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自去年以來,“減負”成為我國教育的一個高頻熱詞。教育部門采取了強有力的措施,出臺了10多個文件,整治校外培訓機構。
校外培訓機構整治取得一定成效,但對于學生來說,減負效果并不明顯。21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楊東平指出:“我們做的調查都顯示老百姓的獲得感很低,大部分人覺得沒有什么變化。”
減負難,但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全國兩會上已經表態,再難也要減。那么,下一步,減負怎么進行?減負的重點在哪里?
“我的孫子上二年級,要學會8000個英語單詞。”一位剛退休的老人向《民生周刊》記者訴苦,“孩子每天都喊累。”
她的孫子在上海一所知名公立小學上學,入學后,學習負擔越來越重。她經常向人展示保存在手機中的孩子的數學題,“很多大學生、研究生都要費很大勁才能做出來。”
去年以來的減負行動對她孫子沒有任何影響,“他父母已經給他報了一對一輔導班,不是怕他成績差,是怕他成績差了以后對自己失去信心。”
21世紀教育研究院聯合騰訊教育,開展了中小學生減負問題家長滿意度問卷網絡調查。
調查共回收問卷6748份,其中有效問卷6744份,有效樣本率為99.94%。調查結果顯示,減負政策受到大部分家長關注,家長選擇校外培訓類型的傾向度相應發生變化。但家長對減負政策存在矛盾心態,減負政策效果未獲得大部分家長認可。
對于減負政策對孩子學習帶來的影響,約半數受調查家長認為“學業負擔更重了”,44.48%的家長認為“沒有變化”,僅有4.67%的家長表示“學業負擔輕了”。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家長認為學業負擔沒有減輕,減負政策對減輕學業負擔的效果遠未達到預期設想,反而呈現“越減越重”的趨勢。
在出臺“禁止各類與升學掛鉤的杯賽與統測”政策后,受調查家長回答身邊是否還有類似杯賽與統測在開展時,超四成家長回答“比較普遍”“非常普遍”。6.38%的家長表示“沒有”,22.08%的家長表示“比較少見”,折射出各類與升學掛鉤的杯賽與統測的降溫態勢,但是與升學掛鉤的杯賽與統測亂象還未得到徹底治理。
誰也不愿意奪走孩子的快樂童年,那到底是什么造成了學生的負擔?這個負擔究竟怎樣才能真正從學生身上減下來?
在對于學生學業負擔過重原因調查中,家長普遍認為“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競爭和升學壓力”是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校長、教師片面追求升學率,給孩子施加過重壓力”,“培訓機構推波助瀾”“家長過分看重孩子考試分數,給孩子施壓”分別位居第三和第四。
學生學業負擔過重源于社會、學校、培訓機構、家庭等各領域的復合作用,但義務教育階段的擇校競爭和升學壓力顯然是家長判斷的最大負擔壓力源。
家長為什么要給孩子報課外培訓班?既花錢又增加孩子學業負擔。對此,家長選擇最多的是“提高成績,增加競爭能力”;其后依次為“培養廣泛興趣,提高素質”、“跟上學校進度”、“別家的孩子報了,我們也得報”、“掌握一門技能,提高孩子未來的競爭力”。
結果顯示,家長給孩子報名校外培訓很少真正基于孩子的意愿,多數都是家長期望可以提高孩子成績,從而提高在擇校和升學中的競爭力。
在家長期待解決減負問題的措施中,受調查家長選擇“改革中考和高考制度,采用多元的、體現素質教育的錄取標準”最多,達72.18%。改革考試評價制度成為家長最期待的減負措施。另外,“增加優質教育資源,減輕孩子升學壓力”獲得了超過六成家長的支持。
楊東平通過對韓國教育改革的研究發現,韓國取消了小升初和中考,最后只有高考,考試分數采取三位一體評價方式,比重比較低,學校系統內對學生學業壓力非常低,學生基本上沒有什么作業,實現了初一一個學年自由學習,沒有考試,沒有測驗,以社會題和感性的認知為主。
“大部分學生沒有學業壓力,還會參加課外輔導,但他們的課外輔導基本是文化體育活動,不是補國語、數學。”楊東平說。
據了解,至2016年,韓國的3204所初中已經全部實施自由學期制,學生的幸福感明顯提升。
“我們最重要的是關注小學生減負。因為他們年齡最小,這個成長階段最應該保證他的身心健康。”楊東平強調。
目前,我國青少年近視率高居世界第一,小學生近視率近40%,過重的學業負擔顯然是小學生近視的原因之一。
楊東平發現,很多國家在小學階段學生沒有什么學業負擔。比如丹麥,在幼兒園和小學是沒有競爭概念的,學生需要學習的只是接納、合作、感恩、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一位五年級學生的家庭作業,是讀20分鐘課外書。
在英國的小學,他們并非每天布置作業,有時每周才做一次作業,而且學生似乎愿意交就交,沒有交也沒人催。
“高中生讓他熬夜去吧。”楊東平說,他認為,高中教育直接面對大學升學,競爭激烈,高中生學業負擔重在所難免,各國皆如此。
但小學生不能這樣做。楊東平指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義務教育,都是以兒童為中心,重視保護兒童的身心健康,重視體育和生活教育,重視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社會適應性,發展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等。
(:民生周刊 2019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