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玲玲

摘? ?要:對高校來華留學生江蘇大運河文化教育現狀進行調研分析,對如何將江蘇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對江蘇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和策略給出建議:就高校而言,應將大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構建分層遞進的大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教學體系,從第一學期貫穿到第六學期,讓留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了解江蘇大運河文化的深刻內涵與文化魅力,并最終具備將江蘇大運河文化向外傳播的能力。就社會而言,應該構建政府、學校、社區、企業等多維度立體化的文化融入氛圍。
關鍵詞:大運河文化;留學生教育;地域文化
中國大運河是世界文化遺產,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千年來,大運河孕育了許多城鎮,形成了獨特的區域性文化。江蘇省是大運河文化帶沿線文化資源最為豐富的省份,大運河文化的對外傳播成為區域文化或者中國文化對外交流的重要組成部分。
近年來,來華留學的學生數量急劇增加,給區域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新的媒介。如何將江蘇省內大運河文化帶沿線城市的大運河遺跡、古鎮文化、舞蹈、音樂、戲劇、手工藝和水文化等江蘇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和人才培養之中,講好江蘇的運河故事,使江蘇大運河文化更好地走出去,提高江蘇來華留學生人才培養質量,同時提升江蘇大運河文化帶城市的國際化水平和國際知名度,已經成為時代賦予的新課題[1]。
1? ? 高校來華留學生江蘇大運河文化教育現狀及問題分析
對江蘇省招收留學生的高校調研發現,目前大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方面存在著以下問題:
(1)雖然留學生的教育教學中會有關于中國地理和中國傳統文化方面的內容,但針對特定地域文化,尤其是江蘇大運河文化的介紹和融入研究很少。開展以大運河文化為代表的地域文化知識教學,可以讓江蘇的來華留學生更好地理解中國地域文化,增強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文化適應性,提升留學生的漢語水平。
在文化知識教學中存在厚古薄今的傾向。留學生的中國文化知識教材,往往把篇幅放在對中國漫長歷史的梳理上,對當代中國人的真實生活缺乏全面、生動的介紹,具體到當地人的日常生活、地域文化知識點等更少涉及。調查顯示,只有不到10%的來華留學生接觸過江蘇大運河文化,留學生對所生活地區的地域文化不夠了解,阻礙留學生融入當時、當地的生活[2]。
2? ? 江蘇大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的途徑
根據認知規律,人們來到異國異地,對于外國文化基本上是沿著意向(通過媒介)—感受(親身體驗)—認知(了解當地民俗風情)—理解(地域文化價值觀)的習得路徑而實現。進入異國文化環境之前,對異國文化的圖景主要是通過新聞媒體、圖書、圖片等以意向的方式建構起來的;在進入異國文化環境之后,通過感受、認知、理解建構起相對完整的異國文化概念。對于完整的接收過程,來華留學生最有條件實現,來華留學生是地域文化和大運河文化傳播最適合的受眾。文化的傳播并不是單向的,而是雙向的,留學生身在淮安,接受大量的文化“輸入”之后,逐漸具備將江蘇大運河文化和中國文化向外傳播,也就是“輸出”的能力。可以將文化傳播的整個過程描述為感知文化—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傳播文化4個階段[3]。
江蘇大運河文化融入來華留學生教育的過程,不僅是地域文化的傳輸過程,更是對留學生生活的引領,在融入過程中需要把大運河文化滲透到留學生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
2.1? 高校角度:構建分層遞進的大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教學體系
留學生接觸和學習江蘇大文化的環境包括校園環境、理論和實踐教學、留學生人才培養方案、社團群體、師生及學生間的人際關系、大眾媒體等。不僅應關注課堂教育與教學,更要注重課外文化意識和素養的培養和熏陶。將大運河文化的融入置于留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構建分層遞進的大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教學體系,從第一學期貫穿到第六學期,從參觀游覽式認知體驗到將系統講授與體驗結合,并逐步遞進到校內和校外的文化交際活動,讓留學生對江蘇大運河文化從感知文化—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傳播文化層層深入,從多層次、多角度了解江蘇大運河文化的深刻內涵與文化魅力,并最終具備將大運河文化和中國傳統文化向外傳播的能力。分層遞進的江蘇大運河文化融入留學生教育教學體系設計如表1所示[4]。
(1)校園環境中融入大運河文化。校園環境布置、留學生宿舍、教室文化氛圍營造,如以江蘇大運河文化為主題的中英文雙語文化墻的建設,在教室內張貼和陳設與運河文化相關的藝術品,讓留學生沉浸在大運河文化的氛圍中,感受大運河文化的魅力,激發留學生了解和認知江蘇大運河文化的興趣。(2)課程設置中增加大運河文化元素。從各高校留學生教學的課程設置來看,含有文化元素的課程比例很低,更多的是強調技能訓練,難以滿足留學生對當地文化知識的了解需求。因此,在江蘇高校留學生課程設置中要相應增加江蘇大運河文化元素和知識。在公共選修課中也可以講座的形式豐富地方文化的相關知識[5]。(3)課堂教學導入大運河文化實例。據調查,大部分留學生都有意向或興趣學習地方文化。教師在文化體驗課程和語言課教學過程中要增強區域文化意識,根據教學目標尋找大運河文化具體實例,導入到課堂教學中,豐富國際漢語課程的教學內容,提升留學生學習中國語言和當地文化的教學效果。(4)組織課外參觀游覽等認知體驗。江蘇擁有眾多地方運河文化名勝,地方文化遺址是地方文化的顯性載體,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教師可以有計劃地開展實踐教學體驗活動,組織留學生參觀大運河、漕運遺址等,全面感受江蘇大運河文化。(5)民俗體驗。定期舉行以民俗體驗為主題的校園文化活動,讓留學生親自體驗傳統文化和江蘇大運河文化。例如,讓學生親自體驗運河文化中的“十番鑼鼓”,校園文化活動可以幫助留學生從淺層的文化理解逐步形成深層的文化認知;組織學生參與江蘇本地的文化實踐活動,搭建體驗平臺。(6)利用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校園雜志等進行傳播。利用留學生喜聞樂見的網絡教學、手機APP、微信公眾號、校園廣播、校園雜志等定期推送大運河歷史文化故事、江蘇歷史文化名人簡介、旅游名勝介紹等內容,依靠新媒體進行地域文化傳播,使留學生在課余時間也處在文化氣息中,能夠潛移默化地融入大運河文化。(7)培養留學生對外傳播江蘇大運河文化的能力。無論是通過網絡還是電話,留學生隨時都在有意無意中推廣和傳播中國文化和地方文化。因此,要鼓勵、引導和幫助留學生用自己的言行講述江蘇故事和大運河文化故事。通過組織“留學生講大運河文化”比賽等跨文化交際活動,培養留學生對外傳播地域文化的能力。
2.2? 全社會角度:構建政府、學校、社區、企業等多維度立體化的文化融入氛圍
在來華留學生教育中融入區域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江蘇大運河文化與來華留學生教育研究需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不斷研究、探索出一個適應不同文化對象的淮安地域文化傳播體系,需要政府、社會、學校等各方面的多維協同。
例如,可以設立大運河文化體驗基地和運河博物館等,組織留學生參觀、體驗,切身感受江蘇大運河文化,加深對江蘇大運河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理解,提升對外傳播大運河文化的能力。
留學生教育攜手社區,留學生進社區參加志愿者活動、文化體驗活動。將江蘇大運河文化融入置于留學生教育的各個環節當中,提升留學生對大運河文化的理解和熱愛,也有利于留學生招生和留學生教育的發展。
3? ? 結語
在教育國際化背景下和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的號召下,立足留學生教育工作實際,緊密結合江蘇經濟、文化發展中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點、焦點問題。對江蘇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改革進行分析,對如何將江蘇大運河文化融入高校來華留學生教育進行理論探索和實踐探索,可以為江蘇高校留學生教育和江蘇大運河文化“走出去”提供參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參考文獻]
[1]郭麗穎.對外漢語教學與中國文化傳播[J].當代經濟,2009(20):110-111.
[2]孔子學院總部,國家漢辦.國際漢語教學通用課程大綱[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
[3]汪靈靈.留學生課程設置中地域文化的思考[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2(11):105-106.
[4]張? ?玲,侯煒征.高職院校傳承和弘揚地域文化的系統設計與研究[J].職教論壇,2016(5):45-49.
[5]張曉杭.來華留學生跨文化適應過程中教育問題分析[J].沈陽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587-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