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康
隨著當前環境污染的日益加重,以及生活節奏的增加、飲食結構的改變,肝癌患病率逐漸增高,2018年,全球肝癌新增人數為841.080(4.7%)、死亡人數為781.631(8.2%),直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外科手術療法,是治療肝癌的首選方法,療效確切,但是由于患者基礎條件差,導致術后恢復期間極易出現并發癥,如果不予以重視及相應的處理,就會導致病情進一步惡化,延長住院實踐,甚至危及生命安全。現在,我們一起對如何減少肝切除術后并發癥方面情況進行如下介紹。
術中及術后大出血
術中及術后大出血,是肝切除術的常見危險并發癥,與操作者的臨床經驗、業務水平、操作精細程度等有關。
為減少術中大出血的發生,建議采取以下干預措施,操作者參與培訓,熟練掌握肝臟相關解剖結構知識,通過術前檢查,確定病灶與肝內重要血管之間的關系,以免誤傷大血管;充足游離肝臟,充分顯露病灶,如果出現緊急情況,立即在可控、可視范圍內予以對癥處理,注意保持游離動作輕柔,避免用力過度而牽拉肝臟,引發出血。為了預防術后大出血的發生,積極采取相應的干預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幾點術野嚴密止血,尤其是重要血管殘端,如肝動脈、門靜脈肝靜脈、腎上腺靜脈等,務必縫扎,必要情況下,予以結扎+縫扎,或者雙重縫扎,切不可盲目結扎,避免導致重要血管的結扎線出現滑脫現象,造成術后大出血,誘發休克,危及患者生命安全;嚴密、縫扎肝斷面出血點,保證無活動性出血、滲出;對于合并嚴重肝硬化凝血機能障礙患者,手術前要結合實驗室檢查結果、凝血功能障礙嚴重程度,予以對癥處理,及時糾正凝血功能,防止發生出血,必要情況下,補充全血及新鮮血漿,或是靜脈滴注止血藥物,如凝血酶原復合物、纖維蛋白原等。
膽漏
膽漏是常見的肝切除并發癥之一,與切除病灶期間,微小膽管未完全結扎,或是結扎不牢有關。
為了降低膽漏發生率,有效落實以下干預措施,切除病變肝組織時,一定要仔細解剖,對所遇管道予以結扎牢靠,必要情況下,予以縫扎;②充分縫扎、止血肝斷面,使用鹽水沖洗干凈,再使用無菌紗布進行檢查,確定有無膽漏,一旦發現,立即縫扎及修補;③術中膽道內注射美蘭、纖維蛋白膠等,能夠有效預防膽漏;經皮穿刺膽道引流、早期經內鏡放置內支架等,均可預防膽漏。
膈下積液及感染
膈下積液,是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如果不及時予以對癥處理,就會導致隔下感染、隔下膿腫等不良后果,嚴重時,引發敗血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
針對膈下積液的發生,建議掌握其病因,及時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手術創面較大,且止血不徹底,術后滲液多、引流管留置位置不當等均會導致膈下積液的發生,建議在整個手術過程中,要對手術創面進行充分止血,以減少術后滲液,對于手術創面較大的患者,定要常規留置引流管,與此同時,在術后7天坐浴,復查B超檢查,確定有無發生膈下積液,一旦確定發生膈下積液,立即進行穿刺抽液,注意觀察引流液的顏色、性狀、量,如果積液呈渾濁、濃稠狀況,建議置管引流,加以使用甲硝唑注射液對其予以沖洗。
上消化道出血
上消化道出血,通常出現在術后5~14天,與門靜脈高壓、食管胃底靜脈曲張破裂等原因有關。
預防措施如下:術后靜脈滴注醋酸奧曲肽注射液、生長激素釋放抑制激素等降低門靜脈壓力藥物,以及胃粘膜保護劑、制酸劑等;針對術前確定合并食道胃底靜脈曲張、脾腫大、門靜脈高壓等患者,在施行肝切除的同時輔以脾切除、賁門周圍血管離斷術,或是先施行食管曲張靜脈套扎,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再施行手術。
肝功能衰竭
肝功能衰竭,是導致患者死亡的重要病因之一,與麻醉時間過長、嚴重肝硬化、肝臟儲備功能差等有關。
預防措施為術前正確評估患者肝臟儲備功能、嚴格掌握手術指征;術后輔以保肝藥物、營養支持,以滿足機體對營養物質的攝取,必要時,靜滴新鮮血漿/白蛋白、小劑量皮質激素等,促進肝功能的再生;肝功能衰竭與術后各種類型感染有關,為此,建議術后患者合理使用廣譜抗生素,控制炎癥反應,降低感染發生幾率,保護肝功能;上消化道出血,是肝功能衰竭的重要誘因,所以,積極預防上消化道出血,也可預防肝功能衰竭;對于術前肝功能評估差、手術耐受差等患者,慎重施行手術,必要時,改為局部治療治療。
總結
肝切除術后患者并發癥較多,對其危害性極大,如果處理不及時,直接危及生命安全。因此,建議對肝切除術后患者進行嚴密觀察,根據并發癥原因,及時采取干預處理,盡可能將并發癥發生率降至最低,進而保證患者臨床治療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