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春嫻
【摘要】 ?新課標如同一股春風,給我們的教育帶來了春天般的氣息。自實施以來,小學數學教學取得喜人的成績。但是,隨著新課標的實施,學生容易出現兩極分化。作為一線的數學老師, 對此,筆者有過憂慮,但仍堅持不懈地進行探索、并長期跟蹤,在實踐中,筆者為學困生建立了成長檔案,開辟案例回顧,深有感悟,借此與大家探討。
【關鍵詞】 ?兩極分化 成因 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23.5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9)06-056-02
兩極分化,在新時代越來越受到教育者的關注,它主要是指學生的學習效果形成的兩個極差。這種現象在低年級并不突出,但隨著年級的遞增,兩者之間的反差就會越來越明顯,甚至形成了比較難轉化的學困生、后進生。到了高年級,這些學困生學無所成,從無所事事,到帶頭鬧事,最終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終生發展,讓人痛心。
綜上所述,要找出縮小兩極分化的差距的對策,轉化一個學困生,比培養一位優秀生更顯得意義重要而迫切。
現就本人多年的實踐經驗與課堂內外的反思,我總結出造成兩極分化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認知上的局限
由于傳統教學思維的局限,加上應試教育的觀念根深蒂固,有些老師在壓力之下,難免竭力追求高分及升學率,加之對新課標理解的片面、膚淺,使其在數學的認識結構、教學方法、學生的活動組織等方面發生了認知上的偏差,教學過程常常出現以教師控制為主、學生參與率較低、課堂教學目標達成度不高、教學質量低迷等現象。上課“滿堂灌”、課后“題海戰術”,以犧牲學生的個性特長和學習的興趣,來換取學生的好成績,而對成績相對落后的學生,為了達到目的,就采取批評,罰背公式、罰做練習,甚至動用了體育課或其他次課的時間來上課,令學生不勝負荷,從而產生抵觸的情緒,形成“學習被動——成績落后——缺乏興趣——逃離現實——懶惰厭學”的惡性循環中,自然而然“培養”了學困生。
二、學生的個性與態度:
好學,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剛入學的孩子都充滿了好奇,對任何新鮮的事物都感興趣,什么都想學,也喜歡學,對老師的任何教法都順從、服貼,但隨著年級的升高,知識越來越深奧,由原本的直觀思維逐漸向抽象思維轉化,有些學生適應得快,有些孩子適應得慢,甚至有的孩子難于適應,面對累積的失敗,興趣蕩然全無,甚至談數學色變。同時學生學習數學需要一定的思維能力,講究學習方法,但孩子們本身天賦各不相同,有些學生數學邏輯能力很強,懂得講究學習數學的方法,會構建數學知識架構,較快速地掌握所學;反之,數學邏輯能力較弱的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就較欠缺,這樣勢必會影響其學習的效果。況且,學習態度端正的學生聽得專,練得勤,擁有較靈活的數學思維,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常缺乏學習數學的時冷靜,敢于迎難等基本素質,與走在前端的同學相比,自然望塵莫及乃至自我放棄。
三、家庭的氛圍與背景
小學學習數學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與家庭的背景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這是我在從教高年級數學二十多年的經歷中,通過實踐和觀察,總結出的結論。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個學習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孩子的終身老師,父母的文化水平和教育能力決定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學習成績優秀的孩子,家長大多優秀,重視孩子的學習;而學習成績差的同學,他們常來自缺乏溫暖、父母自律性弱、父母無暇顧及子女教育或破碎家庭。這些孩子很多成為學困生,他們心理成長缺少光照,自卑,輕易自我否定是他們的特征。
針對這些原因,我一直在探索研究對策,采取有效的措施創設高效課堂,縮小兩極分化的差距,我認為應做好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
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是學習的源泉,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就要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在教學中恰當借助直觀性,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通過直觀性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性質等,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所學知識的數學模型,努力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在執教《圓柱認識》的課例中,我設計了一個教學環節,用一張A4紙,讓學生想辦法動手制造一個圓柱。我一提出來,課堂氣氛明顯活躍了起來,學生們都在積極動腦筋思考完成任務的方法,躍躍欲試,不管學困生,還是優等生都,都積極參與活動,我再進一步對學生進行小組分工合作,營造出互促互動的學習氛圍,心靈手巧的孩子們有的通過旋轉來構成圓柱,有的通過卷一卷來構成圓柱,形成圓柱的兩種動態來源。面對著自己的作品,學生眼睛閃閃發亮,課堂充滿歡聲笑語,此時,我暫不急著講解圓柱的概念,圓柱的高、圓柱的特征,而是在引導孩子們去觀察用不同的方式創造出來的圓柱所具備的共同點。通過觀察、匯總,學生在形象的實物中認識了圓柱的基本特點,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孩子們學習數學學得有趣,在輕松、愉悅氛圍中不知不覺地掌握了知識,課堂上的每個孩子,臉上寫滿自信、興奮。這與命令學生背熟相關內容的方式,高低立見了。
二、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環境會造就人,氛圍會熏陶人”。新課程不再是特定的知識載體,而是師生共同探求新知的過程,現行的數學教材中蘊含著十分豐富的教學資源和情感因素,從一組數據、一幅美麗的圖畫等都可以讓學生從中受到感染和教育。例如,我在教學中用數對確定位置時,可以把情境圖改成我們班級座位圖進行教學,因為班級座位圖比主題圖更接近學生的實際,學生在自己的身邊尋找列和行,更容易理解列與行的概念,進而能準確地用數對確定位置。創造性使用教材,結合生活實際,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學數學,用數學,學困生就容易獲得成功,成功的體驗積累多了,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就能樹立起來。又如,我在教3的倍數特征時,我設計了先讓學生考老師,學生說一個數,老師很快判斷這個數是不是3的倍數,學生一聽到說自己可以考老師,教室就沸騰了,特別那些學困生,一聽到可以考老師,特別的開心,馬上舉手出題考老師。給學困生大大的信心!學習效果水到渠成。
三、實施小組合作學習
讓每個學生都成為主角,這是實施小組合作的靈魂!小組合作學習在形式上成為有別于傳統教學的一個最明顯的特征,是作為新課程倡導的三大學習方式之一。小組合作在課堂上給了學生自主,合作的機會,目的是培養學生團體的合作和競爭的意識,強調合作的動機和個人的責任。那么需要我們老師精心設計好一節課。在實施小組之前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組合作規則,討論前,小組成員先獨立思考,把想法寫下來,再分別說出自己的想法,其他人傾聽,然后形成集體的意見,那么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思考的機會和時間,人人都有責任,然后老師深入到小組活動中,了解學生合作效果,討論的焦點,認知的進程。調整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總結在學生中創新的、有意義的交流實例,有更多的時間關注學習優等生和學困生。如,我在教三角形面積這一節課中,課前布置每一小組用不同顏色的卡紙剪三種類型三角形(每種類型準備2個完全一樣的,另外剪兩個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組長在組內分好工,并落實。老師制作好記錄表,分發到各個小組,要求同學們在小組活動中完成。
分小組操作,并利用下表做好記錄
我們是用兩個( ? )三角形拼成一個( ? )。
原三角形的底等于拼成的( ? )形的( ? );
原三角形的高等于拼成的( ?)形的( ?);
原三角形的面積等于拼成的( ? )形的探究過程中,放手讓個小組的同學利用前面的學習經驗,動手把三角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圖形,并讓學生通過找圖形之間的聯系,自己從不同的途徑探索出三角形的面積計算方法。然后讓一些小組的全體同學上來演示,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中,我十分注重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讓學生主動操作、討論,在充分感知、理解的基礎上總結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方法,達成了教學目的。
以生為本,重發展過程是教學的基本方向,直面兩極分化、創設高效課的過程中,常常微小的環節,都觸發我的新思考新探索。靠強制性的搶占時間,無限度地抬高學習強度,已不合時宜。作為教學工作者,應以對新課標的準確深入理解為起點,結合心理科學、學習環境的創設,教學方法的不斷探索,并對教學效果不斷反思,才能真正點燃學困生心中的亮光,讓他們勇敢前行。