無法脫離當時社會環境影響,而西方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現代主義等各種流派也和當時政治經濟因素有著緊密聯系。借助哲學知識還可構建歷史發展脈絡,因為任何事物從辯證角度分析都有產生、興起、繁榮、衰亡等一系列過程,有利于學生從階段性角度評價歷史現象。
三、基于辯證展開練習,培養辯證思維
高中歷史不僅涵蓋從古至今整個文明發展史,更涵蓋一部分世界史,該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選取緊貼課程目標和學生學情的史料是每位教師要認真思考的問題之一,而史料也是培養學生辯證思維的主要途徑之一。歷史結論基于史料實證的基礎上,并非隨意猜測或主觀性臆斷,此時就體現“論從史出”的歷史學科思維,該思維符合唯物史觀提出的“實事求是”。
歷史還分為“正史”和“野史”,例如偽滿洲國歷史中有很多溥儀有關的野史傳說,歷史教師自然不能將這些信息傳輸給學生,需要將教學視角放置論偽滿洲國的罪證方面,教師要選取真實且可信度較強的史料并在此基礎上帶領學生正確解讀和分析史料并傳授學生搜集和閱讀史料方法,增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與此同時歷史教師在具體教學過程中還需融入如“全球史觀”、“文明史觀”、“唯物史觀”等史觀,借此培養學生從多角度分析歷史史實思維品質和能力,使歷史學科更具有思想性與科學性。除了合理選取歷史資料,教師還應加大對學生辯證思維考核和練習,在作業和期末考試中多設置源自教材,卻又高于教材的思辨性問題并適當加大分值,在此過程中鼓勵學生開動大腦思考,使思維過程和結果體現到書面上并在組織問題答案和遣詞造句中鍛煉辯證邏輯思維。例如在寒暑假中布置讓學生自主撰寫歷史小論文作業,目的在于維持學生大腦中對辯證思維的熱情。在此過程中要求學生堅持‘論從史出’原則,即一切結論有歷史資料和史實作為支撐,同時還要堅持“史料和言論相統一”態度,一方面能增強學生搜集史料和辨別歷史資料真偽以及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提高歷史論文質量。學生在這種發展性評價觀念下能有條理性的發表自身對歷史事件的觀點與看法,最重要能自覺地將在日常學習和生活應用辯證性思維,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辯證思維魅力。
總之,在高中歷史學科培養學生辯證思維能讓其基于理性角度分析史料,并在此基礎上合理分析歷史問題,使歷史教學更具有科學性。教師應結合學生學情和學科特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辯證思維,提升學生綜合能力。
參考文獻
[1]胡云霞.淺談高中歷史教學中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J].都市家教月刊(2):156-156.
[2]馬美玲.高中歷史教育與學生辯證思維能力的培養[J].考試周刊(57):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