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蓉
摘 要:小學階段,是個體規則養成的關鍵階段。規則意識的形成,是小學生社會化的重要標志?;趯πW生規則意識認識與知行脫節等問題,本文對小學低年段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要性進行了相關探析,并對其培養途徑做了簡要闡述。
關鍵詞:小學生;規則意識;培養途徑
《小學德育綱要》明確指出,“小學德育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遵守社會公德的意識和文明禮貌習慣?!逼渲?,規則意識的培養是最基本、也是最為關鍵的一個方面。在小學教育中,教師應格外注重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有章可循、有規矩可守,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從而為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終身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一、小學低年段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重要性
(一)提高思想品德,應社會發展之需
少年兒童作為社會主義的接班人,未來社會建設的主力軍,只有讓他們養成以良好的規則意識為準則的行為習慣,才能擔負起建設祖國的重要使命。與此同時,重視規則意識的養成,也是培養學生全球化的國際視野與民族化、本土化實踐相結合的基礎。因此,培養小學低年段學生的規則意識,不僅是提高學生思想品德、幫助學生建立健康人際關系的重要途徑,更是小學教育的應有之義和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
(二)形成健全人格,促進自我發展
小學低年段學生年紀尚小,自制力較差,且天性活潑好動,喜好玩耍。近些年來,許多家長對孩子大多過于溺愛,導致學生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隨意性較強,諸如“在學校走廊大聲喧嘩”“嬉戲玩耍時不計后果”“洗完手忘關水龍頭”等違規現象經常發生。因此,培養小學低年段學生的規則意識,讓學生守規則,懂禮貌,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公民意識,以此形成健全人格,促進自我發展。
(三)維護校園秩序,提高教學質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現如今,很多小學生由于缺乏規則意識,上課時不注意聽講,經常在下面做小動作、交頭接耳,導致教師在講課期間還要經常組織紀律,進而影響了課堂的教學質量與教學效果。更有甚者,由于自身學習觀念不強和受外界因素的影響,經常無視校規校紀,遲到現象更是常有發生。鑒于此,教師在培養低年段學生的規則意識時,要讓學生在學習和生活中堅持一個基本準則——按規則辦事。培養學生的規則意識,是維護校園秩序和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必然要求。
二、小學低年段學生規則意識培養的有效途徑
(一)了解規則,內化意識
規則意識的培養離不開“知、情、意、行”四個方面,其中,“知”是思想品德方面的認識,這里具體指學生對規則的認識和了解。認識是情感和行為的基礎,規則意識的培養也是從了解規則開始的。只有在認識規則的基礎上,學生才能更好地理解、接受、內化規則,并在反復的實踐中加深認識。經過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最終可以促使學生形成遵守規則的良好習慣。
為了使學生真正理解規則的意義,教師可以讓學生參與制定班級中的一些簡單的規則,以提高學生遵守規則的積極性。當然,小學低年段學生年紀小,認知能力有限,有些規則不可能直接參與制定。對此,教師不妨從學生現有的理解能力出發,利用舉例說明這一說教方法來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規則,提高對規則的認同感。
(二)環境熏陶,暗示規則
環境對于一個人的影響作用是潛移默化而又巨大深遠的。在培養學生規則意識時,教師應尤為注重環境在這一過程中的熏陶和感染作用?;谛W低年段學生年齡小,自控力不強等特點,教師可以借助圖標或符號等直觀形式來對學生進行暗示和約束。比如在圖書室貼一個緊閉的小嘴巴,暗示學生看書時要保持安靜;在衛生間貼上節約用水標志;在樓梯間寫上“禮讓右行,慢步輕聲”的提示語等等。此外,還可以在教室里或走廊中粘貼一些標語,以便在無形之中內化種種規則,提高學生的規則意識。
(三)開展活動,強化意識
道德行為本質上是一種自主、自覺、自愿、自律的主體行為。主體只有在反復體驗中才能真正實現“知、情、意、行”的統一和升華。通過開展活動,可以使學生在了解、內化規則的基礎上,真正地體驗和感受規則,強化已有的規則意識。比如要求學生“愛護花草樹木”,教師就可以開展一系列相關活動,如將植樹種草、認領小樹苗,給小樹貼標簽等活動融入學生的生活之中。如此一來,不僅可以使學生體會到勞動的艱辛和生命的可貴,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樹立起愛護花草樹木的規則意識。此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輪流做“值班老師”,維持教室秩序,做得好的可以給予實物獎勵。如此,通過開展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感受規則的重要性,有助于強化學生的規則意識,促使其健康成長。
總之,規則意識的培養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需要教師以持之以恒的決心和信心,在潛移默化、潤物無聲中提高學生的思想意識,通過日積月累,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和生活習慣,促進其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汪洋.小學生規則意識培育路徑探析[J].上海教育科研,2018(05):53-56.
[2]于建.樹立“規則意識” 實現“習慣成自然”[J].西藏教育,2016(04):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