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穎
摘 要:信息技術在高職院校應用寫作課程中的應用仍存在一些問題。本文從對當前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困境出發,分析借助教學云平臺,實施混合式教學的優勢及實施路徑,以期為高職應用寫作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云平臺 應用寫作 課程改革
新形勢下,當今社會需求的是綜合性應用型人才,這種現代人才所具備的職業核心能力之一就是應用寫作能力,公務員考核、招聘、干部任用、晉升、轉崗等,都需要考核一個人的應用寫作能力,我們作為高等職業院校必須積極調整適應這一發展需求。近年來,我國的高職教育發展迅速,加快建設高校信息化體系,取得了積極成效。但如何將信息化技術手段有效融入應用文寫作課程中,依然是個需要深入探討的問題。
一、《應用寫作》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教學地位邊緣化
很多人認為,高職院校應該要注重學生專業技能的養成教育,要在有限的學習時間段內讓學生學有所成,就必須讓學生掌握好一技之長,技能和就業是頭等大事,因此公共課程能不開的就不開,能少開的就少開,即使開設,學時也被壓縮,課時遠遠實現不了“為專業服務”的目的。
2.教學困境
一是教學內容枯燥。應用文的格式標準是法定的或約定俗成的,特別是公文。加上該課程無法去實習單位實習,實踐操作性比較低,老師們很難講得生動有趣,特別是現在手機網絡如此發達,不是特別有趣的教學內容,很難引起并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課堂上學生睡倒一片,低頭玩手機一片,還有走神的、交頭接耳的,真正能緊跟教師的節奏,融入課堂的,少之又少。當然,不僅應用寫作課,這也是所有課程的共性問題。
二是教學模式單一,大部分高職院校的應用文寫作課程的教學仍然沿用傳統教學模式,或者,教師講講講,然后讓學生寫寫寫,去完成一個又一個的寫作任務,這些陳舊單一的教學方法使得學生的學習動力匱乏。即使有老師使用了一些信息化手段開展教學,但多淺嘗輒止,停留在使用課件、播放視頻、展示圖片等手段,使用云平臺時,也多是課堂簽簽到,信息化手段沒有真正融入課堂,貫穿始終,學生容易疲乏,失去學習和參與興趣。而且,如果只是停留在使用PPT上,就存在著一種尷尬的情形,展示PPT時,需要拉上窗簾,關燈,而學生寫作時,又需要拉開窗簾,開燈。但是高職學生的文化基礎較為薄弱,這種大篇幅的理論和文字很容易讓其產生抗拒心理,很難將注意力集中在課件上。
3.學生的學習能力和重視程度不足
高職院校的學生,普遍文化課基礎較差,邁入高職后,對專業有了較為強烈的認知,而對于公共課的重要性則認識不清晰。尤其是應用文寫作課多是被列為考查課,在學生中存在著一種“重視考試課,輕視考查課”的傾向。再加上這門課程恰恰需要相應的基礎知識,對學生的文化素養、閱讀和寫作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學生先入為主的認為自己不會寫作,在上課時,遇到寫作任務,如果不斷遇到失敗與挫折,對課堂教學的抵觸情緒就會越來越強烈,影響學習的積極性和信心。
二、基于教學云平臺開展應用寫作課教學的優勢
教學云平臺實現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教師和學生即時反饋、教學互動,將課堂延伸到課外、日常學習和生活中,有相應的App。課堂不再是教師簡單灌輸知識,而是學生探究、展示寫作知識和成果的場所。云平臺可以完整地記錄教學的整個過程,實現對教學過程的全過程、綜合性、多元評價,激發學生運用手機等移動設備線上線下靈活學習,顛覆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
使用教學云平臺,可以逐步實現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師生互動模式的轉變;改變單一的課堂教學模式,讓教學內容更加直觀生動;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實際寫作能力。
三、合理組織信息化應用寫作教學
1.開展有效的課前預習
進入大學階段,學生幾乎不會主動去預習課程,但是借助教學云平臺,就可以幫助學生充分利用課前、課余的時間,進行主動、自主的學習。課前,老師可以將學習資源(主要包括課前學習任務清單、PPT課件、微課或其他教學視頻音頻、教案、學案等資源)上傳至云平臺,教師發布課前學習任務,學生按照教師的要求,學習相關資源,預習并完成相應的作業,開展討論留言,并做好課上展示分享學習成果的準備。這實際上也解決了高職院校應用寫作課程課時量不足的問題。
2. 進行互動式、開放式課堂教學
到了課上階段,不再是傳統課堂以教師講授為主,而是教師少講精講,主要起引導作用。將課堂還給學生,幫助、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團隊協作,圍繞具體任務,進行探究、分享與評價,師生、生生實現線上線下互動,真正讓課堂活起來,動起來,提高教學效果。在完成寫作任務時,教師無需擔心和阻止學生搬用網絡上的范文,在這種交互式、開放式的教學環境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教會學生在龐大的資料共享平臺里鑒別有價值的信息,活學活用,幫助實現差異化、個性化的教學。
3.實現過程性多元評價考核體系
傳統的應用寫作教學考核,主要是平時分占40%,期末考試成績占60%,綜合得分為最終成績,而平時分的考量,是比較主觀的。因此學生存在著平時不聽,考前突擊的現象。
借助云平臺,可以實施過程性考核,客觀記錄整個課程的全過程,對每一次課上課下的表現(包括出勤、作業完成情況、活動參與情況、資料查閱情況、測試情況等)都可以進行評價。除了教師對學生評價外,生生之間,組內、組間也可以互評,還可以設立助教,邀請行業專家參與考核與評價,實現多維度、多元評價。這種評價體系,可以客觀反映一個學生的學習效果,培養職業核心能力,也能夠實現教學質量的診斷與診改。
當前,高職院校的學生已經是00后,他們的整個成長過程都伴隨著社會信息化的發展,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已經普及。借助信息化手段,寓教于樂,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內生動力,從而真正提高應用寫作課程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李品.信息技術與學科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對策研究[J].傳播與研究,2018(10).
[2]黃新.高職學生應用寫作能力培養初探[J].教育視點,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