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黎黎 楊柳
摘 要:傳統的應試教育存在著很多弊端。因此,本文從教師自身,學生主體作用兩個方面進行了談論,探索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培養符合素質教育目標的學生。
關鍵詞:素質教育;教師;學生
外語教育的目的不僅是讓學生掌握一種外語工具,而是為了使他們更好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知識創新,外語教育適合信息時代的需求,有利于學生在多元化社會中發展;有利于認知能力的發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性格、品格和意志。一句話,外語教育有利于人的全面發展和公民素質的提高。
然而單純以應試為目的而產生諸多弊端的應試教育,認為教育價值的終端判斷標準是學生的考試成績,并以此評價學生、老師和學校教育的唯一標準。這樣單純以應試為目的的教育,從英語教學方面來看,存在很多的弊端。素質教育就是以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為前提和背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核心,以如何做人為重點,以做人、做事、做學問的有機結合為目的,堅持知識、能力、素質的辯證統一,突出基礎素質,全面素質、綜合素質和個性成長,增強受教育者個人發展潛力和適應能力的教育。
一、影響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教師往往熱衷于“滿堂灌”,采取“填鴨式”,形成了以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課堂教學模式,學生處于被動地位,學生的聽、說、讀、寫的技能很難提高,為使英語教學盡快適應素質教育的需要,發展學生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大學英語課堂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應試教育以選拔教育為目的,又以考試作為選拔的手段,結果導致教師最關心的只是分數,把聯系性極廣的語言切割成孤立分散的語言點,偏題難題只有從詞典里去找答案,即使是英美人士也不見得能掌握,造成語言素養的片面性,運用語言的綜合能力得不到提高,同時,教師在教學中不去探討語言素材的深刻內涵,同樣也會造成學生的道德、文化、社會、心理等方面發展的缺陷,影響整體素質的提高。
二、提高教師自身素質
素質教育與應試教育有著本質的區別,這就需要教師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實踐活動中去,不斷摒棄舊的教育思想觀念,瞄準新時代對人才的要求,在教學內容、手段等方面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教師要相信學生,要給學生提供充分的語言實踐環節和機會,鼓勵學生積極思考,采取讓學生提問和討論的方式,改變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增強參與意識,讓學生積極主動投身到課堂的學習實踐中去。
要對學生實施素質教學,首先就要有高素質的教師。教師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更新觀念,樂于接受新事物,接受新挑戰。教師為了陶冶學生的思想感情、意志和性格,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只有用自身良好的行為規范和智慧來吸引學生,用健康的心理影響學生,用自己的言行做學生的榜樣,由此產生強大的吸引力和說服力,達到素質教育的預期效果。培養學生的素質必然也對教師的素質提出相應的要求,一個適應素質教育的教師應具有以下的素質。
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學生的主體作用,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作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出現,學生能夠能動地發展自己的潛能。在英語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是把學生培養成為積極的學習者和有創造性的未來建設者,這是時代的需求,也是英語課程改革的要求。從素質教育的觀點看,學習是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學生與客觀環境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應是被動地接受,而應是對客觀世界能動地反映,即主動積極地以自己特有的認知方式來理解被認知對象,形成具有自己認知結構特點的認識。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是認識的主體,教師則是這一活動的組織者和指導者。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性格發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學生本身內部的矛盾性。教師水平、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設備等對學生來說雖然重要,但任何高明的教師都不能代替學生學習。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就是通過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積極參與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在參與中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做事和發展自身。
四、英語課堂素質教育的培養
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用自己的情感之火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對所學的英語知識產生濃厚的興趣,進而達到“親其師,傳其道,學其道”的效果,同時努力做好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教師要善于設計新穎別致、能夠喚起學生共鳴的問題。讓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進行集體討論,集思廣益。讓學生憑借自己的能力解決新問題,掌握新知識。其次,要為不同層的學生設計難易程度不同的訓練。給每一個學生發揮自己能力、提高自己能力的機會。例如:在課堂回答問題時把比較容易的問題留給成績較差的學生去回答,把較難的問題留給學習成績較好的去回答。在進行口語訓練時,將成績好的與成績差的搭配組合,進行小組活動,分組教學和練習。這樣教學,就能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要求,使學生都盡可能的發展。在大學英語課堂中,實施素質教育,就是要求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經過努力使每一個學生的素質都能提高。因為每一個學生的智力、體力、文化基礎、學習環境、條件、學習動機、意志等各有差異,教師在實施英語教學時,要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首先,教師應該摸清每個學生的情況,深入了解學生,關心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
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綜合能力訓練,教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和手段,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發揮出的主體作用反過來又促進了教師的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使教與學真正進入良性循環。個體學生素質的提高,也就形成了全體學生素質的提高。同時,討論式、質疑式的教學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創新思維的發展。師生間的交流、合作,使英語課堂更加開放、更富有情境性,更有利于學生的學習,使學生真正具備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這樣才能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和最終目標。
五、結束語
創新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個顯著標志。在教育教學中創新是指通過系統的教育和影響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使其具有積極探索、勇于開拓的心理取向和精神狀態,能夠善于發現問題,積極主動接受新事物、新知識、新思想和新方法,努力探索其中規律,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礎。大學英語教學對于如何培養新一代高素質專門性人才和拔尖人才,提高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競爭力有著重要作用,同時也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的重要突破口和最有可能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改進傳統教學模式,取得重大突破的領域。在大學英語課堂上推進素質教育,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實用能力,需要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訓練語言的教學活動可開發的潛能是巨大的。只要我們遵循素質教育的改革方向,并行之有效地把這一原則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來,以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去指導教學,一定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使學生在激烈的競爭中不僅具有堅實的英語學科知識和較強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而且要做道德高尚、有益于人們、有益于社會的人。
參考文獻:
[1]趙新梅,賈增榮.大學英語教學中翻轉課堂模式的應用分析[J].當代教研論叢,2018(11):13.
[2]王永娟.關于提升大學英語教學質量的途徑解析[J].海外英語,2018(19):94-95.作者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