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敏 王欣媛
一、手機媒體及其特點
(一)手機媒體的定義界定
目前,手機媒體界定為:手機媒體是繼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發展至新媒體的產物之一。手機媒體的概念綜合闡述就是以手機為視聽終端、手機上網為平臺的個性化即時信息傳播載體,它是以分眾為傳播目標,以定向為傳播目的,以即時為傳播效果,以互動為傳播應用的大眾傳播媒介,也叫手機媒體或移動網絡媒體。
(二)手機媒體與傳統媒體相比所存在的優勢
隨著科技的發展,網絡技術的進步,傳統媒體漸漸地淡出人們的視野,取而代之的是新媒體的運行,新媒體以自己相較于傳統媒體的輕快、便捷等特點存在于21世紀,并逐步完善發展。與傳統媒體相比較,手機媒體這種新媒體形式具有許多其所不能及的優勢特點:
第一,手機媒體發布信息的傳播速度快捷,范圍廣泛。手機媒體能夠使大眾在第一時間接受新鮮資訊,其身材輕巧便捷,可以說是“小身材大智慧”,運營商網絡更是覆蓋面廣,信息接收速度更快;傳統媒體在傳播信息過程中,主要依靠人力,比如報紙的刊登信息,都是需要報紙出版社的打字印刷,并通過販賣才能使人們接受當天的信息,但是有時卻趕不上信息的更新速度,總是慢那么一步,促使人們對社會熱點的認知觀念緩慢。
第二,手機媒體所提供的信息具有針對性。手機媒體依據大眾的廣泛需求,針對不同的人們的喜好、特征等,發展了不同的軟件設備,不同的更新界面,依據不同的人們擁有針對性的服務,開發商根據手機用戶的不同需求把信息分類,使大眾有需要的選擇,既提高了運營商的開發利潤,也節省了用戶的時間;傳統媒體的信息覆蓋面極其廣泛,但不考慮大眾的個人需求,讓人們在海量的信息中搜尋自己需要的信息,費時費力。
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及沖擊
(一)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心理、學習以及生活的積極影響
(1)在心理上,大學生使用手機的普遍性已經致使大學生的依賴心理和從眾心理。大學生自剛剛步入大學校們起,就對社會上的一切事物感到好奇,特別是周圍人群的情況。在半社會的大學校園里,性格開朗的學生即使交友方面廣泛,但大多都借助手機進行溝通,經常通過手機與其他朋友、親友交流,而性格內向的學生更是通過手機與外界溝通情感,從而找尋心理上的慰藉。所以,大學生對于手機的依賴是從入學的那一刻開始的。特別是大學生自進入大學校門的那一刻起就遠離家鄉和親友,只能夠通過手機來傳遞自己的思家之情。短信、電話、視頻等等,都是大學生與家人親友的情感交流方式。無論是在教室、宿舍、食堂,還是圖書館,都隨處可見同學們拿著手機編輯信息或者打電話的情景,由此可見,手機已經成為大學生依賴的情感工具。
(2)在學習上,手機媒體學生提供了方便的信息來源,但卻減弱了學生自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大學的學習,已經告別了高中死記硬背的背書方式,更多的是深刻理解書中作者的本意,更有甚者需要研讀作者的一系列書籍,例如《馬克思傳》或者《資本論》,并對這些原著進行研究,并能夠理解作者寫出這種文章的用意,對當代的研究提供了怎樣的基礎或者奠基作用。過去,大學生每天泡在圖書館里,對于原著的閱讀一刻不敢落下,并在閱讀過程中記錄筆記,對于自己不理解的地方進行重點標注,通過不斷地查閱資料,翻閱圖書,對于難點的理解能夠更深刻的印在腦子里.
(二)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影響
“手機新媒體正在被大學生所追捧,所以思想工作者要投其所好抓住這一教學機遇展開教育工作。大學生使手機新媒體走進自己的生活既豐富了自己的日常娛樂活動,更大的好處就是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貢獻。
(1)手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提供來源。思想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充滿正能量、正確的思想信息傳播給在校大學生,使他們擁有正確的思想觀念。在獲取信息、篩選最后吸收的過程中手機的出現增加了大學生獲得知識的接觸面,更容易受到校園文化的熏陶,手機在這些教學環節中是最實用、最有效的載體,他擁有海量的信息接收軟件,并能做到隨時更新隨時傳播,這些技術優勢是其他媒體所不能相比的。因此,手機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平臺,并能夠更新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促進學習的先進性。
(2)手機媒體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和方式多樣化
傳統媒體的手段單一枯燥,主要以紙質工具傳遞社會信息,并不能夠跟上時代的變化,隨著手機媒體的出現,信息資源可以快速傳播,為大學生學習先進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提供了新的方法和途徑。手機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新平臺。隨著電信網、廣播電視網、互聯網相互滲透、相互兼容的發展趨勢,手機媒體依托網絡技術,體現出其他媒體不可比擬的優點與優勢。手機媒體豐富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傳統的教學手段就是師生面對面的教學模式,有規定的時間地點,進行口耳相傳的教學方式。
(三)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沖擊
(1)手機媒體對大學生主流價值觀的負面影響。現在網絡上接連爆出各種負面事件信息,因為大學生對于網絡上的虛假信息不能夠進行有效的篩選,而且在一些問題上不能夠用主流價值的觀念來進行判斷,所以手機媒體在這方面具有消極影響。手機媒體上的言論并不能受到現實社會的道德要求,人們的開放言論和對網絡的隨意態度使得手機媒體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起到完美的作用,有的時候還會形成網絡輿情,從而演化成網絡輿情事件。由此可見,手機媒體的不良信息對大學生還是有一定的消極影響的,不僅對個人,對社會、對國家也有一定的影響。
(2)手機媒體對大學生學習生活的負面影響。隨著智能手機的發展,大學生日益依賴新科技帶給他們的娛樂等一系列的消遣活動。在手機媒體上花費的時間日益增多,那對于現實中的感情交流等溝通活動就逐漸產生抵觸,無法抵抗手機媒體帶來的各種信息,從而漸漸忽略了手機媒體可能所帶來的負面影響。過度使用手機媒體對大學生的身體也是一種傷害,每天白日里睡覺夜晚卻在“夜戰”的游戲迷們總是完美的錯過這些有益身心的活動,這就使得大多數自制力較差的學生每天過的都是渾渾噩噩的生活,不僅學業上沒有取得可觀的成績,生活上也是人人吐槽的“小邋遢”,身體扛不住的同時心理上的壓力也很大,最終可能會導致悲情的結果。
三、手機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沖擊的解決對策
手機媒體的出現為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知識開辟了新思路,各高校、社會以及大學生本人都應該正視手機媒體發展的潛力,充分發揮手機媒體的作用,使手機媒體更快更好的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習服務。
(一)社會監督:完善手機使用行為的控制和管理
(1)大力營造良好的社會“綠色”手機文化氛圍?!熬G色”手機文化就是指以手機為信息傳播平臺,推動綠色、健康、文明、高尚的手機文化建設,傳播時代先進文化,弘揚社會正能量?!熬G色”手機文化的傳播,需要群眾的大力配合,政府的監督,社會的保障。利用大眾媒體宣傳“綠色”手機文化的使用,把手機使用的利弊介紹清楚,利用媒體正能量宣傳手機媒體的使用應當適度;其次,充分發揮政府的監督作用,在政府制定的一系列規章制度下做到“綠色”使用手機;
(2)加強手機使用的立法規定,實行立法管理。手機媒體的運用,也增加了犯罪幾率的發生,電子詐騙、微信轉折詐騙等等,都是借助人們虛弱的手機防范意識,有了可乘之機,從而實行詐騙。所以說,加強手機立法的制定與管理,是當務之急急需解決的問題之一。“2005年8月28日通過的《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第四十二條規定:多次發送淫穢、侮辱、恐嚇或者其他信息,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偷窺、偷拍、竊聽、散布他人隱私的,可對其當事人處以拘留或罰款?!?/p>
(二)高校管理:開啟手機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領域的新模式
高校是大學生學習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各個高校必須重視手機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領導人曾經有過這樣的論述,毛澤東主席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曾經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各個部門都要負責任。政府應該管,學校的校長教師更應該管。”
(1)高校教育者要提升對手機媒體的關注度。隨著手機媒體的發展,科技的作用使得手機與網絡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所以手機媒體已經代替網絡成為了新的媒體載體。黨中央也很重視手機媒體在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2014年教育部等聯合印發意見,意見中指出:“發揮新媒體的作用,加強中國大學生在線、中國青年網、未來網、“易班”網、校園和各級共青團組織公共微博、微信等平臺建設”。高校教育者應該積極學習黨中央的領導指示,把手機媒體運用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使大學生盡力接受手機媒體新載體的作用。
(2)實現手機媒體的娛樂功能與大學生思想教育有機結合。高校教育者為順應時代發展,應該借助于手機媒體的娛樂功能,使大學生在側面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知識。手機媒體具備閱讀功能,可以推薦同學們在閱讀課外讀物之時,多閱讀一些中國傳統知識的報刊等等;微博、微信的使用時大多數學生的首要選擇,可以關注考試、人民日報等公眾號,還可以在微博上參與群眾話題的討論,對國家大事,人民小事進行逐一的查詢,這樣潛移默化的加強了大學生參與社會事務的機會,還增強了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參考文獻:
[1]匡文波.手機媒體概論[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9:111-142.
[2]朱海松:《第五媒體:無線營銷下的分眾傳媒與定向傳播》[M].廣州:廣東經濟出版社,2005年版.第11頁.
[3]曾靜.論手機新媒體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雙刃劍”效應[D].武漢工程大學,2013.
[4]《毛澤東文選》[M].第七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26.
[5]歐英利,《高師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貫徹“以學生為本”的教學法》.[N].《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08年第1期,第3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