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鏡雅
摘 要:全球化經濟時代已然到來,可以發現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經濟有著高速的增長,并且在這一時期內我們可以看到配套政策較多,往往有著高投入的特點,在耗能上也相對較多,國內生產的商品在出口率方面也較高,這些相關政策都對市場需求產生了刺激性影響。在經濟增長速度不斷加快的同時,國民成功收入已經達到了中等水平,但是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長的整體質量并沒有實質性上的提升,國民經濟依然存在著結構性問題。因此,本篇論文首先介紹了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前景,其次分析了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最后提出了在經濟新常態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相關對策,對我國今后的經濟高質量發展有著建設性意義。
關鍵詞:經濟增長新常態;供給側結構;改革;結構性;新常態
在當下的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增速已經更換了另一個檔次,在這個過程中需要進行很大程度上的結構性調整,進一步調整政策方向。在整個調整過程中,可以積極改變整體的經濟結構,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市場中的生產關系,進一步發展中國的生產力,突破當下中國所面臨的經濟發展瓶頸,提高經濟整體發展的質量。
一、新常態下經濟發展的前景分析
在進行經濟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需要對新常態下的經濟發展前景進行分析。在相關的文獻閱讀中,可以發現有很多觀察視角可以對其進行描述。有的學者從經濟自身的發展邏輯進行了分析,并且在經濟發展前景的分析過程中,對新常態下的經濟增長速度進行了說明,指出當下中國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出現了經濟增速下降的情況,但是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并不代表著經濟增長不存在發展的潛力,在具體的研究過程中,可以發現中國在投資方面仍然有著很大的發展空間,在商品消費方面以及外貿發展上仍有著極大的發展潛力,在后續的研究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發現當下中經濟增速下降的原因所在,即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進一步下。在這種情況下,說明僅僅依靠單方面的政策激勵并不能激發市場的活力,應該對原來只在市場需求方面的政策進行補充,進一步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釋放改革過程中出現的紅利[1]。除此之外,在當下中國新的經濟發展常態下,要在進行產業轉型升級的過程中,進一步保證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的質量。在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要改變經濟增長的驅動方式,在傳統的經濟建設中往往以投資進行驅動,在當下的中國社會中應該更多以技術創新來驅動經濟增長,以及通過擴大內需來驅動經濟發展。
二、在經濟新常態下供給側結構改革要面對的問題
(一)資源的配置范圍不明確
在當下的經濟增長過程中,可以看到供給側改革面臨著資源的配置范圍不明確的問題。中國的經濟體制為混合所有制,市場與政府在資源配置中都有著較為重要的位置。兩者在具體的工作過程中,市場表現了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靈活性,可以有效的根據市場需求進行資源配置,政府在資源配置的過程中起著總體控制的作用,具有很強的可靠性,兩者在理想的構想中是相互協調的。但是在實際的供給側結構改革過程中,可以發現兩者的配置范圍較不明確,兩種資源配置的手段在管理邊界方面出現了混淆。比如在整個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公益項目往往難以用市場手段實現,應該利用政府手段進一步完善資源的合理配置,這些領域在社會發展過程中有很大的作用,比如環境治理以及民生保障等。
(二)市場中過剩產能較多
在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面臨的另一個問題是市場中過剩產能較多。在研究過程中,發現在新一輪的結構性改革中已經將發展方針放到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并充分發揮市場的引導作用,在這個過程中可以最大程度上發揮政府的推動作用,可以看出整個改革過程中企業為改革主體,結合相關的市場機制以及經濟方面的法律法規,進一步優化企業的生產結構,可以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發現市場中過剩產能較多,并且嚴重影響著新增產能的發展,在化解達不到相關標準的過剩產能時,往往會花費大量的經濟資源。在這種情況下要在最大程度上鼓勵過剩產能企業的進行改革,并且在經歷重組之后,推動整個行業的轉型以及升級[2]。
三、在經濟新常態下進行供給側結構改革的對策
(一)優化資源配置結構
在經濟增長新常態下,可以在進行供給側改革的過程中進一步優化資源的配置結構。在市場方面,可以進一步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工作,在這個工作過程中,可以將規劃第三產業作為重點所在,可以進一步提高它在其中的占比,在第三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可以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金融產業,將資源向這一方面傾斜,另外也要推動工業設計以及信息技術軟件的發展,保證在優化產業結構的同時,將資源進行最有效的合理配置,傳統的經濟增長中對于產業分布過于粗放,不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在政府方面,可以對第一產業進行有效的資源配置,并且在這個過程中推動國內的就業進一步發展,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推動經濟的增長,在資源配置結構分配的過程中,可以對農村的勞動力進行二次的職業培訓,保證其有著較強的專業技能,推進整個中國城鎮化的建設進程,提高整體工作人員的技能水平[3]。
(二)推進企業產能升級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過程中,要積極推進企業產能的升級工作。在一些傳統產業中,其產能過度剩余,因此必須對傳統產業進行相應的產能升級工作。傳統產業在整個中國的經濟體系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在生產要素的成本上較低,在技術要求上也普遍較低,在進一步研究過程中發現其缺乏一定的創新機制,導致其在后續的發展過程中,產業結構中需要很大程度的改造。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需要在進行產能升級的過程中,進一步分析產業所在的市場情況,并且積極以多樣化的產品來滿足消費者的需求,在產品不斷優質化的過程,企業的市場生產技術也會得到更加順利的發展[4]。除此之外,國家要在改革過程中進一步鼓勵企業進行技術方面的改造,并且在最大程度上加大生產技術的創新資源投入,進一步優化企業產品的生產工藝,促進產業之間進行融合發展,創建企業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平臺,保證新興產業可以在較短時間內進行產能升級,轉變相應的企業盈利模式,推進企業的綠色化發展。
綜上所述,在經濟增長進入新常態的情況下,要以提高經濟增長為目標,積極應對供給側改革過程中發生的問題,比如資源配置過程中范圍不明確以及市場中過剩產能較多的問題。在后續的改革過程中,可以進一步優化市場配置以及推動企業的產能升級,保證經濟增長的高質量進行。
參考文獻
[1]任紅梅.馬克思供給需求理論視角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D].西北大學,2018.
[2]姚玉瓊.經濟新常態下安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D].安徽財經大學,2017.
[3]李躍進.淺談馬克思經濟周期理論與中國經濟新常態[J].現代經濟信息,2017(3).
[4]彭金菊.馬克思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關系的原理及其在經濟新常態下的現實意義[J].經濟學家,2018(5).
(作者單位:華北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