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美術史不僅僅是美術專業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提高國民審美的重要途徑,營造全面化的國民藝術氛圍,促進文化藝術向社會生產力的轉變。本文謹就美術史的普及對國民審美的作用進行探討,首先闡述普及美術史的重要性與必要性,進而探討普及美術史的有效方法,希望能夠對國民審美能力的提升提供參考價值。
關鍵詞:美術史;國民審美;美育教育
前言:我國現代美術學科的最初建立,就是作為培養美術專業人才的基礎課程,美術史在文化藝術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顯。但一直以來,我國在普及美術史層面上存在一定不足,美術教育更多地集中在技術培養與理性教育,對于審美文化有所疏離,美術史研究的內涵及邊界模糊,導致美術史普及過程中的內容缺失及目標偏差。
一、推動美術史普及的必要性
早在1917年,蔡元培就在北京神州學會上提出,要“以美育代宗教”,大大提高了美育的理論高度。而隨著經濟社會的高度發展,人們愈發重視美學的價值,更多的博物館、美術館、藝術館層出不窮,許多個人也開始舉辦私人博物館、私人藝術館、畫廊等,比如陳麗華投資興建的紫檀雕刻藝術博物館等,徐錦江在蚌埠古民居博覽園建立的徐錦江藝術中心等。盡管目前私人博物館數量不斷增加,但受眾的欣賞水平與審美能力有所不足,多數受眾只能夠說出一些世界范圍內的知名藝術家,比如齊白石、徐悲鴻、梵高、畢加索及達芬奇等,但大多數受眾對于這些藝術家的了解僅僅來源于歷史及美術課本,對于其他藝術家作品的了解程度則有所不足。隨著人們對于美育重要性的認知日益加深,社會上也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課外美術培訓中心、藝術輔導班等,而這種美育模式僅僅是從技術層面上對學生進行培養,這就導致美育教育的全面性有所不足,未能有效提高人們的審美判斷能力及文化理解能力。
二、推動美術史普及的重要性
美術史在美學教育中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推動國民審美能力的提升,可以全面提高國民的核心美術素養,因而無論教育領域還是文化領域,都應當大力推動美術史的廣泛普及。美術素養的培養,應當以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為主要培養方向,要想大力推動美術史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圖像識讀、審美判斷及文化理解等方面的培養才是其中最能夠體現國民美術素養的關鍵。國民審美素養的全面提高,不僅可以全面提升國民素質及審美判斷能力,還可以將其轉變為社會生產力與創造力,推動社會的全面進步。比如,英國在維多利亞時代逐漸成為歐洲藝術核心,英國國民審美能力的全面提升,直接推哦東了設計革命的到來,藝術開始轉變為生產力與創造力,并且對英國社會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美術史的普及策略
(一)明確美術史的普及方向
美術史的普及,應當從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全部方面入手奠定良好基礎,因而地方文化及旅游部門,應當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藝術資源,推出文化藝術產品,并將地方文化藝術產業與美術史相互結合,以美術史為其核心內容,以文化藝術產品為載體,全面推動美術史及國民藝術的普及與發展。
所謂美術史,一般的看法是,美術史就是過往藝術生活的歷史整合。但實際上,美術史同時也是審美意識的形象化展現,這就對我們推動美術史的全民普及提供了突破口,美術史的普及不應該僅僅幫助人們了解美術以及美術知識,還應當通過藝術形象,使人更好地感受并分辨藝術形象、藝術情感及其表達方式。美術史的普及,涵蓋了審美體驗,通過審美體驗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實現其人生觀與價值觀。在實際推廣美術史的過程中,應當注重對于美術作品、藝術大師及美術發展脈絡作為其中重點,并從中挖掘傳統文化的價值理念,與我國文化傳統相契合的方法論,突破目前的以西方方法論為主體的美術史普及辦法,打破傳統美育困局。
(二)確定美術史取向的焦點
美術史的藝術人文內涵十分豐富,推廣美術史在全國范圍的普及,幫助更多人形成健康的美術史觀,注重對于人們獨立思考能力及批判精神的培養。美是人們對于客觀規律的感性把握,美術史能夠展示人類歷史的意象世界,因而在推動美術史的全面普及的過程中,也應當從審美感受及客觀規律的感性層面入手,促進國民美學史觀、審美能力及創造水平的提升。
近現代以來,文藝取向的爭論焦點主要放在中西方法論上,目前從整體層面上來看,文學藝術的發展偏向西方化,西方現代藝術在我國的發展占據較大優勢,而我國的藝術家們在探索中西方現代藝術發展時,更多地停留在語言層面及表現形式兩方面,也并未從根源上體現西方的藝術價值。同時,其對于中國藝術文化的探索,也尚未充分深入到中國藝術價值的根本所在,為此還應當探索更加有效、更加科學的美術史普及策略。
(三)豐富美術史的普及渠道
我國應當大力挖掘內涵豐富的藝術文化資源,并通過博物館、美術館等多種形式加以展示,對我國當前的美術史研究及美術教育加以補充。在進行美術史推廣與普及時,對于中外文化藝術資源的發掘與利用,豐富美術樣式,從材質、工藝、文化等多個方面入手加以推廣,而不應當僅僅地局限在圖像層面、符號層面與形式層面等。各地在推動美術史普及時,可充分利用博物館、藝術館等資源,從不同切入點定期舉辦不同主題、不同形式及不同規模的公開展覽。例如,以往在康定斯基、蒙德里安等藝術家及其作品進行展覽的過程中,主要展示畫家及作品的藝術風格,但很少對其深層的審美意識、繪畫工藝及工業化背景等內容的深層挖掘與探討,這些都是在推動美術史普及與國民審美能力提升過程中所應當著重彌補與完善的重要方面。地方政府應當主動承擔推動地方文化藝術發展的重要使命,為美術史的普及提供推動與引導。
結語
現代美術史的普及,應當擺脫西方方法論,應當以全面提高國民審美為主要目標,強化美育教育,同時也大力推廣美術史覆蓋范圍,使人們更好地感知并了解生活的真實面貌,發揮文化藝術的內在價值。
參考文獻
[1]曹金玲,黃錦標,鄭偉賢.回歸審美文化——方法論困局中美術史教育之路[J].湖南包裝,2018,33(02):126-128.
[2]孫揚,蔣作明.觀看之道——美術史的普及對國民審美的作用[J].美術教育研究,2017(01):59.
作者簡介:
杜慶秀(1988.12-);性別:女,籍貫:山東省日照市莒縣,學歷:本科,畢業于江蘇師范大學;現有職稱:初級助理工藝美術師,研究方向:工藝美術
(作者單位:莒縣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