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職業教育國際化水平總體還較低,東西部發展不平衡,國際化高技能人才培養方面仍是薄弱環節,國際合作交流規模相對于職業教育規模極不相稱,合作交流水平有待提高。本文以創新驅動發展理論,尋求促進高職教育國際化工作深入開展的思路和方法。
關鍵詞:創新驅動;國際化;加快發展
2016年4月,國辦印發的《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辦學的綱領性文件,提出要大力提升教育對外開放水平,率先辦出中國特教育[1]。近年來,國際化已成為高校辦學的第五大職能,尤其是職業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現代職業教育發展的重要方面,這是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我們的高校只有站在世界的坐標之上參與競爭,我們培養的人才才能具備參與國際競爭的實力。
2016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中提出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以全面提升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有力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實際上,我們各行各業都在強調創新發展,創新方式、方法、理念,從而改變原有的模式、體制,使我們的工作更高效、更有活力。創新之于高等教育同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高職教育國際化工作為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加快實現教育對外開放,為高技能人才的培養提供強大動力。
一、高等教育國際化對人才培養的新要求
國際化發展的趨勢,意味著更加的開放,環境更加復雜,高校的辦學方針、理念、模式、培養目標和培養過程延伸到國境外,與國外高校、機構進行合作、互動。要素、資源流動范圍擴大到全球,進而具有享用全球教育資源的機會。相應的教學、研究和服務的過程和設計理念有了很大的改變。
以人才培養目標為例,國際化的方針指導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的技術技能人才是高職院校的辦學宗旨,那么在新時代,制定新標準,依靠新路徑完成培養目標。這是一個系統工程,要求高校從頂層設計到計劃的制定和實施,深度探討國際化人才培養的新機遇、新途徑,探討基于國際化背景下,人才培養的理念及核心素養,進行一系列研究、分析、總結、決策,最后審慎設計,努力實現教學中的落地實施。
二、高職教育國際化的現狀和主要問題
1、高職教育國際化工作歷史不長,起步較晚,自1983年鄧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是一個信號和標志,我國高等教育開始了向著國際化的方向邁進,職業教育國際化工作慢于普通高校的發展。2000年以前,整個高等教育國際化工作發展緩慢,2000年以后,隨著我國經濟發展與世界經濟依存度的提高,與之相匹配的教育國際化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時期。但是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尤其是高職教育如何找到國際化發展的有效途徑是一項長期的任務。
2、國際化工作意識有,但是政策、措施落實不到位。
我國高職院校,經過幾年的發展具備了國際化的理念和意識,也出臺了一系列的政策、計劃,只是計劃和措施落實到到位。強調“引進來”、“走出去”,但是僅限于引進幾本教材,部分課程,大量的師生互換、海外實習,以及使用一些國外的教學軟件,實際上于專業建設水平的提升幫助不大。
3、師生國際交換交流頻繁,但深度和廣度不夠。
學校大力發展教師交流和學生互換,每年高校教師赴外交流學習數字驚人,但研究深度不夠,大部分僅限于提高外語水平。高校教師赴國外研究專業,提高學術水平是我們赴外教師的主要目標,但是學術成果不明顯。從國外引進的外籍專家和教師50%以上是語言類教師,真正懂專業、會教育,能幫助提高本校專業教學水平的很少。
4、國外優質資源引進力度不夠。
課程、教材、教學方法和模式等優質資源引進是高校國際合作的重要工作,但是在這方面各高校普遍存在困難,這其中有語言阻礙的原因,有資金投入的原因,有師資不足的限制等。
5、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有待加強。
中外合作辦學對提高我國高校國際化辦學水平有很大的作用,但目前我國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管理不規范,對于三個“三分之一”要求不能很好的保證和實施,很多項目已停辦。
6、與國外高校之間的學術合作有待加強。
高職教育在學術方面的合作是很重要的方面,是師資隊伍提高的重要途徑。目前學術交流的大多在師資交換、交流、參加學術會議方面,共同進行科研課題的研究,組織國際比賽、合作調查等方面不普遍、不深入。
三、創新驅動發展,統籌設計、突出重點,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3]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在高職教育領域,創新驅動發展仍然是國際化工作最有效的途徑。讓創新成為推動國際化辦學工作的主要動力,讓創新成為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的主要貢獻力量。
創新驅動發展需要新的更加全面通盤思維,以更好地構建和發展出一套符合中國國情,同時適用于現代高等教育發展規律的模式。目前國家出臺的“特高計劃”正在緊鑼密鼓的實施著,各高校之間有合作與也有競爭,誰能在創新上下先手棋,誰能辦出特色。
1、創新思維和理念,構建合理的國際合作新格局
國際化為我們提供了開放的條件,有了開放包容的條件,才能促進教育教學改革,融入新思維、新理念、新方法,抓內涵建設,努力提高人才培養水平。同時,要緊跟國家對外開放戰略部署和“一帶一路”政策構想,仔細研究,審慎設計,建立符合我國國情,可操作性強的國際合作新布局。突出重點區域和國家、關鍵通道、關鍵節點、重點項目,確定合作交流對象、內容及方式,增強合作交流的針對性;統籌多方資源,多方協作,以內陸沿邊以及沿海為重點,以建設高水平國際化職業院校為引領,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合作交流基地,提高合作交流效益。[5]
2、創新機制和管理模式,構建充滿活力的國際化工作體制。
有效的,充滿活力體制和模式是推進國際化工作的關鍵。在制度方面,要建立學術本位的管理體制,打通與世界高校相銜接制度機制;創新高校管理體制,構建政府、學校和社會之間的新型關系。在人力資源方面,要建立與世界高校接軌的師資管理制度,建立集聚人才的體制機制,加快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人才制度;在學科、專業和專業群發展方面要創新機制,著力建立一流學科、推進重點學校發展,保障基礎學科進步。在科研工作方面,著重搭建科研合作平臺,推動協同創新。
3,整合資源,強化協作。
教育國際化工作面臨機遇和挑戰,我們應緊緊抓住可利用的資源,把間接的條件,通過資源整合,變成直接的可利用資源,打造高水平國際化職業院校。緊跟中央的、貼近地方、聯合企業辦教育,充分利用“一帶一路”教育行動范圍內資源、平臺和機制,重點打造一批高水平國際化職業院校。探索職業院校與企業共同“走出去”的方式,與企業捆綁在一起,與當地國家同類院校合作,直接滿足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培養當地人才。由政府牽線,建立職業教育國際化協作機制,商務、外交、教育、地方、行業、企業以及職業院校共同參與協作機制。建立職業教育國際化信息服務中心,建設職業教育國際化信息文獻資源平臺。[6]
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職業教育國際化,是現代職業教育的要求。創新是發展的動力,創新促改革,改革轉變方式,新模式為發展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積極“引進來”,進一步廣泛借鑒國外先進理念和有益經驗,進一步擴大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主動“走出去”,與世界各國職業教育進行對話、對接,與世界分享中國經驗和發展成果,全面提升國際化水平,為職業教育內涵發展、提升質量做出新貢獻。
參考文獻
[1]2015年 《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綱要》國務院
[2]2016年《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中辦國辦
[3]高等教育國際化:現狀、問題及對策 ?柯婧秋 2017年
[4]《當前我國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現狀及對策》左芳
[5][6]《加快推進中國職業教育國際化》中國教育報 2016.6.28
作者簡介:
劉建新 女,1974.6.23,滿族,河北秦皇島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外事管理和留學生教學研究。
(作者單位:河北對外經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