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藍
摘 要:鄉村文化形成于鄉民在生產生活中對經驗的總結,并通過代代相傳的方式進行傳承,在鄉村治理中發揮著構建認同感、維護社會公正良等作用。隨著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態的更迭,迎來了萬物皆媒的傳播格局,鄉民的媒介接觸行為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鄉村文化的封閉性,著眼于媒介接觸視角重建鄉村文化,有利于更好地通過“以文化人、成風化俗”助推鄉村振興。本文從長老統治異化、消費文化興起的角度,解讀媒介接觸對鄉村文化的沖擊,然后針對問題并結合現狀探索當代鄉村文化的重建。
關鍵詞:媒介接觸;鄉村文化;重建
鄉村作為人們最早的社會空間和社會生活的共同體,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根柢,鄉土社會有著相對封閉而自足的文化體系,形成了與城市法理社會截然不同的禮俗社會,禮治作為社會公認的行為規范,經過世代教化,使社群成員形成主動服從于傳統的習慣,并不斷進行著自身的再復制,進而維系著整個鄉土社會的穩定。[1]移動互聯技術的發展和媒介形態的更迭,迎來了萬物皆媒的媒介生態和傳播格局,人、物體、環境等皆成了能傳遞信息的媒介和建構意義的符號,媒介的泛化使得依附于城市的主流文化滲透進鄉村,鄉村文化遭遇侵蝕和解構,走向邊緣化和異化,鄉土社會的發展和結構的穩定面臨危機。
一、解構:媒介接觸對鄉村文化的沖擊
在Web3.0時代,媒介邊界日益模糊,萬物皆媒來臨,接觸自己所屬社區以外的任何人、事物、環境都屬于村民的媒介接觸行為,在強大的依附城市文明的主流文化面前,鄉村文化作為一種亞文化走向邊緣化,逐漸失去吸引力,主要體現在長老統治異化以及消費文化興起。
(一)長老統治異化
鄉土社會的權力結構是教化性或家長制式的長老統治,它發生于社會繼替的過程,在這種穩定的生活狀態下,“前喻文化”深得人心,即晚輩從長輩處習得文化,被人們無條件地加以接受,進而成為一種習慣,成為一切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征,鄉村文化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年長的向年輕一代傳授基本生存技能、是非觀念、處事原則、生活方式以及對生活價值的理解等,并且人的行為有著傳統的禮管束著。隨著信息技術的更迭和普及,廣播、電視等大眾媒體和微博、微信等社會化媒體傳入鄉村,村民們有了更多接觸和了解外面世界的機會,傳播媒介對鄉下人而言作為一種新鮮事物,使用起來需要一定的技能,由于年輕一代比年老一代思維敏捷,且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強,所以文化發生了反轉,“后喻文化”開始占據主導地位,年輕一代傳遞知識文化給年老一代,長輩只有向晚輩學習,才能融入和適應當下的文化環境,在鄉村中,社會文化由前喻文化向后喻文化的轉變,是對傳統鄉村文化的一種顛覆,雖然在表面上無違長老統治,但事實上名實之間趨向分離了,長老統治本質上已被異化。
(二)消費文化興起
消費文化是人們在消費活動中所折射出的消費理念,傳統的消費是為了滿足人們的基本需要,而當下的消費追求的是符號消費,消費的不是商品本身而是它所象征的文化意義。人們在消費物品時,看重的是商品的符號價值,即商品的文化內涵,以表現自己的個性和品位。[2]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村民對消費層次有了更高的要求,城市化帶來農民向城市流動,人們有了更多接觸城市文明的機會,傳播媒介及其應用的普及,使人們對媒體的使用成為一種常態,多元化的媒介接觸行為打破了鄉村自給自足的文化體系,村民原先堅守的價值觀念出現變動,尤其是消費觀的改變。媒介借助電視劇、娛樂節目等具體的傳播產品構建時尚、審美認知以及傳遞符號消費觀,以“軟”傳播的方式去引導消費,使村民在觀看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地接受傳播產品中的消費文化,從而改變自身原先的消費方式和消費偏好。此外,媒體平臺上推出的令人眼花繚亂的廣告也影響著村民的主體需要和文化追求,在強烈的消費趨同心理下,村民開始和城市人一樣追隨著同樣的時尚潮流,享受同樣的品牌消費所帶來的滿足感,尋求著一種同樣的身份或地位的認同。
二、重塑:當代鄉村文化建設的探索
鄉村文化是鄉民賴以生存的精神依托和意義所在,具體指在鄉村社會中,以農民為主體,以鄉村社會的知識結構、價值觀念、鄉風民俗、社會心理、行為方式為主要內容,以農民的群眾性文化娛樂活動為主要形式的文化類型。[3]鄉村振興,鄉風文明是保障,打造鄉村文化生態有利于鄉村和諧有序發展。
(一)合理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農村人口的過度流失帶來鄉村文化的荒漠化,而快節奏的城市生活促使人們偶爾轉向鄉村尋求片刻的寧靜。在這樣的背景下,合理發展鄉村特色文化產業是一個惠及鄉民和游客的選擇,于鄉民而言可以重返鄉土、實現家門口就業,于游客而言可以獲得更好的游玩體驗,前者解決以人為中心的鄉村社會穩定發展問題,后者促使鄉民更好地保護和開發鄉村文化,從而實現鄉村旅游資源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的統一,為鄉村振興注入活力。發展鄉村文化產業首先要完善鄉村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以優化農村人居環境,然后依托本地優勢資源,根據鄉村的民俗文化、飲食文化以及鄉村建筑文化等資源特點,講好文化故事以加深游客旅游記憶,鄉民在向游客展示和介紹本地特色文化的同時實現了對鄉村文化的重構和弘揚,而游客在游玩過程中對風景、民俗的選擇性凝視,助推了鄉民對文旅資源的進一步挖掘以重新認識鄉村價值,形成特色資源挖掘與村莊發展的良性互促機制。如江西鉛山縣整合秀美鄉村、茶文化、民俗文化等資源,深入推進茶旅融合。
(二)借助傳播媒介發展鄉村文化
基于網絡與通訊技術的飛速發展,電視、電腦、手機等得以普及,隨之而來的是大眾媒體介入鄉村文化的傳播,并成為傳播鄉村文化的重要載體,建設鄉村文化需要借助媒體的信息整合力量,重構村民文化認同以產生文化自覺行為,搭建鄉村與城市之間的信息互動的橋梁,以實現鄉村文化的對外傳播。如少數民族地區恩施州楓香坡的村民,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沉淀和積累,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性的鄉村文化,而報紙、電視作為當地的主流媒體,對于該地共同的特色文化資源進行挖掘報道和正面宣傳,有利于構建當地鄉民的文化認同感,人們通過大眾媒體在有意識構建地方性文化的過程中,會不斷擴大地區受眾之間、受眾與媒體之間的共通意義空間,并加深地區受眾之間,受眾與媒體之間的相互了解。與此同時,文化認同帶來了文化自覺行為,鄉民開始通過微博、微信等各種社交媒體平臺,以文字、圖片、視頻、音頻等多種形式,主動地分享本地區的風俗、飲食、服飾等特色文化內容,勾起城市人旅游、消費的好奇心,外來游客通過社交平臺獲取各地的文化、生態、藝術等資訊,根據自身需求做出選擇。借助傳播媒介發展鄉村文化,既實現了對內傳播,即構建鄉民文化認同感,又實現了對外傳播,即讓鄉村之外的更多人了解鄉村文化,擴大了鄉村文化傳播的范圍。
三、結語
中華文明植根于農耕文明,城市文明的源泉和動力是鄉村文明,鄉村振興的關鍵是鄉村文化的重構,因為鄉村文化的重建會避免鄉村矛盾和沖突的出現,文化將一個個鄉民個體連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充滿正能量的濃郁文化氛圍會孕育向善向善的思想及行為,對解決當前社會主要矛盾以及扶貧工作都大有裨益。站在當前城市化、社會變遷以及萬物皆媒的發展背景下,要想充分發揮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的作用,需要結合時代要求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對鄉村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去除封建和落后的標簽,使其更好的融入當下社會的發展,除了對其傳統功能的延續之外,還應賦予其娛樂、營銷、社交等新的價值功能,實現鄉土文化的重生和從傳統向現代的轉型,而從通過鄉村文化的欣欣向榮促進鄉村建設的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邊芳.新鄉土社會中禮治和法治的沖突與整合[D].江蘇大學,2010,11(01).
[2]張筱薏,李勤.消費·消費文化·消費主義[J].學術論壇,2006(9).
[3]趙旭東,孫笑非.中國鄉村文化的再生產——基于一種文化轉型觀念的再思考[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17,17(01):119-127.
(作者單位:湖北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