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金燦
摘 要: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戰略已推行了多年,但廣大山區小學應試教育仍普遍存在,當務之急是:加強領導,轉變觀念;努力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建立與實施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應地制宜,注重實效。
關鍵詞:山區小學;素質教育
一、加強領導,轉變觀念,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基礎
德保縣是一個典型的邊遠山區和民族地區,這里,大山延綿,山高路險,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經濟和文化發展歷來落后,絕大多數的小學都是建在大山里,全縣4000多名教師長年生活在“出門就爬坡”、“地無三尺平”的艱苦山區,不得不過著“兩耳不聞山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日子,除了學校負責人偶爾出來開會以外,其他的教職員工幾乎沒有參加任何一種學習和培訓活動,或外出參觀考察的機會。對素質教育和新的教學觀念,他們只是從繼續教育教材中了解到一些表皮的東西,教育行政部門的繼續教育工作也是只管賣書不抓培訓,學校對這方面的工作也未作嚴格要求。因此,教師們也順其自然,“前人興,后人跟”,依然沿著應試教育的路子往下走。
二、努力創造條件,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這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環節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決定》指出:“實施素質教育要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江澤民同志也曾經多次強調:“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的不竭動力。”可見,學生的創新精神的培養和形成,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點。
要培養邊遠落后地區學校的學生的創新精神,首先必須培養他們創新的意識。意識是支配人們從事和完成某項活動的精神動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教師要正確處理好其主體地位之間的關系,合理協調學生與學生、學生與教師之間的互動關系,愛護和培養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幫助他們自主學習,獨立思考,讓其在寬松的氛圍中盡情探討、交流、享受每一次成功的樂趣。其次,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因為素質是完成相應活動的前提條件。有了文化素質這一前提,才能完成閱讀、寫作等一系列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江澤民同志曾經說過:“我們的創新成果之所以不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對青少年創新素質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同樣要加強現代化教育理念的學習,結合實際改變陳舊的育人模式,從教學環境這個系統的每一個環節去滲透進行。教法上:教師應始終從自身的主導地位出發,多使用“探討式”和“啟發式”,讓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學法上,要進行選擇性指導,從原來的“接受型”學習全面向“發現型”學習轉變,避免扼殺學生的個性思想和探索精神。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毛澤東同志早在《實踐論》中便指出:“無論任何人要認識什么事物,除了同那個事物接觸,即生活實踐于那個事物的環境中,是沒有法子解決的”。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同樣要通過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不斷發展和完善。只有這樣,才能激發其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信心和勇氣,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激勵其對自身的稟賦和潛能進行充分的開發,完善個性,以適應社會,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在實踐中通過與他人的交流合作與探討,學會學習,學會合作,既實現自身價值,又可服務于社會。
三、建立與實施素質教育相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這是實施好素質教育的關鍵
在基礎教育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邊遠山區和民族地區的學校普遍仍然在搞應試教育,究其原因,主要由以下原因造成的:
一是當地教育部門在對學校的辦學水平評估時,依然把教學質量(即學生的考試成績)擺在第一位。二是家長、學校對教師的評價仍然以學生的考試分數為主,不作全面的了解,認為分數高的班教師的工作就干得好,分數低的就干不好,并以此作為教師年度考核、評優和晉升的主要依據,有的地方甚至當作唯一依據。三是教師、家長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與學生間的自評互評等同樣以其考試分數來評定一個學生的優劣。這一系列的原因,一方面導致教學評價指標單一,只重視結果而不重視過程,評價缺乏全面性、公開性和科學性。另一方面則促使教師們為了“明哲保身”而不得不喊著素質教育的口號來搞應試教育,以滿足“現實”與政治的需要。因此,如果不徹底根除過去那種弊端重重的評價方式,要想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實施素質教育必將成為一句空話。
建立科學的、適應素質教育的評價體系,首先要從當地的教育行政部門入手,以多元化的評價指標、多形式的方法,轉移評價重心,建立新的學校教育教學體系,從而潛移默化地讓學校改變對教師的單一評價,以無聲的力量來激勵教師自覺去實施素質教育。也只有這樣,在邊遠山區的農村學校,素質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得以實施。
四、素質教育應地制宜,注重實效
由于素質教育是一項全新的教學體系,目前各地學校仍在摸索和實踐階段,仍無成功的現成的方法和經驗可借鑒。因此,我們一定要根據各學校各班級的實際來因人施教,因材施教,決不可盲目照搬別人的做法和經驗。對此,我們是有過教訓的,例如有的邊遠教學點,不顧自己條件的限制教師又急于求成,便生搬硬套別人的做法,結果使素質教育走入了誤區和死胡同。具體表現為:
其一,學校對素質教育缺乏本質認識,狹隘地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培養學生會唱歌跳舞、書法、繪畫等某一方面的特長,因而學校大辦“興趣小組”,把教學重點轉移到學生的文藝體育等某些特長上,相反不重視文化基礎知識的學習,最終造成了教學質量大滑坡。其二,教師對新的教育思想理解和掌握得不深不透,教學方法公式化。筆者所在的學校(鄉中心小學)的部分教師在外面學習回來后,盲目隨從,別人上課怎么導入怎么結束,他也怎么導入怎么結束,認為素質教育就是城市教師的那種上課方式。往往把學生弄得莫名其妙,不知所措。三是不結合地區條件,盲目使用新花樣,使教學脫離實際。有一所學校,一個教師為了播放一分鐘的圖片,使新課導入更直觀,居然請四位教師從距離學校幾公里遠的家中搬來電視機,結果還弄得學生的大腦一片空白,教師累了,學生卻一無所獲。象這種盲目按別人的方式方法實施素質教育的例子,我們應當避免。
素質教育是一項宏偉的系統工程,它的實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個復雜而漫長的過程。我們作為農村的教師,只有不斷加強學習,提高認識,做好自身內因的轉變,對教學進行總結與實踐,才能探索出具有特色的、適應邊遠山區和民族地區學校的教育教學新方法,從而達到實施好素質教育的目的。
(作者單位:德保縣樸圩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