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產生的背景及目標定位
(一)背景
校園生物資源是科學生物板塊課程實施的重要載體
1、本學期科學組提出“科學好好玩,好好玩科學”的學科理念,緊抓學生“實踐”“探索”“發現”的科學核心素養,找準養成科學核心素養的“切入點”——利用校園資源,分年段實施的科學教育教學活動為全校學生搭建“科技創新能力養成”的大舞臺。
2、我們對現有的科學教材進行了分析、研究,科學3-6年級上冊生物板塊內容分別涵蓋了植物的觀察、植物的生長變化、生物與環境的關系、生物的多樣性這四部分,學生能力層次上依次提升的四個內容。植物的觀察、生長變化、以及更加抽象的生態系統及生物多樣性的學習,都需要學生親自參與體驗,可對于城市里的學生有所缺失,所以科學學科教材內容需要針對性延伸。
3,然而校園豐富的生物資源恰巧給這部分課程的實施提供了實踐體驗的場地,也吻合了川大附小生活教育的理念,更是增加學生興趣探究的契機。因此科學生物資源板塊如何很好的與校園資源充分結合,如何讓學生不僅僅停留在課本教學,增加學生實踐體驗及理解,是非常重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通過上面第2、3點的實施就能更好地落實第1點的達成,從而達成我們培養具有科學核心素養的學生的目的,進而形成“生物板塊”的校本教材;基于這樣的背景我們將研究目標定位在以下幾方面
(二)目標定位:
1、以學校的百合農場、百合溪谷、校園植物種類等成為載體,豐富的植物資源成為學生科學觀察、科學調查與研究的實踐基地。
2、通過這種交融互學學生能習發現缺失的生物種類,并能提出合理建議進行補充
3、通過這種交融互學學生能以科學的視角找出適合生物的生活環境。
4、以“科學核心素養”為目標,以課程的視角,以教材的體系,匯編成冊成為校本教材。
二、源于研究形成的認識成果和實踐成果
(一)形成的認識成果
本研究是以分年段實施的科學教育教學活動,讓學校豐富的校園生物資源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有效促進知識與實踐的結合。
三年級:《我和小樹一起向上拔節》(以班級為單位認養一棵樹、和科學的觀察方法相結合,學生學會基本的觀察方法)
四年級:《百合農場》(以百合農場為基地,學生懂得科學的種植方法、農作物的生長習性,觀察了解植物生長變化的規律)
五年級:《探秘百合溪谷》(百合溪谷成為學生實踐并理解生物與環境方面的關系,理解生態系統,形成科學觀察、調研的基地。)
六年級:《校園生物大搜索》(以學校植物為載體,學生調查其分布區域,并制作校園生物分布圖)
(二)形成的實踐成果
結合教材生物板塊內容,分年段的實施的科學教育教學活動,使得學校百合農場、百合溪谷、校園植物種類等豐富的植物資源成為學生科學觀察、科學調查與研究的實踐基地。
1、三年級的《我和小樹一起向上拔節》(認養一棵樹)
A、通過對全年級8個班進行了前測,了解學生對我校植物的關注度,以及其他學科對校園資源的利用度。
B、制定出了有效的活動方案,在方案中明確活動的意義、目的、認養方式以及活動時間
C、活動時間中包含的籌備階段、啟動儀式、組織實施、以及階段總結(17周的主題早會)都已達成
D、班級認養牌制作、倡議書、通訊稿、展板、活動方案、精美的樹葉黏貼畫等形成一套完整的活動體系。
E、本次活動可以到下一個三年級進行傳承和創新。
2、四年級的《百合農場》
A、活動準備:學生課前查找資料,課堂共同討論秋季適合種植的作物種類、原因,科學的種植方法,教師并進行指導,對作物種類對各班進行建議。
B、活動實施:結合教材內容,運用科學的觀察方法,對農作物的生長習性、生長環境、已經成長變化進行階段性的觀察記錄。
C、活動延伸:為下學期教材內容,如油菜花結構、生長變化、植物的組成部分等教學內容提供觀察研究的場地。
3、五年級的《探秘百合溪谷》
A、活動準備:結合教材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的內容,讓學生在課堂上對生物與環境的內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在此基礎上,教師制定校園調查方案。
B、活動實施:10月學生對百合溪谷開展實地調查,調查內容有:生物種類、非生物種類、生物與非生物之間的關系、百合溪谷中存在的食物鏈、百合溪谷水質的ph值、溫度等。讓學生在實際的調查中對平衡的生態系統有更深入的理解。
C、11月全年級開展制作生態瓶、對生態瓶的觀察及展示活動。
4、六年級的《校園生物大搜索》
A、活動準備:
材料:學生準備A4紙或卡紙一張,直尺一把,各色的筆若干。教師準備校園搜索記錄表若干。
資料:關于校園中常見的植物的名稱,地點和動物的種類。
B、活動實施:十一月中旬,設計校園生物大搜索的紀律表并發放,要求學生利用課下的時間完成記錄表,并在在課上進行匯報交流,之后完成校園生物分布圖的制作。
C、十二月,校園生物分布地圖的展示。
(三)源于研究形成的的實踐作品
讓學校豐富的校園生物資源與教材內容相結合,有效促進知識與實踐的結合;豐富的校園生物資源成為科學研究、調查的基地;通過一系列活動形成的標本制作、樹葉粘貼畫、生態瓶、校園生物分布地圖、農作物產品等成果,可以展示分享,例如贈送外來嘉賓等。
三、源于研究的資源產生的效果及影響
(一)源于研究的學生方面的影響
1、在實際的調查探究過程中,增加學生體驗及認識,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2、通過校園小樹認領、校園生物分布圖、百合農場植物的種植與觀察等活動,激發了學生探究興趣,擴寬了科學知識,提升了能力。
(二)源于研究的教師方面的影響
結合教材,生物板塊的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將更加落實、更加完善。
(三)源于研究的學校方面的影響
1、本學期17周(2016年12月26號)在全校主題朝會層現的《我和小樹一起向上拔節》,激發了孩子們學科學、愛校園的激情。
2、本學期17周(2016年12月24號)參加武侯區小諸葛比賽展出的展板《經典活動 玩轉科學》,內容創新,宣傳了學校科技活動的開展,擴大了學校影響力,更增加了學生對科技活動的熱情與興趣。
作者簡介;
李宗菊,女,副教授,1987年畢業于四川師范大學生物系,先后任教高中生物,小學科學教學,近38篇的教育教學論文獲獎或發表。
(作者單位;四川大學附屬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