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偲又
摘 要:隨著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政策的出臺,我國體育產業發展面臨的宏觀環境更加復雜,要實現體育產業的健康長遠發展,就必須積極借鑒經濟供給側改革的基本思路,全面分析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事業發展面臨的困境和阻礙,落實好體育產業結構優化、創新等多方面的工作。本文筆者就針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思路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體育產業;發展思路
在幾十年的發展歷程中,我國體育產業累積了諸多結構性矛盾和問題,其中最為突出的問題就是產品供給過剩,要解決這些問題,就必須對我國體育產業結構與管理模式等加以改進和創新,緊跟當前時代發展潮流,將供給側改革作為突破點,實現體育產業與經濟社會發展之間的協調,從而最大限度滿足人們不斷增長的消費需求。
一、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概述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際上就是政府公共政策中供給方式的調整,即實現對生產、輸出及調整等的產業結構優化配置,主要目的是實現產業結構和市場化發展之間的協調性,從而充分發揮出市場資源的作用,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簡單來說,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就是按照當前市場發展態勢而編制的長遠發展規劃,其主要立足點是市場資源中心,這是一種全新的戰略決策。在第19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次強調:必須進一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構建現代化的經濟體制,把實體經濟放在首要發展位置,把提升供給側體系的綜合質量最為前進方向,不斷壯大我國的經濟質量優勢。所以,我國供給側改革必須把供給質量的優化作為主要著力點,這樣才能實現產業結構良好運行的目標。
二、我國體育產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人才匱乏
一直以來,我國體育人才培養體制都比較落后,在這種傳統體制的指導下,體育人才培養十分封閉,其他相關領域的人才幾乎無法進入體育產業發展領域。近些年,雖然我國各大體育院校都相繼開設了體育管理專業,并擴大了專業招生規模,以更好地適應當前市場對體育人才的需求,但是從整體上,我國體育產業的從業人員仍然存在綜合素質偏低的問題,高素質的綜合型專業人才更是寥寥無幾,正是由于人才的顯著匱乏,導致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面臨極大的瓶頸,站在體育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當前最為缺乏的是制定體育市場規劃、管理體育產業的人才以及發揮相關監督職能的行政干部,此外,市場營銷與體育產品研發方面的人才數量也遠遠不足。
(二)體育產業結構存在問題
按照當前的產業結構來進行劃分,體育產業可劃歸為第三產業,其對市場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正逐步提升,相關專家通過調查研究發現,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基礎主要是體育用品制造業,而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完全突破貼牌生產的產業鏈困境,再加上地方各級政府的職能未充分發揮出來,導致我國體育行業經常出現低水平生產、重復建設等問題。站在體育用品出口企業的角度來看,其貼牌生產所占比例相當大,而且研發技術也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就造成產品的差異性不夠突出,市場上同質產品的競爭十分激烈。
(三)有關體育產業的宏觀政策未完全落實到位
與國外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育產業的起步比較晚,特別是在初期發展階段并沒有得到政府的有效支持,這就給后期產業鏈結構的發展造成了一定的不良影響。盡管隨著全民健身口號的出現,我國體育產業的政策傾斜力度明顯加大,但體育產業市場拓展空間仍然非常有限,單一的盈利點也根本不能滿足企業長久運營的需求。從當前的現狀來看,我國政府出臺的有關體育產業發展的政策已經基本處于比較完善的狀態,但是在一些細節內容上還有所欠缺,這就致使一些重點扶持政策難以有效落到實處。
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思路
(一)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優秀人才,增強體育產業的人才競爭力
任何產業的發展都離不開人才這一重要支撐和基礎,體育產業的發展也不例外,伴隨科學技術的進步與宏觀政策環境的變化,對體育產業服務于國家創新發展的要求也顯著提升,因此,相關院校必須在人才培養上摒棄以往的傳統觀念,應結合時代發展的基本特征,在人才培養上體現出前瞻性和長遠性,筆者建議,體育院校應嘗試突破常規,和一些民間組織或社會力量相結合進行合作辦學,加大對專業性高端人才的培養力度,與此同時,還應當加強和國外一些專業院校的合作,打造一支知識流與技術流相統一的復合型人才隊伍。
(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升級
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我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必須明確找準自身的定位,作為基礎產業的體育服務業有效融合了智力、資金、勞動力等多方面的資源,體育企業必須逐漸摒棄自身的落后觀念,將技術和理念的創新作為突破口,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高有效供給,匯集高效資源,控制運營成本,并制定合理的產品價格。此外,還應當積極利用社會與政府的力量,實現體育產業和其他相關產業的融合,尋找新的產業增長點。
(三)轉變政策導向的支持層面
政府出臺的相關政策應當充分發揮出其引導力量,而不僅僅是單一的資金或者政策支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政府的簡政放權來增強體育產業的活力,由市場作為企業發展的主要引導力量,這樣才能使企業產生更加強烈的危機感,從而在競爭的浪潮中不斷勇往直前。因此,政府不能成為絕對意義上的扶持者,而應當扮演好監護者的角色,通過領導、監督和檢查,逐步將相關配套政策落實到位,這樣才能真正促進我國體育產業的高質量、持續化發展。
總之,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背景下,我國體育產業必須積極引進先進技術與人才,提升產業的人才競爭力,并調整和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此外,政府也必須意識到自身的角色,加快轉變政策導向的支持層面,這樣才能實現我國體育產業的長遠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黃淼.新時期下產業轉型中體育產業發展思路探討[J].中國商貿,2013,(5):157-158.
[2]董立紅.淺論當前我國宏觀經濟形勢下體育產業的發展思路[J].商場現代化,2008,(32):239-240.
[3]李格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中國體育產業發展[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16,50(4):46-50.
(作者單位:樂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