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超
摘 要:最近幾年,由于社會的迅猛發展以及教育改革的持續加深,導致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引起了廣泛關注,不過,仍然沒有多少人重視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并缺乏一定的了解。很多的調查報告都顯示,因為各方面因素造成的影響,導致有一部分小學生的的確確是存在心理問題。本文主要以提出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弊端與問題為主,圍繞問題進行討論。
關鍵詞:小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素質
一、小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存在問題
(一)心理健康教育專業人才匱乏,師資力量薄弱
民辦學校有上千學生,而具有心理健康教育專業背景的教師少之又少,顯然不能滿足廣大學生的需要。從事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相關工作的大多數由非專業人員擔任,多是班主任或是思想教育工作者、校醫等。這些老師大多數沒有經過專業的心理健康教育訓練,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往往差強人意。
(二)學習興趣不高,缺乏毅力
按照具體的調查結果來看,在接受調查的所有小學生里面,一共有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的孩子出現了厭學情緒。這些孩子說到底就是沒有辦法對學習提起興趣,他們甚至覺得學習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他們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以下神不守舍;有時他們在課堂上打瞌睡。;或者干脆逃學、曠課,到處游玩。
(三)不善交往,自我封閉
作為社會中的一份子,人時刻都需要和他人進行溝通以及交往,因為這樣不僅可以積累豐富的社會知識經驗,而且還能夠交到值得終身學習的好朋友。不過,若是沒有一個正常的溝通,那么就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因為在他們的家庭的孩子絕大多數學生,只有機會與成人進行交流、互動,但這種交流以及互動是非常不協調的,導致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為中心”的“順境”下生活的,所以,現在大部分的學生都存在執拗、倔強以及具有強烈依賴性的特點。
(四)過分依賴家人,意志薄弱
1.依賴心理
對父母的過分依賴。在目前這個社會中,大部分的家庭里面都只養育了一個孩子,而且很多家長都將這個唯一的孩子視為自己的心頭肉,通常只關注孩子在穿著、飲食以及住房方面的問題,對待他們的態度簡直就是“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
2.意志障礙
這類小學生主要表現為意志薄弱,客觀和一致行動的缺乏。經常會打退堂鼓,容易被別人騙,而且還喜歡撒謊,無法坦然面對苦難,一旦遇到各種困難以及挫折的時候,就不知道該怎么辦,而更多的孩子是選擇了逃避,這種不正確的行為如果逐漸形成一種習慣,那么就很難改變了。
3.考試怯場的恐懼心理
因為考試帶來的巨大壓力,有些孩子在即將進行考試之前會感到不自覺的緊張,甚至害怕,特別是對于畢業班的學生來說,遇到這種決定今后發展前途的升學考試,他們更加會感到不自覺的緊張,給自己施加更多的壓力,因為這些學生是那么的期盼成功,那么的害怕失敗。
二、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
(一)不良的家庭環境影響
家庭環境是對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影響的一個關鍵因素,盡管學生的年齡一直在不斷增長,家庭環境對他們造成的影響不再那么強烈,但是,學生小時候在家庭里面受到的影響卻是這輩子都沒有辦法抹掉的。
(二)教師錯誤的教育方式與方法
老師這個職業是非常偉大的,因為它是代表國家實施教育權的專業人員,并且老師在學生們的眼里都是非常值得敬仰的,這種敬仰是學生父母都沒有辦法相比的。也正是由于這樣,老師平時在課堂中的教育態度以及教育方式都會給所有學生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不過,因為有一些老師不具備較高的素質,所以他們經常在教育行為以及教育觀念方面出現失誤,從而對孩子的健康發展產生一些不利影響。
三、應對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有效措施
(一)加大對教師發展的重視,持續提高教師專業素養
民辦學??梢猿浞掷脤<媛毥處熧Y源,在培訓教師回校后組織開展教師學習報告會,加強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通過開展教師學習報告會,與其他教師分享個人學習內容、學習體會,可以使學校每位教師間接接受相關的培訓學習。
并根據教育實踐情況,開展相關專題研討和交流活動,促進教師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動員教師關注心理健康教育,提高相關方面的知識與能力,全面推動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反思和提高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素質。
(二)父母要樹立正確的家庭觀與教育觀
父母之間的婚姻無法經營下去,導致原本幸福的家庭瞬間陷入凄涼,這種情況下,孩子受到的傷害往往是最大的,因此有很多孩子由于家庭因素而產生一系列心理問題。筆者覺得,既然已經育有孩子,那么就算是兩人之間沒有任何感情了,也應該充分考慮到孩子的感受,盡量不要走上離婚這條路,因為孩子是無辜的,作為他們的父母,有責任為他們提供一個良好的家庭生活環境。
(三)學校應采取心理輔導的方式
首先是團體輔導。團體輔導可以通過專題講座以及專題活動等方式,為學生提供一個較為全面的輔助,主要為營造班級集體良好的氛圍以及集體的良好行為,激發群體向上的精神。其次是個案教育。小學生個案教育是對上述心理輔導的補充以及深入。個案的對象必須具備一個典型的意義,可以是智優學生以及模范學生,將它們視為個案對象,可以讓本人知道或不知道,主要按照研究需要來決定。個案教育通常需要進行很長時間的跟蹤研究,一個學生在學校里面可以接觸大量的老師,所以學生個案教育最好是采用合作的方式展開,以負責人為主,多名老師一起觀察以及研究同一對象。
(四)教師應正確引導學生的心理健康意識
對于現代人來說,尋求他人的幫助本身就是一個人應該具備的一種積極態度,無論是遇到了重大壓力,或者是內心滿懷疑惑,都需要找到一個良好的心理支撐,請求別人對自己進行相應的幫助以及指導,就算是遇到了一些非常棘手的難題,在學校里可以找老師幫忙解決,在家里可以找父母或者其他長輩,尋求他們的幫助,即使以后長大了進入社會中,仍然可以尋找單位同事或者是朋友的幫助。具體來講,尋求他人幫助的過程其實就相當于進行自我幫助,在這整個過程中,我們不單單解決了眼前遇到的困難,而且還豐富了自己的人生閱歷,領悟人生的不一樣。在我們這個多姿多彩的社會中,所有人的生命質量在某些程度上都是可以得到提升以及優化的。
結語
最近這幾年之際,小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已成功引起了教育界以及心理學界的高度重視,很多相關研究者根據小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情況,深入探討了怎樣加強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小學學生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但它的發展還很不成熟,與成人相比,他們更容易患上其他人特別是父母和老師的影響,有很大的關系不良心理行為的心理健康問題和父母,老師。因此,心理健康狀況嚴重的調查和了解,證明父母,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便采取有效措施,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的融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社會價值。
參考文獻:
[1]周進.大學新生心理適應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西南大學,2011.
[2]王銀兄.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2011.
[3]段秀麗.烏海市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問題及對策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1.
[4]楊燕.當前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探索,2004,03: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