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經過千百年的沉淀,中國傳統文化凝聚了民族認同和深厚的文化內涵。而服裝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在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在如何保持時尚個性,設計即不失傳統,也滿足現代生活品味同時體現中國的魅力,展現中華民族的風采,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的一些傳統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并通過一系列的傳統元素與服裝設計為例,系統的分析了中國傳統元素與服裝設計的應用,簡要分析了中國一些傳統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創新。
關鍵詞:傳統服裝;圖式;服裝設計
中國傳統文化元素有很多,比如說,中國的書法、餃子、中秋月餅等等都可以被稱為傳統元素。這些元素被廣泛地應用于服裝設計中,一眼就可以看出很濃的中國味。中國傳統服飾是中國人自己的服飾,作為中國國粹和中國服飾的代表而受到歡迎,其中在漢服中,漢服有商周服飾,秦朝服飾,漢代服飾,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服飾,宋代服飾,明代服飾等,它們各有特色,充分揭示了不同朝代,不同環境,人們對生活和美的渴望。
服飾是人類生活和人類文明的兩個重要部分,它滿足了人們最基本的物質生活,代表了一定的文化時期,時尚的設計風格,面料得選擇,色彩的組合等等。所有的服飾在一定期間的表現和社會條件水平,反映了思想文化,人民的宗教信仰和審美意識等。以中國傳統文化服飾為例子,其文化內涵已演變成為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時代的變遷而進步,并且具有鮮明的階段和一定的美學特征。中國傳統的服飾有著濃郁的生活色彩。它使用符號作為主要標志,并給出了具體的道德意義。
我們國家各民族服飾都有自身的特點,首先,白族女孩穿戴的頭飾具有“花與雪”的意思。藏族,傳統的藏族服飾與生產條件和青藏高原的自然環境和藏族人居住的氣候密不可分,它代表了整個民族的智慧,并充分展現出審美能力和民族的審美情趣等。苗族的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苗族文化非常豐富,特別是苗族服飾的手工絕活。滿族服飾是指男子穿的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女子穿的長及腳面的旗裝,或外罩坎肩等。這是平民階級的服飾特征,而一提起滿族我們大家首先想到的是清朝,作為統治階級,清代皇帝的服裝基本上分為禮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幾大類。[2]。我們生活在一個瞬息萬變的時代。服飾就是民族文化的象征。我們必須保護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在新時代展現自己的風格和精神風貌。
服飾文化的時代性和民族性能夠促進服飾向前發展,共同支持和促進了中國服飾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兩者都是不可替代的,不能有偏見。要處理好時代性與民族性的問題,應該在文化的基礎上繼承,交流,沖突和融合方面進行協調,使中國的服飾文化在全球文化融合的條件下可以多元化和國有化。不論哪個民族他們的服飾都具有民族性和現代性的這兩個特點。這些特征能夠反映每個民族的勞動果實,風俗習慣,審美意識,色彩和情感,還能夠反映不同文化態度。
傳統元素的創新也是傳統文化的一種創新。而且,從一個民族的觀念來看,有必要通過創新和超越來表達傳統文化。傳統,地域,民族和藝術不容忽視。很容易發現,現代人的藝術美學幾乎對應著同樣的關懷,追求和西方時尚的意境,同時而不失東方奧秘的品味。中國近代史的落后使得國際社會多年來一直很謙虛,如今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樣也受到西方文化的侵略。我們正處于這個時代,必須采取果斷的反擊。因此,強調傳統文化是我們必須做的事情。
服裝設計師不能只滿足于固定的東西,如果這樣就只是具有單向思維,我們不應只將前人的東西拿來使用而不加一點自己的東西。在現在的中國味的設計中,并不是只要有傳統的圖案或是花紋面料就是中國的風格,這只是很狹隘的理解?,F代的設計師是不能只局限在固有元素的基礎上的,中國味的設計不是加入中國特有的具象元素就可以的,而是應該加入中國傳統的思想、內涵和文化底蘊。在現代服裝設計中,我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完美地結合了現代時尚潮流,使用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來詮釋民族服裝的設計,以及使用,繼承,發展,推廣和傳播傳統的精華元素。這些新的形式和新的變化會有另一種吸引人的魅力,要做到這一點,我們必須全方位了解以及認識中國的傳統元素。布料,顏色,圖案和工藝技術是服裝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我們必須仔細了解了傳統的面料,顏色,圖案和工藝,開發創新。當代中國設計師的一個重要任務,也是一個必要的課程設計開發非中國服飾。
中國傳統文化是服裝設計靈感不可或缺的來源。在時裝設計不僅傳統元素的集成有助于當地文化發展,也體現其在民族文化交流方面的推動作用。因此,我們要弘揚民族先進文化,促進中華傳統文化的發展。在服飾設計中,我們用現代語言表達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結合中國傳統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精神元素。國家的文化精神和世界的語言融合成現代服裝設計的主流。由此,中國文化在世界上流行起來,讓更多的人了解中國文化,使中國的設計理念在世界上越來越深入。
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國的傳統元素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以苗族、藏族、土家族和白族為例,進行了詳細的分析,充分展現了各個民族文化的發展。并將色彩,圖案和工藝三部分與服裝設計進行了結合,對傳統圖式元素當代的應用談了自己感受。
作者簡介:
劉百超,男,漢族,籍貫,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18級在讀研究生 ?美術專業
(作者單位:沈陽師范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